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打馬過秋天

鎖定
《打馬過秋天》是李尚朝所作的一首詩。
作品名稱
打馬過秋天 [1] 
出    處
李尚朝詩歌品鑑
作    者
李尚朝
創作時間
2002年4月24日
作品體裁
詩歌、現代詩

打馬過秋天白話譯文

打馬過秋天
打馬過秋天:楓子!楓子!
一個女孩從琴房裏探出頭來
我一揚鞭:“駕!”
這時音樂響起來,楓葉落下來
她説:“哥哥,你真好玩兒!”
.
哥哥戴着小紅帽
騎着竹馬提着燈
他問那個小姑娘
“你知道橋在什麼地方?
你知道有個小精靈
小小的,愛情的種子
在什麼地方?”
.
那個小女孩
她昨天關上門
今天水靈靈
她説:哥哥哥哥你的燈
你記下我的心事
別提你的愛情

打馬過秋天作者簡介

李尚朝,本名李尚晁,中國當代著名詩人,重慶文學院簽約作家,出版有詩集《天堂中的女孩》、《風原色》、《大三峽那光》三部,散文集《那流光一幻》、《時光之羽》等,著名詩評家蔣登科主編有學術專著《李尚朝詩歌品鑑》對其詩歌作了系統鑑賞。詩歌《月上中天》入編大學中文專業教材《20世紀中國文學作品選讀》。

打馬過秋天作品賞析

讀李尚朝的詩歌《打馬過秋天》,一股濃郁的清新氣息撲面而來。
詩中稚氣未脱的小姑娘和騎着竹馬的小哥哥,讓人不由得想起李白的《長幹行》:“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牀弄青梅。/同居長幹裏,兩小無嫌猜。/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十五始展眉,願同塵與灰。/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台。/十六君遠行,瞿塘灩澦堆。/五月不可觸,猿聲天上哀。/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八月蝴蝶黃,雙飛西園草。/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
兩詩相較,很顯然,李白的詩是悲情的:兩小無猜的頑童,成年後,結了婚,卻因為丈夫的遠行,妻子獨守空房數載。李白沒有交待詩中的丈夫去了哪裏,他是轉戰沙場,生死未卜,還是“商人重利輕別離”?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只知道妻子的“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無盡的等待和焦慮:三峽水路險惡,離家的丈夫要小心。古詩中詩人的抒情重心放在詩歌的後半部,整首詩在時間的對比中,表現了婚後的夫妻離別相思之苦。
李尚朝的《打馬過秋天》,表面上是歡快的:“哥哥戴着小紅帽/騎着竹馬提着燈”,妹妹“她昨天關上門 /今天水靈靈”,兩個純潔無暇的少年的形象渾然勾畫了出來。哥哥“我一揚鞭:‘駕!’”,妹妹“她説:‘哥哥,你真好玩兒!’”兩個貪玩的孩子之間好像除了玩鬧,沒有什麼煩惱和憂傷。但是,詩人的抒情並不僅於此。
他巧妙地運用了暗示的手法。先是詩的題目:《打馬過秋天》,“秋天”既表明這是一個萬物成熟的季節,同時也預示着在這個豐收的季節之後將是萬物凋零的冬天,萬物的完全成熟,也是萬物完結的開始。從題目開始,詩人就巧妙地使詩歌的整體氣氛暗藏着“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慨嘆。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秋”總是和“悲”聯繫在一起的,馬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均如此。秋是個破壞者,它的慘淡蕭瑟,不免讓人悵惘。
再來看這兩個孩子的對話,哥哥:“他問那個小姑娘/‘你知道橋在什麼地方?/你知道有個小精靈/小小的,愛情的種子/在什麼地方?’”妹妹回答:“她説:哥哥哥哥你的燈/你記下我的心事/別提你的愛情。”不難發現,這段對白已經超越了兩個孩童的理解力。在此,詩人是假借他們的對話表達了自己對愛情、人生的看法。哥哥把彼此之間對愛情的朦朧感受比作“橋” ,橋是用來連接河水兩岸的,哥哥希望他和妹妹之間能架一座“心橋”,把他對妹妹的朦朧的好感傳達過去,同時讓妹妹把她的情義傳達過來。哥哥認為愛情是個小精靈,是顆小種子,他已經知道了有這個東西的存在,但是,在哪裏能讓種子發芽呢?哪裏是孕育愛情的土壤呢?哥哥的話中“小精靈”一詞,活脱脱把孩子的特徵彰顯出來,孩子是跟童話聯繫在一起的,“小精靈”是童話中經常出現的美麗的、有魔法的小天使,在孩子的心中,愛情的出現和成年人不同,不是丘比特的神箭,不是月老的紅線,只是未成人形的小天使的神秘力量。而妹妹的回答,顯然使哥哥失望了,儘管詩人有意在妹妹的回答後,讓整首詩戛然而止,但我們已經看見了,昂着頭的小哥哥,戴着的紅帽子耷拉下來了,他再也沒有驕傲的神氣騎着自己的竹馬遊戲,吸引小妹妹的注意力了。妹妹不要哥哥的愛情表白,她認為,他們兩小無猜已經足夠,她的心事可以和哥哥分享,但不是分享哥哥的愛情。哥哥懵懵懂懂,把質樸、天真、無暇的美破壞了。從這個角度看,《打馬過秋天》和李白的《長幹行》的意境截然不同,後者對兩個孩童的感情的定位始終是兩小無猜的玩伴,才會有新娘“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的嬌羞;李尚朝在詩中把孩子們向少年的成長過程中的懵懂的青春和萌動的愛意淺淺勾畫出來,兩個孩子的愛會否有結果,已經不重要,也不是這首詩主要的藝術旨趣。詩人是假借着孩子成長中的情感變化,哀嘆着美好的事物隨着人的成熟而被破壞,這個逝去的過程是我們人力難以抗拒的,是“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傷感。
讀李尚朝的詩是要靜下心來,像品一杯清茗,慢慢回味,切不可匆匆嚥下,要不詩人的心情密語,我們就聽不見了。(劉麗娜)
參考資料
  • 1.    蔣登科.李尚朝詩歌品鑑.中國:遠方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