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打虎亭漢墓

鎖定
打虎亭漢墓,位於河南省鄭州市西6公里綏水河南岸打虎亭村西,為東漢晚期墓葬。 [7] 
打虎亭漢墓兩墓門前皆有斜坡墓道。結構基本相同,由甬道、墓門、前室、中室、後室、南耳室、東耳室和北耳室組成。 [7]  打虎亭漢墓是中國已發現的東漢大墓中形制最大,建築結構最為複雜,墓內石刻畫像和彩、墨壁畫保存面積最大,內容相當豐富的兩座東漢大墓。 [3]  打虎亭漢墓墓室樣貌,像東漢中上層官吏們生前居住的“庭宅院落”,石刻畫像與彩、墨壁畫,又可稱他們生活的真實寫照。為研究中國東漢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歷史,提供了大量珍貴的實物資料, [3]  被中外專家譽為“中華東漢第一墓”。 [7] 
1988年1月13日,打虎亭漢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打虎亭漢墓
地理位置
河南省鄭州市西6公里綏水河南岸打虎亭村西 [7] 
所處時代
東漢 [1] 
保護級別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1] 
編    號
3-0235-6-006 [1] 

打虎亭漢墓歷史沿革

20世紀60年代,當時密縣(今新密市)打虎亭村搞養豬場,建設豬圈挖土的時候,挖出了一座古墓,這就是之後的打虎亭漢墓。 [2] 
1960—1961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隊對打虎亭漢墓進行發掘。 [7] 
1973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隊對打虎亭漢墓的石刻進行拓印,對壁畫進行臨摹。 [5] 
1979年,依託打虎亭漢墓打造的打虎亭漢墓景區成為新密市第一家正式對外開放的旅遊景區。 [4] 
2020年12月,打虎亭漢墓墓葬內微生物暴發。 [6] 

打虎亭漢墓遺址特點

外形特徵
打虎亭漢墓由一高一低兩墓組成, [3]  東西並連, [7]  是夫妻墓,均略成饅頭形狀。 [3]  西墓(一號墓),高15米, [7]  東墓(二號墓), [3]  高7.5米, [7]  間距30米,2墓冢底周長約330多米。 [7]  兩墓是疊壓關係,西墓疊壓在東墓上。 [3]  墓冢生滿雜樹,土質乾燥如粉。 [3]  冢頂原有多個盜洞,都封填了。 [3] 
打虎亭漢墓墓冢 打虎亭漢墓墓冢
墓室特點
西墓墓口,在土冢一側,形制較大, [3]  外壙長26.5米,寬20.7,券頂最高處6.3米。 [7]  除前室甬道用磚築外,其他各室全用青石築成。 [7]  內壁以石材為主券砌,外壁用大青磚包砌,內層用石外層用磚。 [3]  西墓門框、門扉、牆壁及券頂上雕刻畫像。 [7]  這種內室石面上大都雕刻石刻畫像的墓葬,習慣性地叫它石刻畫像墓。 [3] 
東墓墓口,離土冢十幾米遠。其中東墓是復原墓,按1:1比例復原而成。原墓室,為了保護,已關閉。 [3]  東墓略小, [3]  壙長19.8米,寬18.4米,券頂最高處6.7米。 [7]  東墓除門框、門扉、門楣和有的轉角處用石築外,各室全用磚築成, [7]  內外層主要用大青磚券砌。 [3]  東墓門框和門扉雕刻畫像, [7]  內壁磚面上粉刷出一層白灰面牆皮,並在上面繪製出彩色或墨色壁畫,有200多平方米。 [3]  由於東墓墓室牆壁上皆彩繪壁畫,它也被稱壁畫墓。 [7] 
打虎亭漢墓中室結構 打虎亭漢墓中室結構
建築方法
打虎亭漢墓用的“大揭底”建築方法。先由平坦地面向下挖掘南北長方形斜坡墓道,再在墓道北側,挖出很深的露天墓坑,墓坑略近丁字形。坑底,距地表深約6.5米。墓室用磚材和石材券砌完成,兩座漢墓,共用大青磚12萬多塊,用石材5000多塊,1000多平方米。 [3]  墓室上再封土。封土高近十米。 [3] 
兩墓均用夯土層層夯築而成。 [3]  冢頂土,是用較純淨紅黏土和黃土混合後夯築而成,土質純淨,夯土層薄,夯窩密集,因此兩個高大的墓頂封土冢,經近兩千年風雨剝蝕,仍巍然聳立於地面之上。 [3]  兩墓,結構大致相同,有點像地下天井院,是“四室兩廳”。 [3] 

打虎亭漢墓文物遺存

打虎亭漢墓綜述

西墓,前室甬道繪壁畫,其他4室及門扉皆為減地線刻或用浮雕與減地線刻相結合的手法刻出畫像。門框刻捲雲紋,大門的半圓形橫額上刻浮雕和減地線刻十鹿圖。門扉上有的在正背兩面中部刻高浮雕鋪首銜環,大門、二門及後室門門扉面上刻浮雕圖案;其餘在門扉上刻減地線刻朱雀、玄武、青龍和白虎,謂之“四靈”,配以捲雲紋組成圖案花邊,中部用直線和雲紋把扉面分成若干區格,格內填刻龍、虎、飛廉、蟾蜍、玉兔、共鳴鳥、麒麟、神龜、大螺、乘鹿仙童、乘駝仙翁、東王公、西王母、東海黃公、鬥牛、狩獵和樂舞等畫像。前室和甬道兩側,雕刻迎送賓客圖。南耳室雕刻車、馬、牛、羊及收租圖等。東耳室雕刻庖廚圖。北耳室雕刻宴飲圖。各室頂券雕刻不同的藻井。 [7] 
東墓,門框、門額和門扉的雕刻形式及內容與畫像石墓相類。壁畫均繪在白灰牆皮上。前室、南耳室、東耳室和北耳室皆為黑色壁畫,內容與畫像石墓基本相同。中室為彩色壁畫,色彩鮮豔,內容豐富。中室整個券頂為一巨幅藻井壁畫,東西長7.34米,橫寬7米,四周畫長帶彩色雲勾紋圖案作邊飾,正頂上用雲勾紋界出寬約1.2米的寬帶,分成7個正方或長方形的方格,每兩格畫一種圖案。藻井兩側有7幅壁畫,壁畫用直線和雲紋連接成不規則格子,格內填畫羽人、騎射、相撲、三株樹及瑞禽神獸等。北壁上部為長7.3米、寬0.7米的巨幅百戲圖,圖左繪紅地黑花幄幕。幕後並列4旗,其前案上置硃色杯盤,案後坐主人,案前上下各繪兩排跽坐人物,中間繪伎樂人,有折木、跳丸、吹火和盤舞等百戲表演形象。與百戲圖相對稱的南壁上亦有一幅橫長卷,繪車騎出行圖。中室南、北兩壁下部畫有高約1米的侍從人物畫,北壁西部繪兩個人物,中部繪4個人物。南壁與北壁相同。 [7] 
打虎亭漢墓石刻像 打虎亭漢墓石刻像

打虎亭漢墓主要文物

《宴飲百戲圖》
《宴飲百戲圖》又名《主賓宴飲舞樂百戲圖》,位於東墓中室北牆上, [3]  長7.3米、高0.7米。在這幅大型彩色壁畫中,像吹火、頂盤等現代人所熟知的雜技節目。 [2]  其中除有擊鼓、敲鑼、拍銼等樂人外,還有踏盤舞、踏鼓舞、雙人擲丸、吹火表演和執節表演等。氣氛熱烈,場面生動,為東漢彩色壁畫中所罕見,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3] 
百戲圖宴飲圖(局部) 百戲圖宴飲圖(局部)
《收租圖》
《收租圖》位於西墓壁畫中。 [3]  畫面長1.8米,寬0.82米。最右側,是重檐歇山高大倉樓,倉樓後有棵大樹。 [3]  畫面中心是個胖地主,着寬袖長衣,盤坐方席上,周邊有竹箱硯台賬簿等物,胖地主右手前伸,與跪在席前的交租佃户説着話。佃户恭敬跪着,雙手捧筒狀物與地主交涉。他身後站立一人,左手上舉,似在幫佃户辯解。這幾人旁邊,有三堆租糧,待入倉。畫面下部,有輛運糧車,車旁一人正從車廂內取糧交租,另一人用斛量糧食,還有兩個收租者,一人在綁系糧食口袋,另一人雙手攤開,預備接糧食口袋。這是漢代常見的生活實景,難得的是雕刻者還刻畫了一個細節:倉樓上停了兩隻小鳥,啄食散落的糧食。倉樓下,有一小孩牽馬,馬上有一兒童,拉弓欲射樓頂小鳥。文學作品中有閒筆,令文字豐潤。孩童射鳥,也是“收租圖”中閒筆,整個畫面立現活脱之氣。 [3] 
《豆腐製作圖》
《豆腐製作圖》位於西墓“廚房”內,南壁下部,一米多長,四幅圖,雕刻了制豆腐的過程。 [3]  畫面東部,雕有高大陶缸,隱約可見缸內泡有黃豆。缸旁兩個頭戴平頂帽、身穿長衣的人,一人手拿一長柄勺,另一人雙手按缸沿向缸內看,觀察黃豆有無泡發。缸右側是圓形石磨,一個人一邊轉動帶拐柄小磨,一邊往磨頂加黃豆製漿。緊挨小磨放着大缸,缸上蓋木板,缸周圍站着三個人,一人用細布過濾豆漿;另一人在木板上擠壓豆渣,還有一人站缸旁指點,疑似作坊老闆或是師傅。畫面西部雕刻有壓制豆腐的場景。 [3] 
這組豆腐石刻像,是截至2017年發現最早證明豆腐出現的證據,豆腐的發明,最遲在東漢時期, [3]  將古代中國製作豆腐的時間提前了1000多年。 [2] 
豆腐製作石刻圖 豆腐製作石刻圖
《相撲圖》
《相撲圖》位於打虎亭漢墓東墓中室天頂,圖中,兩個頭大體胖的男性大力士,對面相鬥,他們頭頂均為束髮,全身幾乎一絲不掛,下身各穿條小短褲,腰部束布帶。左側力士,臉微微上抬,胸部挺起,兩上臂向後伸,右腿前蹬,左腿後弓,做欲鬥狀。右側大力士,也是頭向上仰,左臂前伸微微上折,手心向上,右臂斜向下伸,右腿前蹬,左腿後弓,做迎鬥狀。兩位大力士前蹬之足接近,“戰爭”一觸即發。 [3] 
《相撲圖》的出土,實證了在中國漢朝之前,就有了相撲運動,為“日本相撲源於中國”提供了有力證據。 [2] 
打虎亭漢墓相撲圖 打虎亭漢墓相撲圖

打虎亭漢墓歷史文化

名稱由來
漢墓的地點位於河南鄭州新密的打虎亭村,所以叫做打虎亭漢墓。關於這個村子名字的來源,據文獻記載,與清代乾隆皇帝有關。清朝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巡遊嵩洛,路過此地,在這裏易騎圍獵,乾隆皇帝彎弓射死了一隻猛虎,後人為紀念此事,修了一座亭子,取名“御射亭”,老百姓稱之為“打虎亭”,村名也逐漸以此確定下來。 [2] 

打虎亭漢墓文物價值

打虎亭漢墓中的壁畫對研究中國漢代社會生活、喪葬習俗、繪畫成就、樂舞雜技、雕刻藝術等都具有重要價值。 [5] 

打虎亭漢墓保護措施

1988年1月13日,中山靖王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打虎亭漢墓入口及文保碑 打虎亭漢墓入口及文保碑

打虎亭漢墓所獲榮譽

2021年,入選“河南考古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4] 
2023年9月,打虎亭漢墓所在的打虎亭漢墓景區正式成為3A級旅遊景區。 [4] 

打虎亭漢墓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打虎亭漢墓位於河南省鄭州市新密市打虎亭村。 [2] 
交通信息
自駕信息:從新密市人民政府出發,途經嵩山大道、永開線,車程11.1公里,約24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