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托馬斯·沃爾夫

鎖定
托馬斯·沃爾夫(Thomas Clayton Wolfe,1900-1938),20世紀美國作家。代表作品有長篇小説《天使,望故鄉》
托馬斯·沃爾夫1900年生於北卡羅來納州阿什維爾,畢業於北卡羅來納州大學,在哈佛大學獲得劇本寫作碩士學位,後在紐約大學任教。他創作於大蕭條時期的作品描述了美國文化的變化和多樣。1938年,沃爾夫去世。 [1] 
中文名
托馬斯·沃爾夫
外文名
Thomas Wolfe
國    籍
美國
出生地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阿什維爾
出生日期
1900年10月3日
逝世日期
1938年9月15日
畢業院校
北卡羅來納州大學
職    業
作家
代表作品
《天使,望故鄉》

托馬斯·沃爾夫人物經歷

1900年10月3日,托馬斯·沃爾夫出生於北卡羅來納州西北部的阿什維爾。11歲時,沃爾夫在當地上了私立學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成為家中唯一享受此待遇的孩子。16歲時,他進入北卡羅萊那大學。在大學裏,他學習非常用功,在學校校刊上發表了許多文章,開始在寫作方面嶄露頭角,不久就擔任了校刊的編輯。
1920年,他20歲大學畢業,但他放棄了工作的機會,毅然前往哈佛大學繼續學習。在哈佛大學,他在喬治·皮爾斯·貝克爾教授的戲劇班學習劇本創作。雖然沃爾夫對場景、人物和劇本寫作具有獨特的天分,但是紐約戲劇協會卻始終拒絕採用他的劇本。
1924年,他開始任教於紐約大學華盛頓廣場校區,教學生涯一直持續至1930年。1924年秋天,他曾遠赴歐洲尋找寫作素材。
1925年8月,他遇到了艾琳·伯恩斯坦—一位戲劇服裝設計師,兩人遂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愛情。1926年7月,沃爾夫開始創作後來名為《天使,望故鄉》的小説,當時他們正在英格蘭旅行。
1927年底,斯克里布納出版公司做出大膽的決定,打算出版他的第一部自傳體小説《天使,望故鄉》。在整個出版過程中,編輯珀金斯對該作品的內容進行了大量的刪減和調整,兩人也在此過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這部小説出版後大受歡迎,評論界也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代表作《天使望故鄉》插圖 (1977年) 代表作《天使望故鄉》插圖 (1977年)
1930年3月,托馬斯·沃爾夫獲得古根海姆基金後前往歐洲,在歐洲遊歷了一年。他返回紐約後,移居布魯克林區,並在那裏繼續寫作。在接下來的五年裏,他日夜奮戰,創作了大量中、短篇小説,完成了長篇小説《時間與河流》及《網與石》的大部分書稿。
1935年,他出版了短篇小説集《從死亡到清晨》。由於多種原因,沃爾夫於1937年同斯克里布納出版公司中斷了合同,並與哈潑兄弟公司簽約。長期以來,編輯愛德華·阿斯威爾一直對沃爾夫十分仰慕,於是欣然承擔了沃爾夫作品的編輯工作。
1938年初,沃爾夫感到身心疲憊,遂決定外出旅行。但他在旅途中染上了肺炎,於1938年9月15日病逝。 [2] 

托馬斯·沃爾夫主要作品

中文名
英文名
體裁
發表年份
《天使,望故鄉》
Look Homeward,Angel
長篇小説
1929
《時間與河流》
Of the Time and the River
長篇小説
1935
《網與石》
The Web and the Rock
長篇小説
1939
《你不能再回家》
You Can't Go Home Again
長篇小説
1940
《從死亡到清晨》
From Death to Morning
小説集
1935
《一部小説的故事》
The Story of a Novel
演講稿彙集
1936
《遠山》
The Hills Beyond
小説集
1941 [2] 

托馬斯·沃爾夫創作特點

托馬斯·沃爾夫作品主題

沃爾夫在其短暫的生命中創作了四部史詩般的文學作品,有人將這四部作品稱為“美國版的《追憶似水年華》”。其大部頭的文字將一個青年的苦悶、理想與人生追求述説得淋漓盡致。 [3] 
在托馬斯·沃爾夫的小説中,主人公始終處於奔波之中。主人公懷着美好的信念與渴望,不知疲倦地遊走於各地,親眼目睹了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從中找到了一種精神的滿足。 [4] 
沃爾夫作品的整個基調都是迷惘和失落的。小説的主人公尤金和喬治窮其一生都在孤獨中尋找精神上的淨土與支柱。他們自小生活的南方小鎮喧囂落後,南方的傳統漸漸消失了,新的美好的方向又沒有確定下來,他們渴望離開這裏,到更廣闊的地方去尋夢,但內心深處的南方情懷卻一直纏繞不休。尤金(或喬治)的性格是內向而矛盾的,這也導致了他們的迷惘。在遠離故土的時間裏,他們始終懷念着家鄉。在喧囂的大城市裏,他們顯得更加孤獨而陌生,他們渴望美好的愛情,渴望出人頭地,渴望在物質上也在精神上有所成就,而使他們不感到痛苦,但卻始終在尋找中迷惘着、失落着。尤金和喬治身上體現出來的對這個世界的疏離感和陌生感使他們的形象時而清晰時而模糊,也使得他們的命運變得不確定,主人公熱烈地追求愛情和名望,但最終發現他引以為豪的愛人其實是上流社會一個虛偽的女人,這個年長他十九歲的女人喜歡的只是他的年輕與激情;而他作為一位作家終於變得家喻户曉了,他卻感到名望帶給他的只是失望,他只是有錢人身邊的一個裝飾品,他受不了他一直期望如今實現的生活圈子裏的虛榮與做作,因而他最終告別了他的愛情和那些所謂的上流人士。
小説講述了一個青年的人生經歷,他對人生的探索中從無知到逐漸有知,從幼稚到逐漸成熟的過程。但是這種探索卻充滿了失落與迷惘。在最後一部作品《無處還鄉》的結尾處,作家痛心地意識到,“我們在美國這已經失去了自我”,“我們還沒有真正發現美洲的大陸”,“我們的精神、我們的人民、我們強大而不朽的土地還有很多任務沒有真正地圓滿完成”。因而,尤金與喬治的人生探索也遠遠沒有結束,作家在結尾處寫到,“離開你熟悉的土地,去尋找更加偉大的知識;離開你現有的生活,尋找更加偉大的生命;離開你摯愛的朋友,尋找更加偉大的關愛;尋找比家園更加親切,比大地更為廣闊的故鄉吧……”所以,小説的結尾處説明主人公仍在繼續尋找,仍在寬廣無垠的大地上尋覓着人生的真諦。 [3] 

托馬斯·沃爾夫藝術特色

在作品中,沃爾夫無數次生動地再現了聽覺的感受,把外部世界的各種聲音完美地展現了出來。有時候,他會直接用一首詩來代替敍述,而且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沃爾夫的文字不僅能夠傳達出事物的聲音與畫面,而且還能傳達出事物的氣味,所有的感官感受融匯在一起,給人一種全新的立體感。
他巧妙地將各種詩句、民謠運用於作品中,大大加強了作品的感染力。他對各種簡單的聲音或詞彙情有獨鍾。在他的作品中,隨處可見各種富有節奏的詩意表達。這種獨特的語言特色和藝術風格極大地豐富了作品的意義,使作品在語言層次上呈現出含蓄雋永的美感和盎然的詩意,達到了理想的藝術效果。
他的作品將自己的人生經歷與虛構的情節緊密地穿插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比較如實地反映了美國社會的現實。沃爾夫深愛着美國,他遠赴歐洲達七次之多,但是每每在他離開美國之後,他才更加喜愛美國,感到某種記憶或某種難言的力量一直驅使自己不斷返回。在描寫美國的時候,他往往會關注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細小方面,諸如“牛奶車開過街頭的聲音”等。這些東西往往能勾起人們的回憶,讀來清新自然,也容易打動讀者的心。作為一名小説家,他把自己的直觀感受傾注於筆端,用一種強烈的意識再現了自己對美國的認識和看法。
沃爾夫往往將景物描寫與抒情緊緊結合起來,這是他的又一大特色。在《時間與河流》中,優美的景物描寫與抒情處處可見。沃爾夫在抒情時往往使用長而複雜的句式和結構,經常連續使用三個以上的名詞或形容詞。這些詞彙表面上給人一種囉嗦、重複之感,但是仔細品味,讀者就會發現這些詞義不僅意義相異,而且相互之間具有某種內在的互補性。顯而易見,作者在寫作時並非隨意用詞,而是精心構思而成。正如他的小説結構一樣,這種風格看似輕率、缺乏約束,但是這正是沃爾夫獨特的方面之一。他的這種語言特色和藝術風格極大地豐富了作品的意義,使作品在語言層次上呈現出含蓄雋永的美感和盎然的詩意,達到了理想的藝術效果。 [5] 
沃爾夫的作品中瀰漫着一股濃濃的南方味,這其中摻雜着作者對南方的複雜情感以及歷史意識。這種歷史意識不僅體現在作家懷舊式的南方書寫上,也體現在他的現實體驗上。對於南方己逝的過往,作家不時地站在南方人的角度發表看法。對於南北戰爭,作家憤然説道,“我們只是戰敗了而已,並沒有被打垮。”對於蓄奴制傳統,作者用南方人的口吻説道,那是一個“美好的傳統”,他們“不願意做自由的黑奴,失去了東家他們怎麼活啊?”但是,作家並沒有完全沉浸在對老南方美好過去的懷念中,他清醒地看到了老南方的罪惡。
沃爾夫的作品創作體現出了鮮明的自傳性,他在作品中毫無保留地向讀者展示了他的理想與追尋,失落與矛盾,沃爾夫稱之為是一種“自我暴露”,他渴望同時又有些害怕的自我暴露。這種文學的個人化傾向可以説是作家的一種信念,他堅信“一切嚴肅的文學作品説到底必然都是自傳性質的,”“一個人如果想要創造出一件具有真實價值的東西,他必須使用自己生活中的素材和經歷”。自傳性己成為他作品的一大特色。 [3] 
沃爾夫擅長對人物進行漫畫式的諷刺,這些諷刺對象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能找到原型。有些是沃爾夫十分反感的人,有些是與他產生過矛盾的人,有些是他偶然邂逅過的人。總之,他會非常仔細地觀察生活中的每個人,不僅觀察那些他喜歡的人,而且還特別留意那些幫助過自己的人,或者自己厭惡的人。
沃爾夫的諷刺往往體現在他對人物言語的口音和方言的敏鋭把握上,他在小説中用斜體或省略突出了人物的方言,並以此達到深入刻畫人物的目的。此外,他還喜歡用一種冷靜、客觀的手段呈現他對人物的譏諷態度。也就是説,表面看來他是在平靜地講述故事,無意表達個人的觀點,但是仔細回味就能體會出其中的譏諷之意來。 [5] 

托馬斯·沃爾夫人物評價

沃爾夫的創作力極強。與他同代的作家中,沒有一個人具有他那樣的熱情、能量和對語言的控制力。(《紐約客》評)
我敬佩沃爾夫,因為他竭盡全力把自己要説的話都説了,甚至情願把文體、連貫性,以及所有精確的原則拋開,而希望把人類心靈的所有感受真切地集中到一點上。(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評)
沃爾夫“能在看似普通的事情和平凡的人物中發掘出人類生存的價值和詩意”。(《紐約時報》評) [3] 
“沃爾夫不僅對自然世界十分關注,而且還經常將人物置身於大自然之中,對人與自然的關係大加渲染”。(美國學者羅伯特·泰勒·恩賽評) [5] 
“沃爾夫作品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是那些最為抒情的部分,更準確地説,是那些抒情與觀察結合得最為精當的部分。”(美國作家菲茨傑拉德評) [6] 
參考資料
  • 1.    托馬斯·沃爾夫  .易文網[引用日期2015-07-06]
  • 2.    論托馬斯·沃爾夫及其小説 劉積源,高紅霞 - 《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年6期
  • 3.    論新歷史主義視野下的托馬斯·沃爾夫長篇小説 張燕婷, 2014 - 內蒙古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 4.    論托馬斯?沃爾夫作品中的“尋父”主題 劉積源, 蒲琳 《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3)
  • 5.    論托馬斯·沃爾夫的語言敍事風格 劉積源,高紅霞 - 《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年2期
  • 6.    托馬斯·沃爾夫短篇小説創作風格 王蘭明,趙淑文,李崢嶸,王紅,尚婷 - 《時代文學》- 2009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