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技術哲學導論

(2022年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的圖書)

鎖定
《技術哲學導論》是一本2022年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的圖書。 [1] 
中文名
技術哲學導論
作    者
瓦爾·杜謝克、 張卜天 著 [1] 
出版時間
2022年10月1日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團
頁    數
296 頁
ISBN
9787521754124
定    價
78.00 元 [1] 
開    本
32 開
裝    幀
平裝

技術哲學導論內容簡介

技術哲學是哲學中一個年輕的分支,它是對技術的哲學思考,着重研究技術的本質、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價值,以及技術與社會的關係等。如今,技術已經深入普羅大眾的生活,成為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日常。如何處理技術與人類的關係,是現代人必須面對的問題。
本書探討了技術的種種定義,討論了科學哲學與技術哲學的關係,並着重介紹了技術哲學中主要的研究課題,包括對技術理性的討論,技術對社會和文化的影響,技術專家治國論,技術決定論和技術自主論,現象學和解釋學在技術哲學中的應用,女性、非西方人和原住民等常被忽略的羣體的技術貢獻,反技術思潮,以及技術的社會建構理論等。
本書為讀者提供了關於技術哲學的整體而全面的知識,為批判性地研究技術的性質及其對我們的影響提供了必要的工具。
作者專業知識之廣博令人印象深刻,他對技術哲學議題的充分構思也很及時。在這個還沒有主流觀點的領域裏,很少有人能理解這種廣泛討論的重要性,更少有人具備足夠的知識和獨到的見解,可以在所有這些領域發言。瓦爾·杜謝克這樣做,並且做到了。他的書正是現在所需要的。
——Robert C. Scharff,新罕布什爾大學 [2] 

技術哲學導論圖書目錄

導 言 i
第 1 章 科學哲學與技術
科學知識社會學
社會認識論
女性主義的、生態學的和多元文化的科學技術學
“科學大戰”
工具實在論
結 語
研究問題
第 2 章 什麼是技術:對技術的定義或刻畫
為什麼要為定義費心?
定義的種類
定義的準則
技術的定義
技術作為應用科學
系統定義作為一種對技術的共識定義
研究問題
第 3 章 技治主義
柏拉圖
弗朗西斯·培根
聖西門
奧古斯特·孔德
凡勃倫與美國等地的技治主義運動
技治主義與後工業社會理論
結 語
研究問題
第 4 章 合理性、技術理性和理性
風險 / 效益分析
結 語
研究問題
第 5 章 現象學、解釋學和技術
唐·伊德《技術與生活世界》和擴展的解釋學
德雷福斯與人工智能批判
結 語
研究問題
第 6 章 技術決定論
馬克思和海爾布隆納論技術決定論
信息的形式:傳播版的技術決定論
文化決定技術
研究問題
第 7 章 技術自主論
對技術自主論論題的批評
研究問題
第 8 章 人的本質:製造工具還是語言
頭與手:人的本質是理性還是製造工具
海克爾、恩格斯和古人類學家論人是工具製造者
動物技術與人作為工具製造者的獨特性的對抗
20 世紀技術哲學中對人作為工具製造者的批判
馬克思論人的本質、技術和異化
劉易斯·芒福德反對把人主要定義為工具製造者
馬丁·海德格爾
漢娜·阿倫特論工作、勞動和行動
哈貝馬斯論工作與人的本質的關係
結 語
研究問題
第 9 章 婦女、女性主義和技術
婦女對技術和發明的貢獻
技術及其影響,特別是對婦女的影響
工作場所技術和婦女
技術是男性,自然是女性:自然與技術的隱喻
科技變遷中的各種女性主義知識論進路
結 語
研究問題
第 10 章 非西方技術和地方性知識
地方性知識
地方性知識與技術轉移
技術與魔法的差異理論
魔法思維與技術思維:神話思維與邏輯思維的對立?
技術與魔法在活動中的分離
中國傳統科技與替代性高技術的可能性
研究問題
第 11 章 反技術:浪漫主義、勒德主義和生態運動
浪漫主義
勒德主義者
生態學、自然保護運動和政治生態運動
深生態學
生態女性主義
人口過剩與新馬爾薩斯主義
可持續性
研究問題
第 12 章 社會建構論與行動者網絡理論
知識社會學:建構論的序幕
建構了什麼:建構論種種
温納對社會建構論的批評
行動者網絡理論作為對社會建構的替代
研究問題
參考文獻 [1] 

技術哲學導論作者簡介

瓦爾·杜謝克(Val Dusek)
新罕布什爾大學哲學教授,著有An Underground History of Electromagnetic Theory(1999),編有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 The Technological Condition: An Anthology(2003)等書。 張卜天,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學學士,北京大學科學哲學博士,現任清華大學科學史系長聘教授,哲學系雙聘教授,清華大學科學人文經典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國際科學史刊物ISIS編委。研究方向為西方科學思想史、自然哲學史、科學與宗教等。主編主譯“科學源流譯叢”“科學史譯叢”“世界科普名著譯叢”等叢書,翻譯學術著作60餘種,深受讀者好評。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