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扶余義慈

鎖定
扶余義慈 (599年660年),即義慈王 [1] 公元641年~660年在位,是百濟第三十一代王,是三十代武王扶余璋之長子,曾被譽為“海東曾子”。
扶余義慈在位期間,對政治體制進行改革,強化王權,親自率軍進攻新羅,奪取數十座城池,又拒絕向唐帝國朝貢,抗拒唐高宗下詔,拒不歸還領土給新羅,雄峙海東。
公元660年,唐與新羅聯軍共擊百濟,扶余義慈固守國門,然而失敗,被俘虜至唐東都洛陽應天門。後來,義慈王在洛陽定居並病逝,埋葬於今洛陽邙山鳳凰台村。 [2] 
本    名
扶余義慈
別    名
義慈王 [1] 
所處時代
出生日期
599年
逝世日期
660年
主要成就
政治改革
進攻新羅
逝世地
洛陽

扶余義慈人物生平

扶余義慈早年經歷

義慈王年幼時即孝聲遠播,時人譽為“海東曾子”。

扶余義慈強化王權

扶余義慈 扶余義慈
唐太宗貞觀十五年(641年),百濟王扶余璋駕崩。詔立其世子扶余義慈繼承父位。 [1]  [3] 
義慈王即位後,開始對貴族中心的政治體制進行改革,強化王權。

扶余義慈雄峙海東

扶余義慈親自率軍進攻新羅,奪取其四十餘座城池,發兵駐守。又謀取棠項城,阻絕了新羅向唐朝貢的道路。新羅告急,唐太宗遣使送出詔書開導勸解。
後來義慈王聽説唐太宗在討伐高麗,於是趁機奪取新羅七座城池;隨後,又奪取十多座城池,於是不再向唐帝國朝貢。 [4] 
唐高宗即位後,扶余義慈向其派出使臣問候,唐高宗對扶余義慈頒下詔書,責令其歸還侵佔的新羅領土。
然而,扶余義慈抗拒不從,繼續進攻新羅。永徽六年(655年)新羅又向唐高宗控訴百濟等國又攻取其三十座城池。 [5] 

扶余義慈被俘至唐

因為貴族的內部分裂,與王室的窮奢極欲,國政開始混亂。
顯慶五年(660年唐朝與新羅聯軍來攻,包圍泗沘城(今扶余郡),義慈王固守熊津城(今公州),蘇定方猛烈進攻,百濟大敗。蘇定方進而直逼百濟都城,百濟全國悉數抵抗,仍被蘇定方攻破。 [6] 
扶余義慈被俘獲至大唐東都應天門 扶余義慈被俘獲至大唐東都應天門
唐分百濟故地,置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五都督府,郞將劉仁願以兵一萬留鎭泗沘城,蘇定方將扶余義慈、太子隆、小王孝寅,大臣將領五十八人擄至唐,十一月,獻俘於大唐東都洛陽則天門(後改稱應天門),唐高宗責問後下詔釋放。 [7-8] 

扶余義慈病死洛陽

扶余義慈後來病死洛陽,諡號,葬於洛陽北邙山,今洛陽邙山鳳凰台村。唐高宗 “特許其舊臣赴哭”,併為他立碑。

扶余義慈親屬成員

父親:扶余璋
兒子:扶余隆

扶余義慈後世紀念

扶余義慈墓地

義慈王埋葬於洛陽鳳凰台村。
自改革開放以來,穿着光鮮的陌生人出現在村頭祭祀,打聽得知,這些人是義慈王的後人,過來祭祀祖先。由於年代久遠,扶余義慈墓地已經找不到了,他的後代只好在村頭祭祀。“每次義慈王的後人過來祭祀,不僅會吸引本村的人前來觀看,也會在周邊村莊引起不小的轟動。” [2] 

扶余義慈祭壇

祭壇 祭壇
2000年9月,韓國忠清南道扶余郡郡守俞炳敦先生代表扶余郡官方,特地將洛陽北邙山20公斤“靈土’帶回,在扶余郡設立祭壇,舉辦隆重的發鞠祭、下棺禮,以及固有祭奉安式之後,又舉辦招魂祭祀,最終將靈土安放於扶余郡陵山裏被指定為史蹟第14號的古墳羣內,告慰別世1300餘年的扶余義慈亡靈。

扶余義慈追慕會

今韓國忠清南道陽化面(原百濟都城所在)住民,每年9月13日至14日兩天都要舉辦追慕、慰靈祭祀,由當地“留王山追慕祭祀促進委員會專職其事,在韓國頗具影響。

扶余義慈人物評價

宋·林同《夷狄之孝十首·百濟王扶余義慈》:“夷方雖爾異,天性本然同。自昔聞曾子,如今在海東。” [10] 

扶余義慈影視形象

2011年韓劇《階伯》重新演繹義慈王。 [9] 
參考資料
  • 1.    《舊唐書·本紀·卷三(太宗)》:“丙子,百濟王扶余璋卒。詔立其世子扶余義慈嗣其父位,仍封為帶方郡王。”
  • 2.    洛陽七旬老人制繡燈 欲送給韓國總統  .洛陽網[引用日期2020-09-07]
  • 3.    《新唐書·列傳·卷一百四十五》:“十五年,璋死,使者素服奉表曰:“君外臣百 濟王扶餘璋卒。”帝為舉哀玄武門,贈光祿大夫,賻賜甚厚。命祠部郎中鄭文表冊 其子義慈為柱國,紹王。”
  • 4.    《新唐書·列傳·卷一百四十五》:“義慈事親孝,與兄弟友,時號“海東曾子”。明年,與高麗連和伐新羅,取四 十餘城,發兵守之。又謀取棠項城,絕貢道。新羅告急,帝遣司農丞相里玄獎齎詔書諭解。聞帝新討高麗,乃間取新羅七城;久之,又奪十餘城,因不朝貢。”
  • 5.    《新唐書·列傳·卷一百四十五》:“高宗立, 乃遣使者來,帝詔義慈曰:“海東三國,開基舊矣,地固犬牙。比者隙爭侵校無寧 歲,新羅高城重鎮皆為王並,歸窮於朕,丐王歸地。昔齊桓一諸侯,尚存亡國,況 朕萬方主,可不恤其危邪?王所兼城宜還之,新羅所俘亦畀還王。不如詔者,任王決戰,朕將發契丹諸國,度遼深入。王可思之,無後悔!”永徽六年,新羅訴百濟、高麗、靺鞨取北境三十城。
  • 6.    《新唐書》:“顯慶五年,乃詔左衞大將 軍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率左衞將軍劉伯英、右武衞將軍馮士貴、左驍衞將 軍龐孝泰發新羅兵討之,自城山濟海。百濟守熊津口,定方縱擊,虜大敗。王師乘 潮帆以進,趨真都城一舍止。虜悉眾拒,復破之,斬首萬餘級,拔其城。”
  • 7.    《舊唐書·列傳·卷一百四十九》:“顯慶 五年,命左衞大將軍蘇定方統兵討之,大破其國。虜義慈及太子隆、小王孝演、偽將五十八人等送於京師,上責而宥之。其國舊分為五部,統郡三十七,城二百,户 七十六萬。至是乃以其地分置熊津、馬韓、東明等五都督府,各統州縣,立其酋渠 為都督、刺史及縣令。命右衞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總兵以鎮之。義慈事親以孝 行聞,友于兄弟,時人號“海東曾、閔”。及至京,數日而卒。贈金紫光祿大夫、 衞尉卿,特許其舊臣赴哭。送就孫皓、陳叔寶墓側葬之,併為豎碑。”
  • 8.    《舊唐書·本紀·卷四》:“十一月戊戌朔,邢國公蘇定方獻百濟王扶余義慈、太子隆等五十八人俘於則天門,責而宥之。”
  • 9.    中國青年韓選秀節目奪冠 將為歷史劇唱主題曲  .中新網[引用日期2021-01-18]
  • 10.    夷狄之孝十首·百濟王扶余義慈原文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3-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