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托馬斯公理

鎖定
托馬斯公理(也叫托馬斯定理)是一種社會學理論,由W.I.Thomas和D.S.Thomas於1928年提出:“If men define situations as real, they are real in their consequences.” [1]  ,翻譯成中文就是“如果人們把情境界定為真實的,那麼它們在結果上也就是真實的”。
中文名
托馬斯公理、托馬斯定理
外文名
Thomas theorem
提出者
W. I. Thomas,D.S.Thomas
類    別
社會學

托馬斯公理公理介紹

換句話説,對某種情境的解釋會引發一些行為,因為這些解釋不是客觀的。 行為受到對情境主觀認識的影響。 是否有客觀正確的解釋對於幫助指導個人的行為並不重要。
1923年,托馬斯對其進行了更加確切地闡述:任何對局勢的定義都將影響當下。 不僅如此,在個人參與了一系列情景定義之後,這些定義也逐漸影響他的整個生活和個人性格。 主觀印象和理解可以反射到生活中,成為真實生活的投影機。該假設向人們展示,情境的社會定義儘管是主觀的,但卻有其客觀的結果。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默頓説得更具體,提出了“自我達成的預言”的論點:如果人根據對狀況的錯誤理解開展行動,結果,就可能使這一錯誤理解成為現實。

托馬斯公理經典案例

衞生紙恐慌
美國1973年的石油危機導致了所謂的“衞生紙恐慌”(toilet paper panic)。 由於石油進口量鋭減,預計衞生紙將出現供應不足的傳聞導致人們開始儲備衞生紙,而這恰恰造成了市場上衞生紙的供應短缺。 這種結果似乎證實了謠言,也是一個自我實現預言的例子。
選美比賽理論
由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發明的選美比賽理論(The Beauty Contest Theory),證明了為什麼每隻股票的價格並不按照對其理性的預期而發展。 他的假設是,許多投資者不是根據自己對資產價值的計算,而是通過預測其他市場參與者的結論來做出決定。

托馬斯公理其他理解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如果用“托馬斯原理”去解構毛澤東的一句名言,那麼虛心不一定會使人進步,驕傲也常常不會使人落後。因為如果周圍的人都將你視為一個驕傲的人,你就別無選擇,只能夠按讓人感到值得驕傲的方式去生活。
“信則有,不信則無”
托馬斯原理在中國老百姓的諺語中也早有體現: “信則有,不信則無” ,中國祖祖輩輩人留下的諺語,那都是智慧的象徵,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情,你相信就真的有,你不相信也就沒有,這並不是唯心主義,很多時候是你把情景設為真實,就會有意識無意識的把事情往那情景裏推,結果就真的實現了。
參考資料
  • 1.    W.I. Thomas and D.S. Thomas.The child in America: Behavior problems and programs.New York:Knopf,1928:571-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