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扭尾曦春蜓

鎖定
扭尾曦春蜓(學名:Heliogomphus retroflexus)是春蜓科、曦春蜓屬昆蟲。雌蟲腹長37毫米;後翅34毫米。雌蟲下唇亞頦及頦淡褐色,中葉基方的一半淡黃色,末端的一半及兩側黑色。頰下前片褐色。上顎外方黃色,內緣及末端黑色。上唇大部分黑色。前唇基黃褐色。額橫紋頗細,兩端尖。頭部其他各處黑色。前胸背板大部分黑色,僅前區前緣黃色。肩前條紋缺如。足大部分黑色;基節外方具黃色斑點。翅透明。腹部大部分黑色,具黃色斑點。雌蟲上額後方具一對甚大的突起。頭頂在中單眼上方凹陷。後頭甚低,無脊狀的後頭緣,鑲以淡色細毛。翅基亞前緣橫脈缺如。翅痣通常無支持脈,有時具甚弱的支持脈。叉脈不對稱,前支向前彎曲。三角室無橫脈。cu-a僅一條。下生殖板長度約為腹部第9節腹板的2/3。第9節腹板大部分強度骨化,腹板的基緣頗厚,呈闊脊狀,腹板基方膜質部分呈三角形,大部分為下生殖板所遮蓋。 [2] 
分佈於中國、越南;在中國分佈於福建(武夷山、建陽)、廣東、貴州、海南、浙江、台灣。扭尾曦春蜓一般在白晝活動於稚蟲生活的環境附近。常在河塘、溪流處飛翔。扭尾曦春蜓的食物主要是蜉蝣稚蟲、蚊類幼蟲或同類的其他個體,甚至蝌蚪及小魚。 [2-3]  [6] 
(概述圖參考來源: [7] 
中文名
扭尾曦春蜓
拉丁學名
Heliogomphus retroflexus
別    名
尖板曦箭蜓
曲尾春蜓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亞    門
六足亞門
昆蟲綱
亞    綱
有翅亞綱
蜻蜓目
亞    目
差翅亞目
春蜓科
曦春蜓屬
扭尾曦春蜓
亞    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Ris, 1912)
保護級別
IUCN,無危、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8] 

扭尾曦春蜓形態特徵

扭尾曦春蜓
扭尾曦春蜓(11張)
雌蟲腹長37毫米;後翅34毫米。雌蟲下唇亞頦及頦淡褐色,中葉基方的一半淡黃色,末端的一半及兩側黑色;側葉基片淡黃色;側葉淡黃色,其側緣褐色,末端黑色。下顎軸節基片褐色,軸節端片淡黃色,莖節淡褐色,側緣淡黃色,近基方處具一個圓形淡黃色小斑點。頰下前片褐色。上顎外方黃色,內緣及末端黑色。上唇大部分黑色,近側緣處具一對圓形黃色大斑點。前唇基黃褐色。額橫紋頗細,兩端尖。頭部其他各處黑色。前胸背板大部分黑色,僅前區前緣黃色,又前區兩側各具一個甚大黃色斑點。前胸前側片後方隆起部分黃色,前胸後側片腹緣具一黃色小斑點。領條紋中間間斷的距離甚短。背條紋上下方不與其他條紋相連。肩前條紋缺如。第2及第3條紋完全,前者較闊,後者較細。後胸下前側片黃色。足大部分黑色;基節外方具黃色斑點。翅透明。腹部大部分黑色,具黃色斑點。第1節背方具一甚大三角形黃色斑點,側方黃色;第2節具兩條橫紋,基方的橫紋較細,與側方的甚大黃色斑點相連,另一橫紋近似三角形,位於該節中央稍前方處;第3節基方具一甚闊半圓形黃色條紋,與側方條紋相連,側方的條紋沿前橫脊處稍為間斷。第4-7節基方具甚闊半圓形黃色條脈,第8-10節黑色。腹末附器象牙黃色。雌蟲上額後方具一對甚大的突起。頭頂在中單眼上方凹陷。後頭甚低,無脊狀的後頭緣,鑲以淡色細毛。翅的結前結後橫脈指數
。翅基亞前緣橫脈缺如。翅痣通常無支持脈,有時具甚弱的支持脈。叉脈不對稱,前支向前彎曲。弓脈與叉脈之間橫脈
。三角室無橫脈。cu-a僅一條。前翅在A1與後緣之間具2個或3個雙室。後翅在三角室與後緣之間具4列或偶爾具5列翅室。下生殖板長度約為腹部第9節腹板的2/3。第9節腹板大部分強度骨化,腹板的基緣頗厚,呈闊脊狀,腹板基方膜質部分呈三角形,大部分為下生殖板所遮蓋。 [2] 

扭尾曦春蜓棲息環境

稚蟲棲息在水中砂粒、泥水或水草間,少數稚蟲生活在林地碎屑或積水的樹洞中或爬出水面附着在岩石的水膜內。扭尾曦春蜓一般在白晝活動於稚蟲生活的環境附近。常在河塘、溪流處飛翔。 [3]  雌性扭尾曦春蜓喜歡待在遠離水源的地方,例如森林附近,它在那裏更容易獲取食物。 [4] 

扭尾曦春蜓生活習性

扭尾曦春蜓一般以卵或稚蟲在水中越冬,少數種類成蟲也可冬眠。扭尾曦春蜓屬不完全變態。生活史只經卵、稚蟲和成蟲3個階段。各階段歷期長短不同種類間差異很大。卵經過5-230天孵化出包被在薄幾丁質膜鞘中的“預稚蟲”,經幾秒至數十分鐘後,脱去膜鞘進入第二齡期,成為能自由活動於水中的稚蟲俗稱水蠆。 [3] 
扭尾曦春蜓的食物主要是蜉蝣稚蟲、蚊類幼蟲或同類的其他個體,甚至蝌蚪及小魚。稚蟲期要經9-15齡才能發育成熟。老熟稚蟲爬出水面,結束了水中生活,附着在石頭、植物或其他物體上,脱去外殼進入成蟲期。剛出來的成蟲身體柔軟,要經過數小時或幾晝夜時間硬化體殼,隨着體液循環,翅芽伸張挺直,體色與斑紋也逐漸鮮明,這時扭尾曦春蜓才有能力飛離蜕皮處,到廣闊天空中翱翔。 [3] 

扭尾曦春蜓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越南;在中國分佈於福建(武夷山、建陽)、廣東、貴州、海南、浙江、台灣。 [2]  [6] 
扭尾曦春蜓分佈圖(橙色表示現存,綠色表示可能現存) 扭尾曦春蜓分佈圖(橙色表示現存,綠色表示可能現存)

扭尾曦春蜓繁殖方式

交尾:性成熟的雄蟲在交尾前,先使腹部向前彎曲,將第9腹節生殖孔移到第2、3腹節下面與交合器的次生陽莖對接,把精包(由帶狀黏膜把精子包纏卷裹形成)通過陽莖貯存於陰囊內。在完成精子轉移之後,雄蟲即在空中追逐雌蟲,並用腹部末端的肛附器握住雌蟲的相關部位,雌蟲用六足抱住雄蟲的腹部,自動彎曲腹部,把腹端生殖孔伸達雄蟲第2節與次生陽莖對接起來,形成個環狀串連。 [3] 
產卵:交尾結束後,雌蟲很快產卵。卵產在植物體內或水中及其附近物體上。 [3] 

扭尾曦春蜓種羣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0年 ver 3.1)——無危(LC)。 [6] 

扭尾曦春蜓主要價值

扭尾曦春蜓是有益於人類的一類重要的天敵昆蟲和水質環境的指示昆蟲。 [5] 
參考資料
  • 1.    Heliogomphus retroflexus  .BioLib.cz[引用日期2022-01-08]
  • 2.    黃邦侃主編.福建昆蟲志 第3卷[M].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08:234-235
  • 3.    王治國,河南蜻蜓志:蜻蜓目[M].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12:11-14
  • 4.    喬安娜·利茲澤維斯卡,瑪爾塔·馬魯斯扎克,格拉日納·馬特尼克卡著,大自然的小小觀察家[M].海天出版社,2020.05:85
  • 5.    王治國,河南蜻蜓志:蜻蜓目[M].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12:1
  • 6.    Heliogomphus retroflexus  .iucnredlist[引用日期2022-01-08]
  • 7.    eliogomphus retroflexus Ris, 1912  .gbif[引用日期2022-01-08]
  • 8.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引用日期2022-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