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打龍棚

鎖定
《打龍棚》屬於漢調二簧,又稱陝二黃、山二黃,是陝西第二大劇種,流行於陝西的安康、漢中、商雒、西安及四川、甘肅、湖北的部分地區。
中文名
打龍棚
流行地點
漢中、商雒、西安及四川、甘肅

打龍棚基本概述

《打龍棚》源自陝南漢江流域的山歌牧歌、民歌,清代初葉受秦腔影響,並吸收崑曲、吹腔、高撥子等曲調,糅合當地方言,形成了獨立的聲腔劇種,原來用雙笛伴奏,笛以竹作"簧",故稱"二簧"。為與"京二簧"區別,又稱"土二簧"。漢調二簧傳統劇目豐富,僅安康一地就有一千二百多種,已挖掘整理出本戲420個,摺子戲517個。

打龍棚藝術特點

漢調二簧在發展中曾形成安康、漢中、商雒、關中等流派,名角層出不窮。《打龍棚》腳色共分末、淨、生、旦、醜、外、小、貼、夫、十個行當,表演講究細膩精到,唱腔真假嗓並用,悠揚婉轉。生、老旦一般用真聲演唱,旦用假聲演唱,淨則使用虎音。其唱腔以西皮、二簧為主,西皮用於表現愉快、爽朗的情緒和場面,二簧用於表現悲哀、肅穆的情緒和場面,演唱中根據劇情需要交替使用,形成甜音、苦音之分。伴奏樂隊的文場使用胡琴、二胡、月琴、三絃、阮、嗩吶、笛子、喇叭等樂器,武場則使用牙板、梆子、暴鼓、尖鼓、鑼、鐃鈸等。漢調二簧的臉譜樣式眾多,比京劇和秦腔更為考究,收集到的有四百五十多個。

打龍棚傳承發展

經研究認定,漢調二簧形成較早,各地其他皮簧聲腔劇種都與之存在淵源關係,它對川劇、徽劇、京劇等的形成和發展有着不可忽略的影響。近年來,漢調二簧觀眾鋭減,經濟上出現困難,不斷走向衰落,專業劇團紛紛解散,僅剩下安康漢濱區一個劇團還在維持演出,而且這個惟一的劇團也正瀕臨解散的危機。在此情勢下,有必要大聲呼籲,應該儘快對這一古老劇種進行搶救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