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扒村窯址

鎖定
扒村窯址,位於河南省禹州市淺井鎮,是禹州市最大的古窯遺址。扒村窯遺址分佈範圍廣,面積大約170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最厚處在3.5米以上,燒造時間長,根據殘留器的形狀、釉色考證,最遲始於北宋中期,盛於金。 [3-4] 
扒村窯的白地釉下黑彩是磁州窯系的一個主要類型,黑彩濃而醇厚,筆調粗放簡練,故有宋代墨瓷遺址之稱。扒村窯與修武當陽峪窯鶴壁集窯登封窯博山窯同承一脈,以白地黑花瓷為主,把制瓷工藝和中國傳統書畫相結合,表現題材多樣,風格粗獷、質樸。扒村窯過去很少見於文獻,雖然距離鈞瓷主要產地的鈞台神垕鎮較近,而出產的陶瓷器除少量元代鈞釉外,絕大部分屬於磁州窯類型之物。它在燒製工藝,器物的品種等方面與附近的窯址互有影響,吸取眾家之長,並在當地、當時文化背景影響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2] 
2006年5月,扒村窯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扒村窯址
地理位置
河南省禹州市淺井鎮扒村
所處時代
宋至元
佔地面積
1700000 m²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所屬地區
河南省禹州市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6-0154-1-154

扒村窯址歷史沿革

晚唐、五代,文化堆積層較薄,屬扒村窯創燒階段,僅見少量瓷片標本。
宋代大石調詞瓷枕 宋代大石調詞瓷枕 [15]
北宋時期,是扒村窯興盛時期,作為北方著名的民窯,這一時期所生產的器物多為生活所需的日用產品,器型以碗、盆居多,其次是盤、瓶、罐、枕、罐以及各種玩具擺件等,有樸實耐用的突出特徵。從滿足生活需要實用性出發,同時也兼顧的審美的需要。這一時期扒村窯不僅繼承了唐以來北方民窯的傳統技藝風格,因地制宜,發展了諸如白釉刻劃花、白釉剔花、白釉劃花、珍珠地劃花、紅綠彩等技藝。而且順應當時的審美趨勢,造型質樸,線條流暢,強調實用性。其所生產的器物大多具有樸實大氣的外形,使用的紋飾題材多種多樣,有龍鳳、花卉,鴛鴦魚、鶴、嬰戲、山水等等,多源自民間,又受到當時中國畫的影響,細膩而豐富,不落俗套。 [5] 
金代白地黑花盆-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金代白地黑花盆-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3]
金代,是扒村窯生產的鼎盛時期,所生產的瓷器在器型上較前朝有所改變,出現了體型較大、製作精美的梅瓶等。在紋飾裝飾方面,逐漸跳脱了北宋時期講究的對稱圖案,裝飾紋樣活潑流暢,留白較多,裝飾手法多樣,更具寫意的美感。受到女真這一遊牧民族的影響,出現了兩系、四系瓶,便於遊牧民族騎馬時懸掛使用。這時期,起源於北宋晚期的紅綠彩得到了發展,金代遊牧民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文化影響着他們的審美取向。 [5] 
元代白地黑花白釉“東張鎮”字紋碗 元代白地黑花白釉“東張鎮”字紋碗 [3]
元代,是扒村窯生產衰退期,很少有創新品種,生產瓷器多數器型碩大,無論是當時生產的罐、盤、碗,亦或是瓷枕,都比先前器形大了許多。這時期的扒村窯,繼承了宋以來的傳統品種,多燒製中原地區民窯常風類型的瓷器,以白釉瓷、黑融瓷和白地黑花瓷為主,器型以偏碩大的瓶、盆、罐居多。扒村窯元代的器物,其繪畫裝飾裝飾題材多為龍鳳、嬰戲、人物、故事等,富有民間的生活氣息。體形碩大、胎體厚重是這時期扒村窯的時代特徵。元代扒村窯所生產的罐、盤、碗等的容量遠超以往各個朝代的器皿容量,以大口鼓腹的白地黑花大罐為代表,鼓腹處往往裝飾有花紋或書法紋飾。 [5] 

扒村窯址遺址特點

扒村遺址 扒村遺址 [17]
扒村窯遺址面積達175萬平方米,現存有眾多古窯遺址,古瓷殘片隨處可見,20世紀60年代初,故宮博物院陶瓷專家陳萬里到扒村考察後説:“扒村瓷是古代一種藝術價值極高的瓷種,其藝術水準影響在當時並不遜色於其他瓷種,它光芒四射、魅力無窮,應獨立成窯系。”古陶瓷專家耿寶昌先生亦盛讚扒村瓷為“瓷上水墨”,“是凝結在古瓷上的中國畫,燒製在古瓷上的中國書法”。 [6]  [9] 
扒村窯瓷器 扒村窯瓷器 [10]
扒村窯善於利用白色化妝土的方法,做到粗料細作,精益求精。實用、經濟、美觀,合乎當時羣眾的需求。扒村窯有自己的特點特色,那就是多彩,加褐彩、加紅黃、紅綠彩,使瓷器更美觀,有加彩之精,加彩之美的稱呼。白如蠟,黑如漆,綠如翠。是磁州窯系中出類拔萃的品種。 [8] 

扒村窯址文物遺存

  • 白地黑花罐
白地黑花罐(宋代) 白地黑花罐(宋代) [12]
白地黑花罐,宋代,高11.5、口徑9.5、腹圍52.7釐米。罐直口,豐肩,鼓腹,圈足。肩部有三圈黑線紋。腹部繪三組寫意黑花紋及一圈黑線紋。口沿及器內施黑釉,外部施白釉,底部不掛釉。 [12] 
  • 扒村窯嘟嚕瓶
扒村窯嘟嚕瓶(金代) 扒村窯嘟嚕瓶(金代) [7]
扒村窯嘟嚕瓶,採用軟筆繪畫的裝飾手法,以白釉為底,在上面繪以黑色的紋飾,黑白色調對比強烈,筆觸鋒利。腹部繪水草紋,枝葉細長,線條舒暢流利,足部畫玄紋三道,具有白描勾勒一般的藝術效果 [7] 
  • 扒村窯黑白蓮花捲枝紋大瓷盤
黑白蓮花捲枝紋大瓷盤(元代) 黑白蓮花捲枝紋大瓷盤(元代) [8]
扒村窯黑白蓮花捲枝紋大瓷盤,該盤寬沿,曲腹。盤底中央繪舒展的荷葉、盛放的蓮花和蓮蓬,意寓着吉祥。蓮花周圍繪水波紋,盤腹壁蓮瓣形紋飾中心繪連續的螺旋紋,形似纏繞的枝蔓。盤口沿處繪波浪紋。扒村窯屬於磁州窯的重要分支之一,以白地黑花瓷著名。 [8] 
  • 褐釉彩繪虎形枕
褐釉彩繪虎形枕(金) 褐釉彩繪虎形枕(金) [11]
褐釉彩繪虎形枕,枕呈卧虎形。虎背作枕面,其上白色為地,以黑彩繪蘆塘秋禽圖,殘荷兩枝,蘆葦數莖,水草遊鴨,大雁南飛,將秋景蕭瑟的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虎身為枕身,在黃釉下以黑彩描繪模仿虎皮斑紋。 [11] 

扒村窯址研究價值

扒村窯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瓷器精品不斷出現,裝飾紋樣無論花鳥蟲魚還是山水人物,都立足於民間藝術的根基,生活的煙火氣息通過瓷器千百年的傳遞,世俗的審美意識、工匠巧妙的構思與嫺熟的技法表現創造出高水準的民窯瓷器作品,因此被中國古陶瓷學會會長耿寶昌稱譽為“凝結在古瓷上的中國畫、燒製在古瓷上的中國書法”,扒村窯瓷器的藝術水準和文化影響使其成為中原地區民間窯藝術的代表。 [13] 

扒村窯址保護開發

白地褐彩繪畫工序
白地褐彩繪畫工序(1張)
民窯扒村瓷白釉黑彩,黑彩濃而醇厚,粗放簡練。主要瓷釉有白釉、黑釉、宋三彩等,有着“紅如朱、白如脂、黑如漆、綠如翠”的評價。 [10]  扒村現已恢復扒村瓷窯口4座,年燒製作品數千件,使這一古老的瓷種得以很好的保護和傳承。當地政府和組織正着手編制古遺址保護方案。籌建扒村窯博物館、扒村瓷文化產業園等。如今,“扒村瓷”已成為扒村致富的重要收入渠道之一。 [6]  [16]  [18] 

扒村窯址文物保護

1986年,扒村窯址被確定為河南省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扒村窯址文保碑亭 扒村窯址文保碑亭 [14]
2006年5月,扒村窯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扒村窯址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扒村窯址位於河南省禹州市城區北13公里的扒村。 [4] 
交通信息
從禹州市區出發經過鈞州大街、逍遙路、創業大道到達扒村。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