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打製石器

鎖定
打製石器(Chipped stone tools)是原始人類從堅硬的石塊上,用其他石塊打下的石片或石核,打製石器的材料主要為燧石、瑪瑙、石英岩、石英砂岩、角巖及各種硅質岩等。
經研究,打製石器方法主要有4種:
①錘擊法;
②碰砧法;
③砸擊法;
④間接打法。
打製石器可分為尖狀器、刮削器、砍砸器、雕刻器和球狀器。
Ⅰ.尖狀器:打製石器的一個類型,石器有一個尖鋭的角,二到三邊均經修理打製其大小一般適合古人用手拿穩。尖狀器可分為厚重尖狀器、三稜尖狀器、小尖狀器等不同類型。
Ⅱ.刮削器:在我國舊石器時代和中石器時代遺址中最常見的一種打製石器,一般由打擊石塊後留下石片再加工製成。根據其形態可分為直刃刮削器、凹刃刮削器、復刃刮削器、圓盤刮削器、多邊刮削器等。
Ⅲ.砍砸器:打製石器的一種類型,常以扁平礫石,大石片或石核製成,只在刃緣部位進行多次加工成單邊或多邊的石器,主要用途是砍砸大型動物或製造修理工具。砍砸器亦可稱為砍斫器、砍伐器、手斧、手鎊等。
Ⅳ.雕刻器:打製石器的一種類型,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細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均可見到,主要用來雕刻製作木製品,在山西峙峪遺址中發現有雕刻器。在周口店第一地點的第8層以上的層位中也發現有雕刻器。
Ⅴ.球狀器:打製石器的一種類型,成球狀,在球狀器上能清楚看到打擊剝落石片的疤痕。在山西陽高許家窯和丁村97地點均發現有球狀器,時代為舊石器時代中期。對球狀器用途不明。有人認為是為打擊遠處動物製造的。 [1] 
中文名
打製石器
外文名
Chipped stone tools
種    類
石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等
作    用
石器時代的主要工具或兵器
打擊點
石料上受擊力最大的點
打製方法
碰砧法,摔擊法,錘擊法
其他打製方法
砸擊法,間接打片法

打製石器製作方法

打製石器的製作方法 把選擇好的石塊作為製作石器的原材料,先打製成毛坯,然後再進行第二步加工。

打製石器若干概念

從石料上打下來的叫石片,剩下的內核稱石核。
為了能夠比較容易地打下合適的石片,先民們往往先在作為石料的自然礫石面上打出一個枱面。
枱面和石片破裂面的夾角叫石片角。
石料上受擊力最大的點叫打擊點。
石片破裂面上形成的半圓形小瘤叫半錐體。
半錐體上會有一個疤痕。以小瘤為圓心,會有一圈圈散開的隱約起伏的波狀紋,並從打擊點處放射出許多小的裂痕。
這種人工打製的特徵,不僅出現在被打下來的石片上,而且也遺留在剝下石片後的石核上。
據此,人們可以區別人工打製的石器和因自然原因所形成的岩石碎塊。
據現有的出土資料分析,打製石器的製作方法大致有以下幾種:

打製石器碰砧法

選擇好一塊較小的石料向另一塊作為石砧的較大的自然礫石上碰擊,碰下來的石片經過第二步加工即可作為工具使用。
用這種方法碰擊下來的石片,往往寬度大於長度,枱面與石片劈裂面的石片角比較大,常在110°以上。有的石片劈裂面上的打擊點粗大而散漫,半錐體及疤痕往往不太明顯。

打製石器摔擊法

把選擇好的石料放在地上,然後手握另1塊石頭摔擊放在地上的石料,以此打下所需要的石片。
用這種方法打下來的石片,其石片角也較大,但打擊點往往不夠明顯。

打製石器錘擊法

把選擇好的一塊石料放在地上,然後手握1塊石頭作為石錘去錘擊石料。在錘擊時要先在石料上選擇一個打擊的枱面(即自然平面或稍加打擊的平面),然後再選擇靠近枱面邊緣的一個點用力錘擊,從石料邊緣上敲剝下石片。
用這種方法打製的石片,石片面較小,石片劈裂面上的半錐體、錐疤、裂紋等痕跡比較清晰。這是打製石器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方法。

打製石器砸擊法

把選擇好的1塊石料放在另1塊作為石砧的大石塊上用1隻手扶住,然後用另1隻手握着石錘砸擊放在石砧的石料。用這種方法砸下來的石片體積小而長。這種石片的一端或兩端因受到重力影響,往往遺留有碎片剝落的痕跡,或者出現稍微內凹或邊凹的現象。
用這種方法打製的石片也稱為“兩極石片”。

打製石器間接打片法

在選擇好的1塊石料上面放置1根木棒或骨料,然後再用1塊石頭作為石錘,用力錘擊木棒或骨料,把重力傳遞到石料上,使其剝落下石片。這種石片一般長而窄、兩側近平行。這種石片稱為石葉。
用以上五種方法從石料上剝離下來的石片,有些可以直接作為生產工具使用,有些則還需要經過第二步加工才能作為工具使用。
第二步加工有錘擊法、指墊法和壓制法等。①錘擊法是用石敲擊石片的某一部位,使刃部薄而鋒利;
②指墊法是用1隻手的食指襯墊住石片,用另1隻手握1石塊作錘,輕輕敲擊石片的某一部位使其成為宜於適用的石器;
③壓制法(也叫胸壓法)是把石片放在作為石砧的另1塊石頭上,然後用木棒或骨頭的尖端對準石片的加工部位,用手臂或胸部推壓另一端,使之成為適宜使用的工具。這種加工方法多見於舊石器時代的晚期。

打製石器社會意義

儘管人們現在所看到的這些打製石器是那樣粗糙和笨重,但是打製石器的出現,對人類的進化與發展具有莫大的意義。
人類製造石器既然是一種有目的的創造活動,那麼自第一把手斧誕生之日起,就在人與動物界之間劃了一道分界。因此古人類學家指出:人類的歷史是從製造石器開始的。
自從人類開始製作石器,人的上肢首先從爬行的功能中解放出來,最終導致直立人的出現。人們在打製石器中為使它的功能符合人的需要,不斷思索與琢磨,這使人的大腦更加發達了。
原始人在改進製作石器的方法時,雖然並不完全意識到他們的行為是為了在與自然界的鬥爭中逐步擺脱無能與被動的狀態,但從長過程看,在這 300 萬年間取得的每一個進步,都使人類在與自然界的抗衡中不斷地取得了改造自然的主動。
到舊石器時代晚期時,人的腦容量為 1200–1500 毫升,比周口店發現的北京人的腦容量(平均為 1059 毫升)明顯增大,已達到現代人的腦容量變化的範圍。北京周口店發現的山頂洞人的身高,男性為 1.74 米,女性為 1.59 米,與現代華北人的體高相近。
這時人的智能達到了新的境界,因而出現了弓箭、投矛器等遠射程的複合工具。它使人們在狩獵過程中避免與野獸直接接觸,有效地保護自己。同時他們還編織網罟等工具來捕捉飛禽、走獸、魚蟲。男女之間出現了分工,男性從事漁獵,女性進行採集。人們開始用骨針縫製皮衣以抵禦寒冷的侵襲。他們還懂得了將死者掩埋,把一些裝飾物品作為隨葬品放入墓中,還將墓葬與居住地分開,以避免腐屍的污染與疾病的傳播。正是由於生產手段的改進,才使人們開始走出山間洞穴,向平原遷徙。
湖北江陵雞公山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存,距今約四、五萬年,在發掘的425平方米麪積內揭露出有打製石器的加工場、屠宰野獸的場所等。
這是我國發現的第一個舊石器時代晚期居民在平原地區建立的居民聚落,説明人類在四、五萬年前就開始了向平原地區發展,並在這一廣闊領域中開創新的天地。
參考資料
  • 1.    陳安澤.旅遊地學大辭典:科學出版社,2013.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