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手工製鞋技藝(老美華手工製鞋技藝)

鎖定
手工製鞋技藝(老美華手工製鞋技藝),天津市和平區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傳統工藝製作千層布底,原材料選用兩層白布做“夾紙”(學名為“袼褙”),鞋底達到36—40層白布(加墊心為14層夾紙),原材料要求無雜色、不能用糟布,在夾紙上畫樣、剪底樣、包邊、新白布包最下一層底樣、墊夾層、搓麻繩、圈邊口、用絲漏蓋在布底上印上顏色並壓上印,再以印上的顏色為標記用手工搓的麻納底,納底每平方寸達到81針。 [1] 
2011年6月9日,天津市和平區申報的手工製鞋技藝(老美華手工製鞋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Ⅷ-115。 [3] 
中文名
手工製鞋技藝(老美華手工製鞋技藝)
批准時間
2011年6月9日
遺產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傳統技藝
遺產編號
Ⅷ-115
申報地區
天津市和平區

手工製鞋技藝(老美華手工製鞋技藝)歷史淵源

天津老美華手工製鞋技藝自1911年(民國初年)創辦老美華鞋店已過百年,其製鞋傳統手工技藝主要體現在四種傳統手工產品:坤尖鞋、繡花鞋、杭元鞋和駱駝鞍鞋。 [1] 
傳統手工製鞋工藝凝聚了人民的聰明才智,但手工鞝鞋卻在20世紀40年代被西方的膠粘工藝所替代,手工製鞋技藝面臨危機,但危機與機遇並存。老美華經過不懈努力保護傳統文化,手工製鞋技藝於最終傳承了下來。 [5] 

手工製鞋技藝(老美華手工製鞋技藝)文化特徵

傳統工藝製作千層布底,原材料選用兩層白布做“夾紙”(學名為“袼褙”),鞋底達到36—40層白布(加墊心為14層夾紙),原材料要求無雜色、不能用糟布,在夾紙上畫樣、剪底樣、包邊、新白布包最下一層底樣、墊夾層、搓麻繩、圈邊口、用絲漏蓋在布底上印上顏色並壓上印,再以印上的顏色為標記用手工搓的麻納底,納底每平方寸達到81針。 [1] 
“老美華”仍傳承這種製作布底的傳統工藝;鞋底除千層布底外還製作傳統高檔牛皮鞋底,製作上使用傳統的對針反鞝工藝,具有外形美觀、舒適透氣等特點。 [1] 
文化

手工製鞋技藝(老美華手工製鞋技藝)工藝流程

“中華老字號”老美華的歷代匠人一直嚴守“粘、拉、調、配、套”等幾十道製鞋工藝,先用力在“千層底”上戳出一個小洞,讓粗線穿過,再用力拉緊,重複多次,“一”字形針腳一行行整齊排列在鞋底之上。 [2] 
納底要求夏季選用安徽的麻,冬季則用河北張家口的油麻。因為安徽的麻夏季穿着軟硬度適中,而冬季的油麻納底鞋更結實耐穿。納好的底碼在大缸裏用60度的水浸透,用2寸厚的木蓋壓好,缸口四周密封24小時,這樣底子和線不脱股,增加牢度。起缸後,再用木錘矯正鞋底形狀,以日光或烤箱烘乾,這個過程即是悶底整形。工序要求嚴格遵循“鞋底不差針,納線要挺實,鞋墊要風韻,納鞋針腳齊”的先輩口授鞋底操作要領。 [1] 

手工製鞋技藝(老美華手工製鞋技藝)傳承保護

傳承人物
張建明,天津人,出生於1983年,第四代傳統鞋手工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從小在南市東興大街長大,在家裏人的影響下,對於製鞋的工藝有了一定的認識和基礎。2005年,在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習製鞋專業,結業後師承老美華第三代非遺傳承人孫玉昆師傅,學習了手工製鞋工藝。學成後從事各種非遺相關的展示和製作樣品鞋的前期打樣工作。 [2]  [7]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天津老美華鞋店有限責任公司獲得“手工製鞋技藝(老美華手工製鞋技藝)”保護單位資格。 [4]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手工製鞋技藝(老美華手工製鞋技藝)項目保護單位天津老美華鞋店有限責任公司評估合格。 [8] 

手工製鞋技藝(老美華手工製鞋技藝)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21年9月15日晚,由河北省人民政府、文化和旅遊部共同主辦的2021“一帶一路”·長城國際民間文化藝術節在河北省廊坊市絲綢之路國際藝術交流中心和秦皇島市啓幕。其中,老美華手工製鞋技藝作為國家級非遺代表項目參與此次展演活動,國家級傳承人邢俊代表項目出席。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