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佛手參

鎖定
佛手參,也叫手掌參,是一種植物,因為外形像手掌而得名,主要用於藥物。
別    名
手掌參
掌參,手兒參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蘭科
佛手參
分佈區域
東北、華北、西北及四川等地
中文學名
佛手參

佛手參形態特徵

佛手參
佛手參(4張)
① 手參,又名:陰陽草。多年生草本,高30~80釐米。塊莖4~6裂,肥厚似手掌,通常2枚,初生時白色,後呈黃白色。莖直立,基部具淡褐色葉鞘莖生葉4~7,長圓狀披針形,基部抱莖,先端漸尖。
穗狀花序頂生,長6~15釐米;花多數,粉紅色或淡紅紫色,苞片橢圓狀披針形,外花被片長圓狀卵形,中央花被片內凹,側花被片下彎,內花被片2,廣卵形,偏斜;唇瓣長寬相等,菱形,三淺裂,裂片近於卵形而鈍,中央裂片較長;距通常呈鐮狀彎曲,細長,長1.3~1.8釐米;子房甚扭曲,長約8毫米。蒴果長圓形,無柄,長約10毫米;種子小。花期6~7月。果期7~8月。生於林間草地、河谷及灌叢間。分佈東北、華北、西北及四川等地。
佛手參 佛手參
佛手參 佛手參
② 粗脈手參多年生草本,高20~50釐米。塊根肥厚,通常4~6掌裂,形如手掌,初生時白色,後變黃色,頂部生鬚根。莖直立,具葉5~7片。葉互生,長圓形或披針形,基部成鞘抱莖,向上逐漸變小,最上部葉近鱗片狀,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穗狀花序頂生,花密集,紫紅色,唇瓣三角狀或近菱形,先端3裂,距短於子房。蒴果,長圓形,先端尖。
手參,又名:陰陽草。 多年生草本,高30~80釐米。塊莖4~6裂,肥厚似手掌,通常2枚,初生時白色,後呈黃白色。莖直立,基部具淡褐色葉鞘。莖生葉4~7,長圓狀披針形,基部抱莖,先端漸尖。穗狀花序頂生,長6~15釐米;花多數,粉紅色或淡紅紫色,苞片橢圓狀披針形,外花被片長圓狀卵形,中央花被片內凹,側花被片下彎,內花被片2,廣卵形,偏斜;唇瓣長寬相等,菱形,三淺裂,裂片近於卵形而鈍,中央裂片較長;距通常呈鐮狀彎曲,細長,長1.3~1.8釐米;子房甚扭曲,長約8毫米。蒴果長圓形,無柄,長約10毫米;種子小。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於林間草地、河谷及灌叢間。分佈東北、華北、西北及四川等地。
佛手參
佛手參(5張)
粗脈手參 多年生草本,高20~50釐米。塊根肥厚,通常4~6掌裂,形如手掌,初生時白色,後變黃色,頂部生鬚根。莖直立,具葉5~7片。葉互生,長圓形或披針形,基部成鞘抱莖,向上逐漸變小,最上部葉近鱗片狀,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穗狀花序頂生,花密集,紫紅色,唇瓣三角狀或近菱形,先端3裂,距短於子房。蒴果,長圓形,先端尖。 生於高山草地或林緣潮濕肥沃處。分佈西藏等地。

佛手參分佈範圍

生於高山草地或林緣潮濕肥沃處。分佈西藏等地。

佛手參主要價值

【採集】春、秋採挖。去淨莖葉及鬚根,洗淨,曬乾,或用開水燙過再曬乾。
【藥材】乾燥塊莖形如手掌,指狀分裂,通常4~6裂不等,稍扁,長2.5~3.5釐米,徑2~2.5釐米,表面皺縮,淡黃色,有時莖痕周圍有1褐色環。質堅硬;斷面白色,膠質。氣特異,味淡。產東北及山西、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河北等地。同科植物長苞凹舌蘭的塊莖在陝、甘、寧、青地區亦同等入藥。與手參的主要區別是:葉橢圓形或卵圓形,寬3釐米以上;苞片遠比花長;花黃綠色,唇瓣2~3裂,距短囊狀。
佛手參
【性味】甘,平。
佛手參 佛手參 [1]
①《寧夏中草藥手冊》:甘微苦,微寒。
②《四川常用中草藥》:甘,平。
③《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性微温,味甘,無毒。
【歸經】《四川常用中草藥》:入肺、脾、胃經。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3~1兩;研末或製成糖漿或浸酒。
【宜忌】《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外感忌服。
【選方】
① 治病後身體虛弱:手掌參三錢。水煎服。(《河北中藥手冊》)
② 治咳嗽氣喘:手掌參二兩,百合、大各四兩。水煎。飯前服,每次半茶杯。(《陝西中草藥》)
③ 治久瀉失血,白帶:手掌參三錢,水煎服;或研末服,每次八分,每天服兩次。(《寧夏中草藥手冊》)
佛手參 佛手參
④ 治跌打損傷:手掌參三錢,水煎服或泡酒內服。(《寧夏中草藥冊》)
⑤ 治肝炎:佛手參、黃精、粉苞苣各適量,製成糖漿。每次服10~15毫升,每天三次,小兒酌減。(《全展選編·傳染病》)。
⑥ 治布魯氏菌病:佛手參、苦蔘、地丁等量。每日二次,每次三錢,水煎服。(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⑦ 治血虛乳汁缺少:手掌參配黃芪、當歸、漏蘆、玉竹。水煎服。(《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宜忌】《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外感忌服。
藥材
藥用 藥用
乾燥塊莖形如手掌,指狀分裂,通常4~6裂不等,稍扁,長2.5~3.5釐米,徑2~2.5釐米,表面皺縮,淡黃色,有時莖痕周圍有1褐色環。
質堅硬;斷面白色,膠質。
氣特異,味淡。
產東北及山西、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河北等地。
同科植物長苞凹舌蘭的塊莖在陝、甘、寧、青地區亦同等入藥。
與手參的主要區別是:葉橢圓形或卵圓形,寬3釐米以上;苞片遠比花長;花黃綠色,唇瓣2~3裂,距短囊狀。
功用主治
補益氣血,生津止渴。治肺虛咳喘,虛勞消瘦,神經衰弱,久瀉,失血,帶下乳少慢性肝炎
①《東北藥植志》:製成粘液,用於中毒和瀉下;泡酒為強壯、強精劑。
②《山西中藥志》:收斂止血,解毒。治久瀉失血,淋病,帶下。
③《黑龍江民間中藥》:泡酒治陰痿
④《中國藥植圖鑑》:消瘀。治跌打損傷,積血不行。
⑤《四川常用中草藥》:補血益氣,生津止渴。治肺虛咳喘,虛癆羸瘦,缺乳汁。
⑥《西藏常用中草藥》:治慢性肝炎。
⑦《陝西中草藥》:滋補強壯,補脾潤肺,安神鎮驚,益氣止痛。治身體虛弱,神經衰弱,勞傷,咳嗽,氣喘。

佛手參選方

① 治病後身體虛弱:手掌參三錢。水煎服。(《河北中藥手冊》)
② 治咳嗽氣喘:手掌參二兩,百合、大棗各四兩。水煎。飯前服,每次半茶杯。(《陝西中草藥》)
③ 治久瀉失血,白帶:手掌參三錢,水煎服;或研末服,每次八分,每天服兩次。(《寧夏中草藥手冊》)
④ 治跌打損傷:手掌參三錢,水煎服或泡酒內服。(《寧夏中草藥手冊》)
⑤ 治肝炎:佛手參、黃精、粉苞苣各適量,製成糖漿。每次服10~15毫升,每天三次,小兒酌減。(《全展選編·傳染病》)。
⑥ 治布魯氏菌病:佛手參、苦蔘、地丁等量。每日二次,每次三錢,水煎服。(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⑦ 治血虛乳汁缺少:手掌參配黃芪、當歸、漏蘆、玉竹。水煎服。(《高原中草藥》)

佛手參製作指導

佛手參 佛手參
本品用於蟲積腹痛,既可單用炒香嚼服,或研末調服;亦可與檳榔苦楝根皮等配伍,以增強殺蟲止痛之功;或加大黃等瀉下藥,以助驅蟲之功;另外本品與百部同用,可外治蟯蟲。凡小兒疳積,乳食停滯,症見面黃體瘦,肚大腹脹者,可與胡黃連、神曲、麥芽、檳榔等配伍。

佛手參食療作用

滋補益精,壯陽。用於遺精,滑精,萎,消瘦無力,久病體虛,神志恍惚,風濕病,巴木病。

佛手參其他相關

開寶本草》雲:“俗傳始因潘州郭使君,療小兒多是獨用此物,後來醫家因號為使君子也。”《南方草木狀》以為形如梔子,似訶梨勒而輕,產南海交趾,故名留求子。又形有五稜,故後人亦名五稜子

佛手參栽培技術

佛手參選地、整地

手掌參對土壤要求嚴格,以pH4.5-5.8,富含腐殖質,排灌方便的砂壤上或壤上為好,忌重茬。一般利用林地栽參。如用農田栽參,前茬以禾本科作物為好,且要收穫後休閒一年才能種植。選地後,於封凍前翻耕1-2次,深20釐米。翌春化凍結合耕翻,每畝施入農家肥4000千克,與土拌勻,以後每1-2月翻耕1次。栽播前1個月左右,打碎土塊,清除雜物,整地作畦,畦面寬1-1.5米,略成弓形,畦高25-30釐米,畦間作業道寬50-100釐米。唯向依地勢、玻向、棚式等而異,應以採光合理、土地利用率高、有利防旱排水及田間作業方便為原則。
平地栽參多采用正南畦向;山地栽參,依山勢坡度適當採取橫山和順山或成一定角度作畦。

佛手參繁殖方法

(1) 育苗 7-8月間,採種後可趁鮮播種,種子在土中經過後熟過程,第二年春可出苗。或將種子進行沙埋催芽。方法是選向陽高燥的地方,挖15-20釐米深的坑,其長和寬視種子量而定,坑底鋪上一層小石子,其上鋪上一層過篩細沙。將鮮參籽搓去果皮,或將於參籽用清水浸泡2小時後撈出,用相等體積的濕細沙混合拌勻,放入坑內,覆蓋細沙5-6釐米,再覆一層土,其上覆蓋一層雜草,以利保持濕潤,雨天蓋嚴,防止雨水流入爛種。每隔半月檢查翻動1次,若水分不足,適當噴水;若濕度過大,篩出參種,晾曬沙子。經自然變温,種子即可完成胚的後熟過程,11月上、中旬裂口時即可進行冬播。亦可春播,時間在春分前後種子尚未萌動時進行。播種方法是,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5釐米、株距3釐米條播,覆土2釐米,再覆3-5釐米厚的秸稈,以利保濕。經沙藏處理已裂口的手掌參種子,如用0.1毫升/升①的abt生根粉溶液浸種,可顯著增加手掌參根重。
(2)移栽育苗 2-3年後移栽,一般在10月底至11月中上旬進行。如春栽應在參苗尚未萌動時進行。移栽時選用根部乳白色,無病蟲害、芽胞肥大、漿足、根條長的壯苗,按大、中、小三級分別移栽。栽前可適當整形,除去多餘的鬚根,注意不要扯破根皮,並用100-200倍液的代森鋅或用1∶1∶140倍波爾多液浸根10分鐘,注意勿浸芽胞。移栽時,以畦橫向成行,行距25-30釐米、株距8-13釐米。平栽或斜栽。平栽參根與畦基平行;斜栽蘆頭朝上,參根與畦基成 30-45度角。斜栽參根覆土較深,有利於防旱。開好溝後,將參根擺好,先用土將參根壓住全部蓋嚴,然後把畦面整平。覆土深度視苗大小而定,一般4-6釐米,隨即以秸稈覆蓋畦面,以利保墒。

佛手參田間管理

(1)冬季管理
10月下旬至11上旬,生長1年以上的手掌參莖葉枯萎時,應將枯葉及時清除地面,深埋或燒燬。封凍前視畦面情況,燒好越冬水,並加蓋畦面秸稈。
(2)搭棚遮蔭
參苗出土以後要及時搭棚遮蔭。參棚分矮棚和高棚兩種。矮棚前檐立柱高90-120釐米,後檐立柱高70-90釐米,可用木柱和水泥柱,分立參畦兩邊。立柱上順畦向固定好橫杆,橫杆多用竹竿,亦可用拉緊的鐵絲。上面覆蓋1.8-1.2米寬的葦簾,使雨水不能直接落到畦面上。雨季到來之前,覆蓋第二層葦簾。參棚要平正,防止高低不平。高棚是將整個參地全部覆蓋,棚高1.8-1.2米,以水泥杆作立柱,以竹竿搭成縱橫交錯的棚架,其上以葦簾覆蓋,透光率為25%~30%。
(3)除草鬆土
在手掌參出苗前,或土壤板結土壤濕度過大、畦面雜草較多時,應及時進行除草鬆土,以保持土壤疏鬆,減少雜草為害,但宜淺松,次數不宜太多。
(4)排灌 播種或移栽後,若遇乾旱,適時噴灌或滲灌。雨水過多,應挖好排水溝,及時排出積水。
(5)追肥
播種或移栽當年一般不用追肥,第二年春苗出土前,將覆蓋畦面的秸去除,撒一層腐熟的農家肥,配施少量過磷酸鈣,通過鬆土,與土拌勻,土壤乾旱時隨即澆水。在生長期可於6-8月間用2%的過磷酸鈣溶液或1%磷酸二氫鉀溶液進根外追肥
(6)培土和搞蕾
因覆土過淺或受風搖動,參根鬆動時,要及時培土。靠近參畦前沿或參地邊緣的參株,由於趨光性,莖葉向外生長,夏季高温多雨易引起斑點病、疫病等多種病害,因此應把向外生長的參株往畦裏推壓,並培土壓實,使其向裏生長。手掌參生長3年以後,每年都能開花結籽,對不收種的地塊,應及時摘除花蕾。

佛手參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 人蔘病蟲害較多,已知有40多種病害,害嚴重,應注意綜合防治
5月始發,6-7月嚴重為害幼苗。防治方法:適當增加光照,疏鬆土壤;發現病株及時清除,並用50%多菌靈500倍液噴施或澆灌。
(2)疫病
6月始發,為害全株。防治方法:降低田間濕度;發病初期用1∶1∶120倍波爾多液噴施,或用乙磷鋁400倍液噴施。
(3)鏽腐病
5月始發,主要為害根部。防治方法:移栽時減少傷口,並用藥劑浸根;降低田間濕度;發病時可用50%多菌靈500倍液澆灌病區。
5月下旬初至6月上旬始發,為害全株。防治方法:選無病種子進行種子消毒,可用多抗黴素200國際單位,浸泡24小時後取出陰乾,或按種子重量的0.2%-0.5%拌種;清除病殘株;發病初期用多抗黴素 100-200國際單位噴施,進入雨季改用1∶1∶100—180倍波爾多液或敵菌靈500倍液,或代森鋅800-1000倍液交替噴施。
蟲害主要有蠐螬螻蛄金針蟲地老虎等,主要為害根部。防治方法可採用毒餌誘殺和人工捕殺等。

佛手參採收與加工

手掌參生長5-6年即移栽3-4年後,於9-10月莖葉枯萎時即可採收。採收時,先拆除參棚,從畦的一端開始,用二齒鎬將參根逐行挖出,抖去泥土,去淨莖葉,並按大小分等。將參根洗淨,剪去鬚根及側根,曬乾或烘乾,即為生曬參。選擇體形好、漿足、完整無損的大參根放在清水中沖洗乾淨,颳去疤痕上的污物,掐去鬚根和不定根,沸水後蒸3-4小時,取出曬乾可在60℃的烘房內烘乾,即得紅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