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打腰鼓

鎖定
打腰鼓是陝西傳統民間習俗,起源於中國北方,主要流傳於陝北地區,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民俗舞蹈。作為春節鬧秧歌時表演的一個節目。據説聞名全國的安塞腰鼓最早還是佳縣、橫山等地的移民帶到那裏後流傳開來的。打腰鼓一般是由多人組成的方隊集體表演的。表演時,演員腰間斜掛小鼓,雙手持鼓槌,隨鑼鼓、嗩吶的伴奏聲揮臂擊鼓。其動作,時而騰挪跳躍,熱烈奔放;時而輕敲慢打,柔和靈巧。其隊形,時為長龍,時為方陣,變幻有序,步伐齊整。特別是年輕演員,在表演中極其投入,龍騰虎躍,充溢着陽剛之氣,往往博得觀眾的陣陣喝彩之聲。 [2] 
中文名
打腰鼓
類    別
傳統民間習俗
流行地區
陝北地區 [2] 

打腰鼓背景介紹

腰鼓,鼓框用木質製成長圓形,兩端小腰部較粗,雙面蒙皮,是一種打擊樂器,用於民間腰鼓舞之用。
打腰鼓初盛行於陝北西南地區,流傳歷史悠久,在秦漢時駐守在此地的士卒們曾以腰鼓為裝備,遇敵攻擊時擊鼓為傳遞信號,與敵對陣時擊鼓助戰,一旦取勝擊鼓慶賀。建國後在全國流行。打腰鼓是陝北傳統的民族鼓舞,它人員眾多,聲勢浩蕩,場面宏大,威武英勇,狂歡奔放,感動強烈,摧人奮進,是集體性擊打與舞蹈相結合的一種表演形式,它觀似萬馬奔騰馳騁;聽如雷吼巨鳴震地;氣似蛟龍騰海之武,勢如猛虎下山之威。 [2] 

打腰鼓發展

腰鼓有文、武鼓之分,文腰鼓表演時動作輕鬆活潑,愉快瀟灑,幅度較小;武腰鼓表演時動作雄猛激烈,威壯狂歡,幅度較大。扮男的叫“踢鼓子”,扮女的叫“拉花子”。
打腰鼓一般是在新春的正月,重大節日的慶祝、紀念,大型會議的慶賀及慶典等活動中進行表演,人員少則幾十人,多則百人以上,表演時表演者服裝統一,道具一致,男士上着綿羊皮褂,下穿彩褲,頭籠白羊肚手巾,足穿黑色蹬雲靴,顯出小夥子陽剛威武的氣勢;女士身着大紅金色滾邊古代從軍裝,頭戴木蘭寬邊遮陽翹檐帽,足蹬黑色高筒軟底靴,緊袖束腰,顯出姑娘們英姿颯爽的風采,男女均用紅色腰鼓,並用絲綢帶將鼓縛在腰間,雙手各執鼓槌在驚天動地,狂歡威武的鑼鼓傢什和嗩吶的伴奏下交替擊打。它通過腳踢、手打、頭搖、腰擰等方式,在單打、雙打(對打)、羣體打、聯隊打等過程中,打出—個個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舞蹈動作,如“連轉身”、“兩側蹬腿”、“金雞啄食”、“馬步纏腰”、“單腿蓋耳”、“鯉魚跳龍門”等,它以雄壯的舞姿,靈活的步伐,歡樂的節奏,陽剛的氣質,純樸的真情,豪邁的鋭氣,把一個個年輕人那種瀟灑優美的帥氣,表現的淋漓盡致,充分顯示了黃土兒女那種堅忍不拔的大無畏的精神,使你看後頓時體內油燃生起,直衝五臟六腑,催得你渾身發燙,熱血沸騰,不得不為這雄壯威武的腰鼓而驕傲和自豪,深受廣大人民羣眾的歡迎。
提起腰鼓人們會自然想到安塞。安塞縣素有“腰鼓之鄉”的稱謂,它於洛川蹩鼓、宜川胸鼓,形成了著名的“延安三鼓”。
安塞腰鼓它不僅打紅了陝北的角角落落,曾多次上省城,京都甚至飄洋過海到外國訪問演出。l951年到布達佩斯世界青年聯合節表演,1990年應邀為亞運會開幕式表演,1999年赴京為建國50週年紀念日表演等,深受國內外人們的普遍歡迎和讚揚,榮盛全國,震驚全球。
咚咚的戰鼓聲,嗚嗚的嗩吶音。彷彿我們每個人又好像聽到那剛勁豪放,地動山搖,耳中不息,摧人奮進的腰鼓之聲,它將世世代代地迴盪在陝北的這塊黃土高原和世界的天涯海角。

打腰鼓發展歷史

打腰鼓 打腰鼓
腰鼓原流行北方,解放後也在杭州流行。表演時,每人左腰挎一個尺半長之圓形小鼓,雙手執系綵綢的鼓捶一對,邊行進,邊擊鼓,有正擊、順擊、倒擊、胯下擊等各種擊鼓花樣。腰鼓隊可大可小,少的十多人,多的可達數百人,隊伍龐大,動作齊整,花樣翻新,綵綢飛舞,鼓聲震天,十分壯觀。現已成為各種集會上的廣場集體文娛形式,也是中老年人娛樂、鍛鍊身體的活動。 [1] 
腰鼓源自戰鼓。傳説2000多年前守邊疆的士卒手持刀槍,身揹着鼓,在與敵人短兵相接的時候,便擂起鼓,藉急促的鼓聲,砥士兵殺敵之氣。此後,從摯鼓殺敵逐漸演變成為由軍樂隊模擬征戰時各種廝殺動作的即興表演;至今陝北的腰鼓,無論在舞步還是在摯鼓時所造成的氣氛,都有着昔日的影子。杭州民間新興集體舞蹈

打腰鼓表演紀實

打腰鼓 打腰鼓
由於橫山縣地處陝北的邊陲,對外交通不便,外界的影響較小,所以腰鼓原始粗獷的氣息也得到了保留。大漢們穿上陝北特有的碎花背心,大紅褲子,頭扎“白羊肚毛巾”,臉面經過濃抹豔塗;而身邊的腰鼓卻沒有添上顏色,原本的樹紋都森然可見。雖然,設備單是簡不過了,可是,後生打起腰鼓來卻特別起勁,像是要把年來生活的喜與悲,全在這些天盡情地發泄出來。農曆正月初七“人日”發,鏤鼓一向,嗩吶一吹,腰鼓隊就迅速地集合起來,過年幾天帶來的卻又將逝去的歡騰高潮再次被掀起,腰鼓隊在“傘頭”(隊長)演帶領下,表着邊打邊走的“路鼓”,沿門子拜年去。步伐不羈黃土飛揚竟高及人身,拜訪完村裏每户後,意尤未盡、
打腰鼓 打腰鼓
情緒高漲的後生們,來到村口的寬敞的坡地上,表演起“場地鼓”。但見“傘頭”手中的“指揮棒”又一轉,嗩吶手馬上吹奏起音樂來;後生們粗如蟒蛇般的胳膊,拿着鼓槌紛紛敲摯紮在腰間的木鼓。每下摯鼓的動作,都是那樣飽滿,深沉有力,好像要把鼓皮敲穿才肯罷手似的。剎那間,密如驟雨的鼓聲,咚咚地響個沒完,像是搶着登陸的波濤,洶湧地撲向彼岸。站在這緣,只感到沙礫在微微戰慄,大地彷彿有了陌生的騷動但是這一輪急促的鼓聲,還不過是打腰鼓的熱身運動,後生們渾然忘情的步伐,才夠看頭,有的後生猛然一跳,然後在落地前的一瞬間,一邊打腰鼓,一邊腳面一扭,好像踢足球似的,使勁地往地下一踢,翻起地上的黃土,竟高及人身其他的隊員,冷眼一看,民不甘示弱,紛紛騰空躍起;頓時,鼓聲震耳,黃沙紛紛揚揚,瀰漫着個天空,看上去果然氣勢懾人。比試後,有的後生隨着節奏的抑揚,雙腿在地上前後挪動,在地上留下凌凌亂亂的腳印;有的後生扭動身軀,腳板力向前滑行,地上劃出一道長紋,像是給壓路機壓過似的。跳着跳着,到最後,後生眼裏似乎連觀眾也不存在,他們逕自沉醉在舞步中,隨着心靈波動,廣袤的黃土地上跳出不羈的步伐。一切靜止下來,揚起的黃土徐徐降下,沾在後生一身一臉的汗珠上,後生屯時成了個黃黃的“土人”,但是個個都是笑容滿面,大陣仗拉開一兩里路。
安塞腰鼓的演出,陣容龐大為它的特色,甚至可有上千人參加表演;有時幾個腰鼓隊連在一起,竟能拉開一兩里路。舞者的裝束以模仿古代將士的素色便服為主,或黃或紅的包頭,與黃土的背景,襯托得人分明是。安塞腰鼓主要是掌握胳膊能否配合自如,然後隨心所欲地發揮起鼓點的節奏,往往一場腰鼓下來,邊氣壯如牛的小夥子也要癱軟在地上。安塞腰鼓表演可分兩種,即路鼓和場地鼓,與橫山縣腰鼓差不多,但場地鼓變化較少,主要是“十字大纏身”、“單腿盍耳”、“連身轉”、“馬步纏”等打法,光看這些名堂,已可猜想安塞腰鼓難度之高,動作之狂了。舞者裝飾有商周特色,洛川腰鼓風格迥然不同,被譽為中國最原始的扭扎式戰士舞蹈。洛川腰鼓稱為蹩鼓,鼓的大小與洗面盆相當,鼓槌細長,敲摯有力,鼓聲分外宏亮。舞者一律束胸,穿純白純黃底色的衣服,用白、黃方巾裹頭,背插四面小旗,戰袍呈三角形,全身衣物均用商周青銅器圖案裝飾;有的演員腰間束一寬板皮帶,上懸數顆拳頭大銅鈴,打扮威武,猛然看去,竟似京劇戲目中的武將。在表演時候,“蹩鼓”被綁在舞者腰間,由於鼓大、槌長,所以表演者動作幅度很大,要具有較大的彈跳能力,才能跳得好。“蹩鼓”的場南表演主要是布方陣,布成各種古代作戰陣形,而場上鑼鼓咚咚,鐃鈸鏘鏘,充滿着戰鬥的氣氛,看得人們瞠目結舌。

打腰鼓鍛鍊作用

有的辦公族由於長期從事伏案工作,漸漸患上了腰痛。可以練練這套健腎強體的簡易操--拳打“腰鼓”。
其做法:兩腳分站與肩寬,以脊椎為豎軸,肩隨臀部扭轉帶動兩臂雙拳,右拳打左腰眼,左拳擊右腰眼,交替進行。由輕到重,由慢到快,可用手背、空拳、實拳擊打。
亦可分靜打和動打:靜打站立不動腳,宜在室內進行,上身彎90度擊打效果更佳;動打宜在室外晨練時進行,又可分走打、跑打、跳打,若身體條件允許,還可倒走打、倒跑打、倒跳打。擊打部位不僅只限腰部,可上移至背部極限處。

打腰鼓推廣情況

打腰鼓 打腰鼓
在新疆阿拉山口邊境農場九十團子女學校裏,2008年11月,1500多名師生舉辦了一場腰鼓比賽,小小紅色腰鼓讓孩子們的冬天變得快樂有趣起來。據瞭解,這項活動在這所學校已經開展了兩年多。腰鼓源於陝西安塞,該校在選取課外活動項目時,把能長期堅持而又有趣、易於學生接受的活動內容篩選出來。安塞腰鼓打起來時,動作活潑可愛,運動量大,能表達個性,深受學生的喜愛,成了這個學校的陽光體育活動項目。
重慶巴渝民間文化藝術協會與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合作,將中老年喜歡的腰鼓搬上講台。2007年06月12日,第一階段培訓結束的學生在該院進行了打腰鼓彙報演出,贏得滿堂彩。該院老師稱,學生畢業後就業方向主要是物業公司、社區管理等,因此,學習打腰鼓是一項很實用的文藝技能。巴渝民間文化藝術協會會長董桂濤稱,打腰鼓走進課堂,通過教學的方式讓更多的年輕人接觸民間文化,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嘗試。

打腰鼓相關

打腰鼓 打腰鼓
《黃土地》裏那一千多人表演腰鼓的大場面,在粗獷雄壯的鑼鼓聲中,那些腰鼓手揮舞鼓槌一扭一跳的舞姿、那在舞步下黃土飛揚的畫面叫人忘不了別開生面的黃土高原。親臨現場體味到這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士“勁舞特別是橫山縣的腰鼓,由於古味更濃,令人更加難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