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機(Typewriter)是用以代替手工書寫、 謄抄、 複寫和刻制蠟板的機器。 打字機是用於書寫的一種機械的,電機的,或電子的設備。使用時,通過敲擊鍵盤上的某一個按鍵,該按鍵對應的字符的字模會打擊到色帶上,從而在紙或其他媒介上打出該字符。每次字符的敲打,打字機都會移動紙的位置,以備打印下一個字。
- 中文名
- 打字機
- 外文名
- Typewriter
- 分 類
- 整字文字和拼音文字打字機
- 發明地點
- 意大利
- 發明時間
- 1808年7月24日
- 發明者
- 佩萊里尼·圖裏
打字機簡介
編輯其文字字符鍵是按照“QWERTY”順序排列的,分為三行。除了一般的字符鍵外,打字機還有空格,回車,換行,上移等一些功能鍵。 打字機鍵盤對後來計算機鍵盤有很大影響。打字方式有硬打、軟打兩種。硬打是將字母或字頭直接擊打輥筒,屬機械打字方式;軟打是以點陣,通過噴墨、針式、熱敏轉印、激光等方法打出字跡,屬電子打字方式。
打字機分類
編輯打字機按文字形式
可分為兩種。
中文打字機通常為整字文字打字機,由機身、機架、字盤、拖板、橫格器、直格器、色帶、輥筒架、輥筒等部件組成。字盤可容納常用漢字2400多個,另有備用字3600多個。打字時,機身上的字錘通過聯動機構從字盤上抽取字母,然後敲擊固定在輥筒上的色帶或蠟紙上,後自動復位,落到原來的字格孔內。
機械式拼音文字打字機,通常由機身、機頭(皮輥)、鍵盤、色帶和打字裝置(有字排式、菊花式、球形式等)等組成。打字時,按動字母撳鈕,通過各種不同幾何尺寸的鈎子,起動字排,打擊到皮輥上,再由鋼絲彈簧的拉力使字盤迴復到原來的位置。
打字機按大小
可分為手提式打字機和標準式打字機(台式打字機)等。
打字機按操作結構性能
可分為:
機械式打字機屬手動打擊式,是早期的打字機,效率較低,功能單一。
電動打字機屬觸及式,打字力量輕,打出的字體輕重一致、顏色均勻,換行快速準確。
電子打字機屬智能型,設計上融合了機械和電子技術,功能包括程序化的改錯裝置、記憶裝置、定位自動打表格裝置等,打字噪聲指數較低。電子打字機又分手寫打字機、聲控打字機、光筆打字機和圖文打字機等。
打字機發展歷史
編輯打字機誕生前
多少年來,許多人試圖發明一種使這個工作變得容易些、快速些,並且更為有效的機器。早在1714年,英國工程師亨利·米爾便獲得了一項關於寫字機器的專利,但沒有留下這個東西的任何圖樣。以後相繼發明了多種不同類型的打字機,但都沒有具備實際使用價值,未能正式生產。
打字機誕生
世界上最早的打字機誕生於1808年,它是由意大利人佩萊里尼·圖裏發明的。他發明打字機的動機是幫助自己的一位失明女朋友。後來這台打字機失傳了,所以我們今天無法知道它的外形與結構,但使用該打字機打出的信件至今仍保存在意大利勒佐市的檔案館裏。
首次投入商品化生產的英文打字機是由丹麥哥本哈根的尤爾根斯機械公司出品的,該機器的發明人是一位名叫馬林·漢森的神父。
第一台實用即真正的打字機的發明人是一位美國人,他叫克里斯托夫·拉森·肖爾斯。19世紀60年代,克里斯多弗·拉撒姆·肖爾斯(又譯作克里斯托夫·拉森·肖爾斯) 和卡洛斯·格利登正試製一台能自動給書編頁碼的機器。忽然,格利登向肖爾斯討教,為什麼機器不同時也在書本上印字。肖爾斯奮起應戰,製作了一架木製的打字機模型。
肖爾斯打字機的文字盤和今天的打字機基本一樣,而且設計了打完字後能自動移位的裝置,打出來的字也很清晰。但肖爾斯打字機的體積很大,外形很難看,而且操作也比較麻煩,因為他設計的字盤是大寫和小寫字母分別有自己的鍵,鍵盤上有78個鍵。另外,這種打字機無法觀察到打出來的字,即使打錯了,也要等整頁紙打完後才能看到。
打字機發展
幾乎與此同時,曾經是肖爾斯合作者的約斯特也在一家公司的資助下研究打字機。他通過一根控制桿使同一個鍵能分別打出大、小寫字母,這使鍵盤上的鍵一下子減少了26個。約斯特還對打字部分作了改進,使操作者能隨時看到所打出的字。1874年正式進入市場。自此,打字機很快得到推廣,英國、德國、瑞士、瑞典、意大利等國也紛紛相繼製造打字機,形成了一個新興的打字機製造工業。
一家武器製造商—雷明頓公司明察到肖爾斯設計物的潛在用途,買下了它的生產權。1873年他們開始投產,3年時間就銷售了數千台打字機。辦事員開始被秘書所取代,商務函件也徹底改變了其外觀。
經過許多人的改進,機械式打字機的結構到本世紀初基本定型。到了20世紀70年代後期,隨着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在美國出現了電腦打字機。電腦打字機又稱文字處理機,僅從名稱我們就可以看出它在功能與傳統機械式打字機的不同。它不僅可以打字,還具有存貯功能,修改、編輯也很方便,因此80年代風靡世界,以研究和生產電腦打字機而著稱的王安電腦公司曾是美國效益最好的高技術公司之一。除了英文等以字母直接構成語種的電腦打字機外,世界各地還出現了中文、日文、朝文等方塊文字的電腦打字機。但好景不長,隨着個人計算機(PC)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電腦打字機很快就被功能日益強大的個人電腦所取代。王安電腦公司由於沒有及時順應技術和需求發展的潮流,在20世紀90年代初陷入了困境。但我們從今天電腦鍵盤上的26個英文字母的排列順序中,仍可以看到舊日的機械式打字機的影響。
中國於20世紀初試製成舒式和俞式兩種中文打字機,70年代開始生產拼音文字打字機。
打字機的發明不亞於是一場工業革命,它實際上是計算機鍵盤的雛形。但是在那個時代,這台神奇的機器就讓我們遠離了用筆寫字的束縛,從此開始了新的文化進程。
打字機終結
打字機在過去的一百多年是人們打印文件的好夥伴,噼噼啪啪的打字聲和紙上的油墨一度也是電影中不
可或缺的場景,但是2011年04月27日,Godrej and Boyce,宣告停業,由於打字機業務被電腦逼到了牆角,他們將停止在印度孟買生產打字機產品。這意味着世界上將不會再有批量生產的打字機出現。
[1]
2012年11月21日,兄弟(Brother)公司在北威爾士的打字機生產工廠宣告關閉,而最後一台下線的打字機將作為一個時代的標誌物直接進入倫敦科學博物館。自1885年以來,該公司已生產了590萬台的Wrexham打字機。經過130年,它終於被電腦徹底替代。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