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抑制性突觸後電位

鎖定
抑制性突觸後電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是突觸前膜釋放抑制性遞質(抑制性中間神經元釋放的遞質),導致突觸後膜主要對Cl通透性增加,Cl內流產生局部超極化電位,突觸後膜在遞質作用下發生超極化,使該突觸後神經元的興奮下降,這種電位變化稱為抑制性突觸後電位(IPSP)。其產生機制為抑制性遞質作用於突觸後膜,使後膜上的配體門控CI 通道開放,引起CI 內流,突觸後膜發生超極化。 [1] 
中文名
抑制性突觸後電位
外文名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
機    制
突觸後膜在遞質作用下發生超極化

目錄

抑制性突觸後電位特點介紹

(1)突觸前膜釋放遞質是Cl-內流引發的;
(2)遞質是以囊泡的形式以出胞作用的方式釋放出來的;
(3)IPSP是局部電位,而不是動作電位
(4)IPSP是突觸後膜離子通透性變化所致,與突觸前膜無關。

抑制性突觸後電位機制

突觸後膜在遞質作用下發生超極化,使該突觸後神經元的興奮下降,這種電位變化稱為抑制性突觸後電位(IPSP)。其產生機制為抑制性遞質作用於突觸後膜,使後膜上的配體門控CI-通道開放,引起CI-內流,突觸後膜發生超極化。此外,IPSP的形成還可能與突觸後膜K+通道的開放或Na+、Ca2+通道的關閉有關。
抑制性突觸後電位 抑制性突觸後電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