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壽

(三國蜀漢至西晉官員、史學家)

鎖定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省南充市)人。三國蜀漢時至西晉官員、史學家 [26] 
陳壽少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衞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蜀漢滅亡後,“沉滯者累年”。後受張華薦舉,在西晉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 [26]  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歲。 [10]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十年的艱辛,終於完成了紀傳體史學鉅著《三國志》。此書脱稿後,頗受稱讚,時人謂其善敍史,有良史之才。《三國志》完整地記敍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陳壽的著作還有《益部耆舊傳》《古國志》,今已佚失。 [26] 
全    名
陳壽
別    名
陳承祚
承祚
所處時代
魏晉時期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省南充市
出生日期
233年
逝世日期
297年
主要成就
撰寫《三國志
主要作品
《三國志》《古國志》《益都耆舊傳》
最高官職
長廣太守,太子中庶子

陳壽人物生平

陳壽不附黃皓

少年陳壽雕像 少年陳壽雕像
陳壽自幼刻苦好學,拜同郡人譙周為師,研習《尚書》《三傳》,精通《史記》《漢書》。他為人聰明機敏,所寫文章以富麗著稱。 [1]  [2] 
陳壽最初應州里的聘請,歷任衞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散騎黃門侍郎、觀閣令史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橫弄權,蜀漢眾臣大都極力逢迎黃皓,唯獨陳壽不願依附他,因此多次被貶謫。適逢陳壽的父親去世,他守喪期間,因為生病而讓婢女伺侯自己服藥,被來客看見,鄉黨因此對他頗為議論指責。 [1]  [2] 

陳壽一代良史

景耀六年(263年),蜀漢滅亡,陳壽因而多年不被薦舉。重臣張華欣賞其才華,認為他雖然有行為不檢點的嫌疑,但依照情理不應被貶廢。於是推舉其為孝廉,授官佐著作郎,又出任陽平縣令。陳壽撰寫《諸葛亮集》,上報朝廷。後授職著作郎,兼任本郡(巴西郡)中正 [3] 
益州自從東漢光武帝之後,蜀郡人鄭伯邑、太尉趙謙以及漢中人陳申伯、祝元靈,廣漢人王商都是博學多聞,撰寫有巴、蜀的《耆舊傳》。陳壽認為這些書都不值得流傳後世,於是合併巴郡、漢中地區,撰寫成《益部耆舊傳》十篇。散騎常侍文立向朝廷呈獻此書,得到武帝的嘉獎。 [4] 

陳壽屢遭貶斥

陳壽著《三國志》雕像 陳壽著《三國志》雕像
張華準備薦舉陳壽為中書郎,中書監荀勖因忌恨張華而厭惡陳壽,便示意吏部改任陳壽為長廣太守(一説是荀勖開始也欣賞陳壽,後來因為不滿意《魏書》的內容才外放他 [5]  )。陳壽以奉養老母為由不就職。 [6] 
咸寧四年(278年),鎮南將軍杜預離京鎮守荊州之前,又將陳壽舉薦給朝廷,建議授予他黃門侍郎或散騎常侍之職。陳壽因此被授職為治書侍御史。因母親去世離職,其母臨終遺言將她埋葬在洛陽,陳壽恭行母親遺志,但又此而遭到非議貶官。當初,譙周曾對陳壽説:“你必定會憑才學揚名天下,但常會遭到詆譭傷害,這未必是不幸。要謹慎從事。”陳壽至此,再次招致貶廢的羞辱,正應了譙周之言。 [7]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統一天下。陳壽撰寫完成《三國志》,共六十五篇。當時的人們盛讚陳壽善於敍寫史事,具有良史的才幹。夏侯湛當時也在撰寫《魏書》,見看到陳壽的《三國志》後,便銷燬自己的《魏書》。張華對陳壽倍加讚賞,對他説:“應該把《晉書》委託給你撰寫。”陳壽就是如此受時人器重。 [8] 

陳壽失意病卒

數年後,陳壽被拜為太子中庶子,未到任。
元康七年(297年),陳壽病逝,享年六十五歲。他去世後,梁州大中正尚書郎範頵等人上書説:“從前漢武帝下詔令説:‘司馬相如病危,可派人去取回他的著作。’使者得到了司馬相如遺留的書籍,內中談到帝王祭拜天地一事,武帝大為驚奇。臣等認為,已故治書侍御史陳壽所著《三國志》,書中多有勸誡之言,闡述前人的是非得失,對今世的教化大有裨益,儘管文辭不及司馬相如,但質樸實在,懇請陛下采錄其書。”惠帝於是詔令河南尹、洛陽令派人去陳壽家,抄寫其書。 [9] 

陳壽主要影響

陳壽以高度嚴謹的歷史編撰手法,客觀公正的態度,編著了一部流芳百世的歷史鉅著一一《三國志》,並被列為前四史之一。其從名教和才性兩種視角,對三國的歷史和人物作了描繪,且給予了論述和高度的評價,深受後人的推崇。 [29] 
主詞條:《三國志
中華書局版《三國志》 中華書局版《三國志》
陳壽的主要著作為《三國志》。《三國志》是一部記載曹魏、蜀漢、孫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斷代史。其中,《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歷史。
陳壽是晉臣,晉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在《魏書》中為曹操寫了本紀,而《蜀書》和《吳書》則只有,沒有紀。記劉備則為《先主傳》,記孫權則稱《吳主傳》。這是編史書為政治服務的一個例子,也是《三國志》的一個特點。陳壽雖然名義上尊魏為正統,實際上卻是以魏、蜀、吳三國各自成書,如實地記錄了三國鼎立的局勢,表明了它們各自為政,互不統屬,地位是相同的。
陳壽所著的《三國志》,與前三史一樣,也是私人修史。《三國志》書成之後,就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好評。陳壽敍事簡略,三書很少重複,記事翔實。在材料的取捨上也十分嚴慎,為歷代史學家所重視。史學界把《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合稱前四史,視為紀傳體史學名著。
然而,《三國志》也有其不足之處,不可不注意。在敍事時,除了在某些人的紀和傳中有矛盾之處外,其最大的缺點,就是對魏和魏晉改朝換代的史實,多有隱諱,不敢直書,多有曲筆,創立“迴護”筆法,受到了歷代史學家的批評。 [26]  另外,全書只有紀和傳,而無志和表,這是一大欠缺。 [15] 

陳壽歷史評價

譙周:卿必以才學成名,當被損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 [10] 
司馬衷:壽才宜真,不足久兼也。 [11] 
範頵:故治書侍御史陳壽作《三國志》,辭多勸誡,明乎得失,有益風化,雖文豔不若相如,而質直過之,願垂採錄。 [10] 
  • 文王多士,才不同用,孔門七十,科不一揆,百行殊塗,貴於一致。若斯諸子,或挺珪璋之質,或苞瑚璉之器,或耽儒、墨之業,或韜王佐之略,潛則泥蟠,躍則龍飛,揮翮揚芳,流光遐紀。實西土之珍彥,聖晉之多士也。 [11] 
  • 庶子考古,遷、固齊名。 [11] 
裴松之:壽書銓敍可觀,事多審正。誠遊覽之苑囿,近世之嘉史。 [28] 
  • 有古良史之風,其所著述,文義典正,皆揚於王廷之言,微而顯,婉而成章,班史以來無及壽者。 [12] 
  • 承祚之評亮,乃有故義過美之譽,案其跡也,不為負之,非挾恨之矣。 [12] 
劉勰:至於《後漢》紀傳,發源《東觀》。袁張所制,偏駁不倫;薛謝之作,疏謬少信。若司馬彪之詳實,華嶠之準當,則其冠也。及魏代三雄,記傳互出。《陽秋》、《魏略》之屬,《江表》、《吳錄》之類。或激抗難徵,或疏闊寡要。唯陳壽《三志》,文質辨洽,荀張比之於遷固,非妄譽也。 [13] 
  • 古之王者鹹建史臣,昭法立訓,莫近於此。若夫原始要終,紀情括性,其言微而顯,其義皎而明,然後可以茵藹緹油,作程遐世者也。丘明即沒,班馬迭興,奮鴻筆於西京,騁直詞於東觀。自斯已降,分明競爽,可以繼明先典者,陳壽得之乎。 [10] 
  • 陳壽含章,巖巖孤峙。彪溥勵節,摛辭綜理。 [10] 
劉知幾:此又記言之奸賊,載筆之兇人,雖肆諸市朝,投畀豺虎可也。 [27] 
蘇洵:史之難其人久矣。魏、晉、宋、齊、梁、隋間,觀其文則亦固當然也。所可怪者,唐三百年,文章非三代兩漢當無敵,史之才宜有如丘明、遷,固輩,而卒無一人可與范曄、陳壽比肩。 [14] 
葉適:陳壽筆高處逼司馬遷。方之班固,但少文義緣飾爾,要終勝固也。 [15] 
《廣安遊氏族譜》:廣安人物之盛,為川北首屈一指。如紀信之誑楚存漢,紀通之鏟呂安劉,張嶷、王平之武略,譙周、陳壽之文章,張庭堅之正言,安忠定(安丙)之戡亂,閻纘龐雄之大節,黎鑲、石谷之理學。 [16] 
趙翼:陳壽《三國志》雖稱善敍事,有良史才,然亦有舛誤。 [18] 
李慈銘:承祚身仕晉武之世,羈旅孤危,其時典午方隆,王沈諸黨逆之徒鹹據高位,其書盛行,乃悉歸刊削,絕不顧及,此所以為良史也。 [17] 

陳壽主要作品

陳壽的主要著作為《三國志》六十五卷。除此之外,還著有《古國志》五十篇,《益都耆舊傳》十篇,被譽為“品藻典雅”。 [19]  還有《官司論》七篇,依據典章制度,討論應該如何進行改革。 [20]  又編定諸葛亮言論行事為《諸葛氏集》二十四篇,凡一萬四千餘字。這些著作文章均已佚失。 [15]  今僅《全晉文》收錄有《表上諸葛氏集目錄》《駁虞溥議王昌前母服》。 [21] 
據《華陽國志》《晉書》中的《陳壽傳》記載,陳壽又著有《益部耆舊傳》十篇、《古國志》五十篇、《官司論》七篇,以及《釋諱》《廣國論》等,此外,《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陳壽纂輯的《魏名臣奏事》四十卷,《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著錄有題陳壽撰而《隋志》不著撰人的《漢名臣奏事》三十卷。 [34] 

陳壽軼事典故

陳壽索米輕亮

三國志11陳壽 三國志11陳壽
唐朝房玄齡等人撰寫的《晉書·陳壽傳》,收錄了陳壽因為私仇而在書中有所表現的一則傳聞,説的是丁儀、丁訥在曹魏時負有盛名,陳壽對他們的兒子們説:“送我千斛米,我就為令尊大人寫好傳記。”丁氏不答應,陳壽果真不為他們立傳。陳壽父親曾做過馬謖參軍,馬謖兵敗被諸葛亮所殺,陳壽父親也被牽連受罰,諸葛瞻又輕視陳壽。因而陳壽為諸葛亮立傳,説諸葛亮軍事謀略非其長處,又無臨敵應變之才;説諸葛瞻只工於書法,名過其實。議論的人因此而輕視陳壽的為人。
但只有少數史學家如北周的柳虯、唐朝的劉知幾等相信這個傳聞,而多數的史學家則認為這條史料是假的。清朝潘眉在《三國志考證》中指出:“丁儀、丁廙,官不過右刺奸掾及黃門侍郎,外無摧鋒接刃之功,內無升堂廟勝之效,黨於陳思王,冀搖冢嗣,啓釁骨肉,事既不成,刑戮隨之,斯實魏朝罪人,不得立傳明矣。”其實在曹丕即王位後,就殺了丁儀、丁廙並男口,他們是沒有子嗣的。《晉書》認為索米不得不為立傳,此最無知的言論。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也指出:“《晉書》謂‘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被髡,故壽為《亮傳》,謂將略非所長。’此真無識之論也。亮之不可及處,原不必以用兵見長。觀壽校定《諸葛集》,表言亮‘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勵。至今梁、益之民,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過也。’又《亮傳》後評曰:‘亮之為治也,開誠心,布公道,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其頌孔明可謂獨見其大矣。”由此可見,《晉書》貶陳壽之説,實為不實之詞,不可盡信。 [22] 

陳壽還相誣攻

據《華陽國志》記載,梓潼人李驤才德超羣,知名當世。最初和陳壽齊名,又相互親暱,關係很好,後來和陳壽關係不好,相互攻擊,有識之士因此看不起他們。 [23] 

陳壽人際關係

關係
人物
從子
陳符,陳壽哥哥的兒子,繼陳壽之後擔任著作郎一職。
從子
陳蒞,陳符之弟,官至梁州別駕。 [24] 

陳壽人物爭議

  • 陳壽評價呂布有失公允之説
陳壽把呂布一生行跡概括為有勇無謀和輕狡反覆兩個方面。這一評價對後世影響很大。呂布在政壇上倏興忽滅,確實和其“有境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關係密切。但呂布與某些政治軍事勢力反目,往往事出有因,有時責任還不在呂布一方,況且漢魏之際各種勢力的不斷分合本是當時政治運行的常態。陳壽專以“輕狡反覆”評價呂布有失公允。 [32] 
  • 陳壽公報私仇之説
唐朝房玄齡等人撰寫的《晉書·陳壽傳》,收錄了陳壽因為私仇而在書中有所表現的幾則傳聞,説的是丁儀、丁廙在曹魏時負有盛名,陳壽對他們的兒子們説:“送我千斛米,我就為令尊大人寫好傳記。”丁氏不答應,陳壽果真不為他們立傳。陳壽父親曾做過馬謖參軍,馬謖兵敗被諸葛亮所殺,陳壽父親也被牽連受罰,諸葛瞻又輕視陳壽。因而陳壽為諸葛亮立傳,説諸葛亮用兵謀略並不高超,沒有克敵制勝的能力;説諸葛瞻只是擅長書法,名過其實。 [31] 
  • 陳壽貶抑諸葛亮之説
陳壽在《諸葛亮傳》中稱其“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後人解讀這句話時分成了截然不同的兩派。魏晉時期出現了陳壽因私恨貶抑諸葛亮的説法,雖有崔浩為陳壽辯解,但貶抑説被唐修《晉書》採用,後為學者廣泛徵引,遂成定論。兩宋之際陳壽飽受批評,直至明代學者胡應麟發現他在巨大的政治壓力下似貶實褒地表達了對諸葛亮的推崇,公案才現轉機。此觀點被王鳴盛等人接受,並逐漸成為主流。當代學者又指出以往批評陳壽的兩件事不可信。至此,陳壽所受的千年非議終得澄清。使用材料不嚴謹與不加考辨地引用前人觀點,是導致陳壽長久蒙冤的兩個原因。而時至今日還有普及性著述承前人之謬,這表明正確歷史觀點、歷史知識的普及工作需要有科學嚴謹的態度。 [33] 
  • 現代介紹陳壽錯誤之處
《隋書》記載説“《益部耆舊傳》十四卷,陳長壽撰”,其中“陳長壽”應當是“陳壽”之訛誤。明代沈德符《萬曆野獲編》錯誤地把陳壽的字“承祚”寫成“延祚”。王心湛註釋隋末王通《文中子》也錯誤地説陳壽“字永祚”。由此可見,陳壽的字被歷代弄錯的並不少。 [35] 
更滑稽的是,某互聯網企業刊發《陳壽廉政故事:“三不喜”》一文,將西晉的陳壽與明代的陳壽混為一談,文字介紹是明代的陳壽,配圖卻是南充萬卷樓的塑像。明代陳壽字本仁,原籍江西新淦。某網站文章《廉潔故事:陳壽“三不喜”》甚至直接説“《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字本仁,原籍江西新淦人”,錯誤地將明代陳壽當成西晉陳壽。 [35] 
  • 陳壽籍貫爭議
《華陽國志》《晉書》都明確寫明陳壽是巴西安漢人,陳壽在《三國志》也署名為巴西安漢人。巴西郡安漢縣,就是今天的四川省南充市。安漢縣系西漢劉邦因紀念捨身救主的忠義愛將紀信而分閬中設置,東漢、三國、晉都沒有改變。安漢治所在今四川省南充市舞鳳鄉清泉壩五里店。安漢縣轄今南充、西充、蓬安、嶽池、武勝、廣安。 [35] 
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説“陳壽故宅,在南充縣郭內”,進一步將陳壽的居所落實到了南充縣城之內。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也記載“陳壽故宅在南充縣內”。 [35] 
劉敏先後發表《陳壽故里考辨》(《文化經濟報》1994年4月30日)、《“陳壽故里”碑在廣安城郊出土》(新浪博客2010年8月28日)、《〈陳壽故里碑〉與陳壽故里》(載《尋根》2013年第6期),對陳壽的籍貫提出異議。劉先生根據1987年出土的清同治十二年(1873)立的陳壽故里碑和雍正時的族譜序,認為陳壽的籍貫在廣安。現存廣安區文管所的陳壽故里石碑長2米多,寬80釐米,厚10釐米,陰刻楷書,縱向排列成右行4行,共“同治癸酉夏/晉散騎常侍陳壽/宋宣和狀元何渙/故里/廣安州事姜鳳儀”28字。碑文由清同治年間廣安知州姜鳳儀題記。劉先生認為,廣安出土的陳壽故里碑,絕非偶然,與西充的蜀漢紀信故里碑一樣,均系清人所為,意在告知今人、傳譽後世,此乃名人故里也。陳壽故里碑為姜鳳儀上任第二年所立,作為一個外籍官宦,不可能無故標榜所官之域,定有其充分的理由和證據。 [35] 
人民網2009年11月18日也把陳壽列為廣安人,卒年錯寫成298年,介紹為巴郡宕渠縣人,也就是如今廣安區人。根據就是1987年在廣安區城區文廟溝出土陳壽故里碑。 [35] 
蔡東洲《陳壽故里碑引發的兩個問題》(載《西華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認為此碑確實是在安漢縣境內發現的唯一與陳壽故里相關的碑石,但刻立時間是同治十二年(1873)癸酉夏天,所刻陳壽故里沒有確鑿的歷史文獻依據。立碑者姜鳳儀系廣安州知事。 [35] 
據《廣安州新志》卷4,“姜鳳儀,安徽懷寧人,優廩生。同治十一年任,光緒元年去。”可知這位知州非進士出身,又無著述傳世,學術水平不高,其立碑純屬增添地方文化底藴之舉,故此碑亦無學術價值,無法證明什麼問題。 [35] 
蔡先生對劉文提及的唯一文獻依據也進行了批駁,雍正時編修的《廣安遊氏族譜》序寫到:“廣安人物之盛,為川北首屈一指。如紀信之誑楚存漢,紀通之鏟呂安劉,張嶷、王平之武略,譙周、陳壽之文章,張庭堅之正言,安忠定之戡亂,閻纘、龐雄之大節,黎鑲、石谷之理學。王氏祖孫忠言直諫,卓越一時;遊氏父子相業事功,炳耀千古。”這段文字便是劉文證明陳壽是廣安人的重要依據。然而這段文字中,紀信、紀通、龐雄3人的籍貫不明。 [35] 
張嶷是南部人,王平是渠縣人,譙周是西充人,閻纘、遊仲鴻、遊似都是南充人。只有張庭堅、安丙和王德完3人才是地道的廣安人,其餘多為川北地區人,可以説,這是在概括整個川北的歷史人物,而不是廣安一處的歷史人物。這篇序言當然也就不能作為陳壽是廣安人的證據。今天廣安轄地的一些區域在魏晉時屬於安漢縣,但由於古人將陳壽故宅落實到南充縣城之內,因而稱陳壽為廣安人就欠妥了。最後,蔡文認為,陳壽是南充人,不是廣安人。這個結論正確無疑。總之,陳壽故里碑在廣安城郊出土面世,並非新發現,無法據此懷疑陳壽是南充人。 [35] 
  • 陳壽父親爭議
陳壽的父親歷來爭議不斷,未見史籍有相關的準確記載,共有3種説法:第一種説法認為陳壽的父親是鼎鼎大名的蜀漢徵西將軍陳到。第二種説法認為陳壽之父是將軍陳式。第三種説法認為陳壽的父親是馬謖參軍。陳壽在《三國志》中,對因捲入失街亭一戰而受牽連的父親隻字未提。由於史書未有記載,難以判斷説明名字。而陳壽之父究竟是誰,在沒有歷史和文獻證據的情況下,還是存疑更穩妥。 [35] 
傳言説,陳壽的父親於治西果山腳下修萬卷樓,供少年時期陳壽學習。有人説陳壽著《三國志》於南充萬卷樓,認為萬卷樓是陳壽少年成長和晚年歸隱之地。這些都不符合歷史事實。因此認為,陳壽少年時在萬卷樓這個地方讀書有可能,晚年歸隱萬卷樓則不可能。萬卷樓也並非陳壽著《三國志》之地。洛陽的陳壽舊居是陳壽在西晉京城的住所,是陳壽著《三國志》舊址。根據歷史和文獻,萬卷樓也並非陳壽父親所修。有人宣傳説萬卷樓始建於三國的建興年間(222—237),我們也未能在典籍中找到根據。唐代在陳壽少年時期讀書的地方建起萬卷樓,來表示對陳壽的紀念。 [35] 
  • 陳壽“索米作傳”爭議
關於陳壽索米的提法,只有北周的柳虯、唐朝的劉知幾等少數史學家相信,而大多數史學家則認為這條史料不合事實,是假的。不過,所謂陳壽乞米作傳,乃後人將《晉書》斷章取義,並非歷史事實。《晉書》所言前明明有“或雲”,傳言之説,並不足信。雖然眾多學者都否定陳壽索米作傳,但方詩銘《曹操與“白波賊”對東漢政權的爭奪》(載《歷史研究》1990年第4期)和《三國人物散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一書,仍堅持陳壽“索米作傳説”。劉琳譯註《三國志選譯》(巴蜀書社1990年版)指出陳壽處理史料慎重,記載史事一般據實直書,評價人物比較客觀公正,陳壽索米作傳的傳説沒有根據。事實上,陳壽品行高尚,堅持操守,才導致多次被貶謫,索米作傳本是子虛烏有之事,受《晉書》影響,至今仍有人相信,故再引眾家觀點,以正視聽。 [35] 

陳壽後世紀念

主詞條:陳壽萬卷樓
陳壽萬卷樓
陳壽萬卷樓(5張)
萬卷樓位於四川省南充市玉屏山麓,是陳壽少年成長和晚年歸隱之地。據記載:萬卷樓始建於蜀漢建興年間,為三重檐式木石結構樓閣,唐代又在樓前新建甘露寺,形成了漢唐風格的建築羣。“文革”期間,萬卷樓遭到嚴重毀壞,1990年得以重建。
重建後的萬卷樓佔地面積100多畝,由陳壽讀書樓、陳壽紀念館、藏書樓組成,倚山而立,氣勢恢宏,流光溢彩。還有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寫的長4.7米、高1.8米的“萬卷樓”金字巨匾。在萬卷樓主要建築的門框上,有多副盛讚陳壽的楹聯:“千秋筆寫千秋史,萬卷樓藏萬卷書”“破萬卷書求索宇宙人生真諦,修三國志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承祚倘無三書神州竟成千古恨,果城幸有萬卷舉世得仰一名樓”。
2020年6月,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領導小組評選為“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 [25] 
  • 陳壽公園
陳壽公園位於嘉陵城區長城路與南虹路交會處。該公園以陳壽的歷史典故為主線,除了建設陳壽雕塑、廣場等景觀外,還將建設嘉陵江書畫院、圖書館、文化館等場館。 [30] 

陳壽史料索引

  • 《晉書·卷八十二·列傳第五十二》 [10] 
  • 《華陽國志·卷十一》 [11] 

陳壽藝術形象

時間
名稱
類型
2016年
歌舞劇
2020年
歌舞劇
參考資料
  • 1.    《晉書·卷八十二·列傳第五十二》:陳壽字承祚,巴西安漢人也。少好學,師事同郡譙周。仕蜀為觀閣令史,宦人黃皓專弄威權,大臣皆曲意附之,壽獨不為之屈,由是屢被譴黜。遭父喪,有疾,使婢丸藥,客往見之,鄉黨以為貶議;
  • 2.    《華陽國志·卷十一》:陳壽字承祚,巴西安漢人也。少受學於散騎常侍譙周,治尚書、三傳,鋭精史、漢,聰警敏識,屬文富豔。初應州命衞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散騎黃門侍郎。
  • 3.    《晉書·卷八十二·列傳第五十二》:及蜀平,坐是沉滯者累年。司空張華愛其才,以壽雖不遠嫌,原情不至貶廢,舉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補陽平令。撰蜀相諸葛亮集,奏之,除著作郎,領本郡中正。
  • 4.    《華陽國志·卷十一》:益部自建武后,蜀郡鄭伯邑、太尉趙彥信及漢中陳申伯、祝元靈、廣漢王文表皆以博學洽聞,作巴蜀耆舊傳。壽以為不足經遠,乃並巴、漢撰為益部耆舊傳十篇。散騎常侍文立表呈其傳,武帝善之。
  • 5.    《華陽國志·卷十一》:而壽魏志有失勖意,勖不欲其處內,表為長廣太守。
  • 6.    《晉書·卷八十二·列傳第五十二》:張華將舉壽為中書郎,荀勖忌華而疾壽,遂諷吏部,遷壽為長廣太守。辭母老不就。
  • 7.    《晉書·卷八十二·列傳第五十二》:杜預將之鎮,復薦之於帝,宜補黃散,由是授御史治書,以母憂去職。母遺言令葬洛陽,壽遵其志。又坐不以母歸葬,竟被貶議。初,譙周嘗謂壽曰:“卿必以才學成名,當被損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壽至此再致廢辱,皆如周言。
  • 8.    《晉書·卷八十二·列傳第五十二》:撰魏、吳、蜀三國志,凡六十五篇,時人稱其善敍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時着魏書,見壽所作,便壞己書而罷。張華深善之,謂壽曰:“當以晉書相付耳。”其為時所重如此。
  • 9.    《晉書·卷八十二·列傳第五十二》:後數歲,起為太子中庶子,未拜。元康七年病卒,時年六十五。梁州大中正尚書郎範頵等上表曰:“昔漢武帝詔曰‘司馬相如病甚,可遣悉取其書’,使者得其遺書,言封禪事,天子異焉。臣等按故治書侍御史陳壽作三國志,辭多勸誡,明乎得失,有益風化。雖文豔不若相如,而質直過之。願垂採錄。”於是詔下河南尹、洛陽令就家寫其書。壽又撰古國志五十篇、益都耆舊傳十篇,余文章傳於世。
  • 10.    《晉書·卷八十二·列傳第五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0-12]
  • 11.    《華陽國志·卷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5-04]
  • 12.    《魏書·卷四十三·列傳第三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0-12]
  • 13.    《文心雕龍·史傳第十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8-31]
  • 14.    《嘉祐集·卷九·史論》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3-12-26]
  • 15.    白壽彝 主編;瞿林東 著.中國史學史 第3卷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 中國古代史學的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94
  • 16.    陳茂全 主編.廣安源流: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33
  • 17.    張舜徽 主編.二十五史三編:嶽麓書社,1994:236
  • 18.    《陔餘叢考·卷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08]
  • 19.    《晉書·卷八十二·列傳第五十二》:壽又撰《古國志》五十篇、《益都耆舊傳》十篇,余文章傳於世。
  • 20.    《華陽國志·卷十一》:上《官司論》七篇,依據典故,議所因革。又上《釋諱》、《廣國論》。
  • 21.    《全晉文·卷七十一》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3-24]
  • 22.    《廿二史札記·卷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2-26]
  • 23.    《華陽國志·卷十一》:時梓潼李驤叔龍亦雋逸器,知名當世。舉秀才,尚書郎,拜建平太守,以疾辭不就,意在州里。除廣漢太守。初與壽齊望,又相暱友,後與壽情好攜隙,還相誣攻,有識以是短之。
  • 24.    華陽國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3-16]
  • 25.    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出爐 他們開創多個“第一”  .四川在線[引用日期2020-06-08]
  • 26.    陳壽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8-03]
  • 27.    劉知幾,章學誠.史通:嶽麓書社,1993-10:70
  • 28.    鄒賢俊 編.中國古代史學理論 要錄: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03:76
  • 29.    劉姍姍. 陳壽評價歷史人物的“名教觀”與“才性觀”[D]. 東北師範大學, 2008-05-01
  • 30.    南充:陳壽公園今日正式開園  .四川在線[引用日期2023-11-16]
  • 31.    房玄齡. 《晉書》. 唐朝: 卷八十二·列傳第五十二
  • 32.    曹文柱.陳壽評價呂布有失公允説[J].中州學刊,2004(5):136-138
  • 33.    王嘉川,樊建增.“陳壽貶抑諸葛亮”案的歷史書寫與真相追尋[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0(5):181-190
  • 34.    金生楊.陳壽的學術淵源[J].史學史研究,2004(1):20-27
  • 35.    楊小平.史學家陳壽爭議問題考辨[J].巴蜀史志,2020(5):204-21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