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扶脊木

鎖定
扶脊木是在脊檁上,所用的一條六角斷面的木件。它的長、徑與脊檁尺寸相同。兩側斜面按脊部舉架加斜,並做成一排圓洞以承受腦椽上端。 [1] 
中文名
扶脊木
應用領域
建築學
形    態
六角斷面

扶脊木扶脊木

扶脊木的出現是明代大木構架注重整體聯繫的結果。它的主要作用在於加強脊檁、腦椽和正脊之間的聯繫。扶脊木最早出現於何時已不可考,但其雛形似乎可在北宋大中樣符六年(1013)建成的浙江寧波保國寺大殿之脊部略窺一二。此時的扶脊木為置於脊檁上部的一根圓形木,用於插置腋椽後尾。但這一做法並未在其他宋元時期的建築中重複出現。推測並非宋元時期建築之主流做法。扶脊木普遍施用於脊部則是始於明代初期。在明永樂年間所建的北京故宮角樓、鍾粹宮及明嘉靖年間建的北京先農壇諸殿之脊部均可見之。扶脊木與脊檁同長,製作上同樣是以榫卯連接。截面形狀為近似五邊形,稍異於後來清代規定並採用的六邊形截面。斷面高度與脊檁相近。下皮的寬度亦與脊檁金盤寬度相當。另外,扶脊木上需鑿脊椿眼插置脊椿以扶持正脊,並在兩側剔鑿椽禽固定腦椽。因此製作上類似承椽枋。較之宋元時期建築中大多將腦椽直接擱置於脊檁上的做法,扶脊木的應用使明代大木構架在脊部聯繫更緊密,構架更規整有序。 [2] 

扶脊木計量與計價

扶脊木製作、吊裝、拆卸工程量按其施作體積以立方米計量,其截面積和長度按其下脊的截面積和長度計算。
扶脊木製作、吊裝、拆卸定額以其施作規格(徑分檔:20cm以內、30em以內、40cm以內、40cm以外)設項,扶脊木製作、吊裝、拆卸按其施作規格及其體積,分別套用(明清)扶脊木製作、吊裝、拆卸定額相應項目。 [3] 
參考資料
  • 1.    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編. 中國文物大辭典 下[M].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8.05.
  • 2.    郭華瑜著. 明代官式建築大木作[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5.10.
  • 3.    張程,張建平編. 中國古建工程計量與計價[M]. 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 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