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承德清音會

鎖定
承德清音會音樂呈現着漢族宮廷音樂與滿族及其他少數民族音樂的複合型態,充分體現了清朝統治者“大統一”的政治理念,是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遺存,對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促進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有着重要的意義。
中文名
承德清音會
發源地
承德
創辦時間
清朝
榮    譽
非物質文化遺產

承德清音會簡介

承德位於河北省東北部,距北京224公里,歷史上曾是華北通向內蒙古草原的主幹線,漠北的交通要道,是清代康乾鼎盛時期的陪都,第二個政治文化中心。

承德清音會歷史作用

清朝皇帝每年有半年時間在承德避暑山莊處理朝政和接見外國使節,封建禮樂必然伴隨中央首腦機關轉移塞北而動,這裏既有前朝典雅的典制性音樂,也有後苑行宮供遊藝娛樂的富於民族民間氣息的幽雅纖細之樂。避暑山莊後宮的娛樂性音樂——清音十番,是後宮細樂的遺存,源於明末清初江南絲竹細樂。後“南十番”逐漸演化為由太監代代相傳的“北十番”,薪火未斷。清政權結束後,原南府派出機構——熱河南府行署樂師王子仲、唐錫福因生活窘迫,難以為繼,將原昇平署所演練的娛樂性音樂“清音十番”傳出宮外。1920年原熱河內務府官員子弟和音樂愛好者組成有志於傳承這種音樂的團體“承德清音會”,人員最多時達到40餘人。活動最初在士紳上流家庭庭院自娛自樂,後來發展到社會上演示,深受世人賞識。這種由民間藝人帶入宮廷,後又脱離宮廷回到民間的音樂,既有鮮明的宮廷色彩,又有濃郁的民間音樂風格,優美纖細,典雅端莊。隨着時勢的變遷,這種音樂後來曾幾度受到衝擊,清音會時興時衰。

承德清音會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佈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河北省承德市申報的“承德清音會”入選,列入傳統音樂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