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托馬斯·阿諾德

鎖定
托馬斯·阿諾德(1795—1842 )英國近代教育家。1807年入文徹斯特公學。主要著作有《羅馬史》和一些佈道文章。其子馬修·阿諾德是著名詩人和評論家。
中文名
托馬斯·阿諾德
外文名
Thomas Arnold
出生日期
1795年
逝世日期
1842年
職    業
近代教育家
信    仰
基督教

托馬斯·阿諾德人物生平

1807年入文徹斯特公學。1811年就讀於牛津大學基督聖體學院,1815年畢業後為奧瑞爾學院研究員。1818年任聖職,但從未去教堂,而是在私下輔導準備考大學的青年。1828年起任拉格比公學校長14年。上任之時,學校在所有公學中地位極低,上任後確定公學的教育目的為培養大量“基督教紳士”,使之佔領整個基督世界。在教育方法上,採用蘇格拉底的方法教育學生,以設計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並由年長兒童管理年幼兒童。不贊成將自然科學置於學校課程的首位,而代之以歷史。還設置語言、地理、科學、倫理和政治科學等課程。注重語言課教學與歷史、政治、哲學及古代哲人的聯繫。其改革獲得極大成功,拉格比公學成為許多學校的典範。1841年被任命為欽定近代史教授。

托馬斯·阿諾德人物思想

托馬斯·阿諾德 托馬斯·阿諾德
對鴉片戰爭的看法
在他1840年3月18日寫給文學家威廉·赫爾(William Winstanley HULL1794-1873)的信中寫到“這場對中國的戰爭……我認為是邪惡的,對於一個國家這是無比重大的污點,使我深感悲嘆。能否以請願或其它方式喚醒人們對我們這可怕的罪行的認識?我實在不能在任何歷史中找到如此不公與卑鄙。一般的侵略戰爭沒有如此邪惡,一場為了維護走私的戰爭,並且是帶給中國被他們禁止的傷風敗俗毒品的走私,而我們為了賺錢以武力在這場衝突中以燒殺體現我們所謂優越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