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扶陽古城

鎖定
扶陽古城於2007年在距離德江縣城45公里遠的合興鎮朝陽村扶陽河畔被世人發現。在整個德江境內,唯有古城邊的河流歷來被稱為“扶陽河”,專家判斷這裏便是扶陽古城。
中文名
扶陽古城
外文名
Fu Yang ancient city
館藏地點
德江縣
所屬年代
唐代貞觀四年
出土地點
德江縣

目錄

扶陽古城發現

2007年,在距離德江縣城45公里遠的合興鎮朝陽村扶陽河畔,一座古老的石城被世人發現。
在古城後院的樹林裏,一棵有着900年樹齡的香樟古木,成為古城歷史的最好佐證。醉心於古城研究的合興鎮經濟發展辦主任陳永波告訴記者,古木的樹齡得到過專家的證實。按照推算,古樹生長的位置是後院中一塊石板平台上,平台年齡應當大於古樹年齡,而平台又是屬於古城的後期建築,古城年齡要大於平台年齡。由此來看,古城的年齡可能達到上千年,即是隋唐時期。 [1] 
面積為22萬平方米的古城,至少需要3個小時才能走完,當中一系列的院落、園林、兵營,無一不是經過了統籌安排。這樣的景象,與《舊唐書》上關於扶陽的記載吻合。根據《舊唐書》記載,扶陽古城建於隋唐年間,廢於宋朝時期,以扶陽水為名。在整個德江境內,唯有古城邊的河流歷來被稱為“扶陽河”,專家判斷這裏便是扶陽古城。 [2] 

扶陽古城古城位置

城牆一角 城牆一角
該遺址位於合興鄉旋廠鋪村,距縣城47公里,東與思南交界,南與鳳岡毗鄰。據省地文物專家考證,遺址規模宏大,設施完備,有館舍,衙署,城池,兵營,練兵場,哨亭,集市,馬場,馬道子,監獄,刑場,園林,戲台,佔地面積6萬多平方米,加上永盛寺、書院、惜字亭、古墓羣等共計22.8萬平方米。
從遺址的總體佈局來看,衙署和驛站為遺址核心,順緩面坡地而建,橫向排列6道巷院。每道巷院面闊20米,縱向延伸3-5重庭院,由一道石門進出。巷院之間,縱向砌兩道高大堅固的石牆相阻隔,同時形成五尺寬的巷道。整體建築有明暗排水系統、內外城、城門、院門、巷道、庭院,外城牆設有東西南北四門卡子,南北方各設一座護城池,驛站和衙署外圍,設置集市、戲台、崗哨亭、兵營、監獄、練武場、園林等,不僅設施完備、佈局合理,同時還體現了很強的防禦意識和消防意識。 古城留下的是一座氣勢壯觀的石頭城,保存較為完好。遺址內遍佈石圍牆、石甬道、石官路、石龍門、石階檐、石院壩、石地基,令觀者驚歎不己。一座長三間或長五間房屋的石階檐,通常只用三五塊石料鋪成。這些石料通常長4米,寬1米以上,厚20公分,每塊石料重3噸以上。其中最大一塊石料長600公分,寬110公分,厚25公分,重量達4.5噸。古城留下了匠人們精湛的工藝。一塊塊料石加工精緻,四稜方正,四角垂直,安裝嚴絲合縫,線條平直,雖經千年風雨,火災兵災,山崩地震,一壁壁石牆仍然堅穩壁立,一道道石階檐仍然平整筆直,一座座石龍門依舊巋然不動,一方方石院壩依舊平坦如砥。鎮守城池的高大石獅工藝古樸,氣度不凡;庭院內草木鳥獸石雕圖案精美生動,寓意吉祥;整齊平直的石地基上一條條勻稱的鏨路組成一組組整齊的幾何圖案,其石工工藝、形制與德江縣煎茶鎮宋代古墓羣極為相似。 [3] 

扶陽古城謎團

扶陽古城惜字亭 扶陽古城惜字亭 [4]
然而謎團緊接着出現。呈現在世人眼前的古城中,更多的是刻於明朝的圖案。石料上或是誨人不倦的教育圖案、或是代表吉祥的雲彩式樣。仔細觀看,石階上的兩塊石料為公母石,之間的槽縫恰好能吻合在一起,當中的一個小孔直通整個古城,為城內的排水設施,這樣的構造是明朝年間皇家人才能享受的先進設施。繞至古城背後,兩座古墓上的字跡已經模糊,頂上的龍鳳圖案暗示着古墓主人尊貴的身份,墓碑之上,明朝官員、侍女的模樣被精心雕刻。陳永波説,在這裏出現明朝皇室的圖案,只能説明在當時,曾有皇室後裔流亡至此。如今,居住在古城裏的1000多名居民,幾乎都姓朱,似乎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
關於明朝年間扶陽古城的身世之謎,或許是先人的刻意為之,並沒有留下任何的文字記載,這讓後人的考證遇到了一系列難題。而當中,究竟是哪位明朝皇室後裔居住在此,成為了最大的一個謎團。陳永波根據自己的研究,更傾向於這裏是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在被永樂皇帝朱棣打敗之後的逃難之所。
關於扶陽古城,每個人心中都各有一個答案,然而在沒有確實證據的情況下,誰也不知對錯。古城,依然在沉睡中。
謎團一:朱氏族羣之謎
古城建設規模巨大,尋常人家不可能完成,如今古城裏1000多名姓朱的居民以及城裏眾多的明朝時期圖案,讓後人猜測,這裏是明朝皇室後裔的流亡之地。在眾多説法中,專家更偏向於福王朱由崧之子以及建文帝朱允炆的猜測。
在古城尚未被世人所知時,當地人稱古城為“福王城”,這樣的名字讓人們猜測:這是明末年間福王朱由崧被清軍殺害之後,皇宮待衞陳登榜救出朱由崧之子朱興現,躲開了清軍的追殺,逃到此處,在此進行“反清復明”的大業。然而這樣的説法依舊充滿疑問,陳永波告訴記者,在明末清初年間,貴州屬於吳三桂的統轄範圍,按照常理,吳三桂是不可能允許朱由崧之子在自己眼皮下生存的。
在疑問尚未被解開的同時,人們又將目光投向了建文帝朱允炆,認為他在被永樂皇帝打敗後,並沒有死於火災,而是與眾多的大臣一起逃離皇宮,來到了這裏。也只有建文帝,才能有龐大的家產打造古城。
謎團二:古城建設之謎
根據後人計算,古城的面積達到22萬平方米。陳永波説,那時一個普通縣城的人數在2萬人左右,而古城的規模,即使是一個縣城的人全部出動,也不可能在兩三年的時間內完成。
行走在古城中,龐大的石頭格外引人注目。一塊塊料石加工精緻,當中全部用河沙填充。根據估計,目前已經開發的6萬平方米主體遺址,其需要的河沙就在12萬擔以上,而古城所在的位置是扶水河上游,這裏少有河沙沉澱,要取沙只能從3公里外的扶水河搬運。12萬擔河沙,按照每天500個勞動力計算,再加上開採、搬運、修造等程序,需要持續建設7年方可完成,如此巨大的勞動力,究竟從何而來,這給後人留下了遐想空間。
謎團三:大型學堂之謎
關於貴州的漢化教育推行,後人多將其歸功於奢香夫人。然而在扶陽古城裏發現的一座大型學堂,很可能改變這一觀點。
這是一個距離古城前門不到1公里的學堂,面積大約在30平方米左右,學堂裏高掛着一塊大匾,上面用金粉鑲刻着“玉堂寶書”四個大字,顯示出這是一座非凡的大型學堂。由於後人相信古城內居住的是中原皇室一族,因此可以判定,在學堂裏進行的也是漢化教育。
學堂的發現,讓人們又迴歸到最初的問題:究竟是何人在此大興學堂,又是哪些人在這裏上課?
謎團四:明朝古墓之謎
在目前開發的主體遺址中,兩座明代古墓的來歷也成為人們討論的話題。記者看到,這是兩座前後距離相差3公分的古墓,上面刻有龍鳳圖案以及明朝官員、侍女的模樣,顯示出墓碑主人尊貴的身份。古墓頂部,一座刻有“日”字,一座刻有“月”字,合在一起便是“明”。然而讓人不解的是,兩座古墓中,位置稍向前、上面刻有“龍”形圖案的古墓,是一位張姓女子的墳墓;而旁邊稍微靠後,上面刻有“鳳”形圖案的才是男性墳墓。
在當地,居民間一直流傳着一個關於這兩座古墓的故事:這位張姓女子是當地一位大户人家的小妾,而旁邊的男性是這户人家大夫人的兒子,兩人相愛,卻為世俗不允。男青年暴病離世,張夫人不久後也離開了人世家。人們為他們的愛情所感動,於是修建了這兩座墓碑,希望他們來世可以調換性別,自由相愛。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