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打彌拉

鎖定
在貴陽的近郊,有一個叫高坡的地方,那裏有貴州最奇特的民族文化之一的洞葬,高坡的苗人把洞葬叫作“把個杜”三個字,據説,“把個”是洞的意思,“杜”則是苗語的鬼,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洞裏面的鬼”。苗人説,洞葬在高坡“多得很”。
中文名
打彌拉
地理標誌
貴州
內容介紹
洞葬在當地是很有講究的,“鬼是人死之後的靈魂,正常死亡的就不會出來作祟,只有那些死得不‘乾淨’的,才會成為邪鬼。”在高坡苗人看來,凡是因意外事件猝死或暴斃者,就叫作死得不“乾淨”,而這樣的死者是不能葬進洞中的。
即使是正常死亡,安葬入洞前,家人也必須請鬼師來“打彌拉”。苗族停喪的時間一般不超過一天一夜,其間最重要的事情是請鬼師給亡人開路,苗語謂之“喀幹”,否則亡者到不了祖先住地,不能與祖先同居。
“喀幹”時,鬼師要歷數死者一生的事蹟,然後再指引死者走過三十二段荊棘叢生的路,亡魂方能回到祖先聚居之地。完成了複雜的儀式,亡者才能最終安葬。
洞,對久居大山之中的苗人而言,其意義非同尋常。每年的農曆正月初四至初九,高坡苗族都要過“跳洞節”,而其中最熱鬧的節目,便是在洞中跳蘆笙舞,高坡的苗民説,在洞中過節,正是為了緬懷祖先過去的生活。有研究者指出,巖洞在當地苗族生活中的意義十分重大,青年男女談情説愛選擇巖洞,苗族的先民甚至居住在巖洞之中,巖洞又是安葬死者的去處……可以説,“跳洞節”是對本民族傳統的懷念和尊重。隨着時間的推移,巖洞漸漸淡出了高坡苗人的生活,儘管據村民王道友老人説,近年來偶爾還會有村人將棺柩抬入洞中安葬,不過,這畢竟只是個案,更多的苗人實行土葬,舊有的喪葬習俗已經漸漸不在了。
洞葬奇俗究竟因何而來?對此,村民王道邦自有一套看法:“想象也好,歷史傳統也好,高坡之所以有洞葬,可能有這麼幾個原因:第一個是過去苗人和漢人爭地盤,苗人失敗以後,退到深山老林落户,有的苗人不甘心,總是想要回到過去的地方,於是就把屍體留下來先不忙安葬。比方説在長江沿岸的安徽、江西、湖北等等地方,又比方説在我們貴州的平壩、黎平,但凡有洞葬懸棺的地方,都是我們苗人一路經過的地方,不過,這種還鄉的夢想最終還是沒有實現,洞葬後來就成了一種習俗。其次,官府也不願意讓苗人葬入土地,他們認為苗人的屍體入土以後會破壞風水 [1]  ,拋屍野外肯定也是不行的,苗人住的地方巖洞多,所以就選擇葬在洞裏邊。還有一條,遠古時候,苗人怕豺狼虎豹拖走死人的屍體,葬進洞裏也比較安全一些。”
民間有民間樸素的説法,在學者眼中則有其浪漫的解釋。比如,一位高坡的苗族學者認為:“他們(指苗族)的祖先居住在黃河流域,神農氏就是他們的老祖宗,由於戰爭失敗的歷史原因,祖先們被迫遷徙到南方大山之中。甲定,苗語念‘翁勒翁咒’,意思是‘洪水黃河’。他們的先人一代一代夢想重返故土,以便扶柩還鄉,故有‘洞葬’之習。”
現在在高坡,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遺存下來的洞葬,只是它已經在逐步消亡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