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手少陰心經

鎖定
十二經脈之一,手三陰經之一,與手太陽小腸經相表裏,上接足太陰脾經於心中,下接手太陽小腸經於小指。經脈分佈於腋下、上肢內側後緣、掌中及手小指橈側。其絡脈、經別分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佈於外部。本經首穴是極泉,末穴是少衝,左右各9穴。
中文名
手少陰心經
出    處
《黃帝內經》
類    別
中醫基礎術語
概    念
十二經脈之一

目錄

手少陰心經解讀

十二經脈的名稱由手足、陰陽和臟腑三部分組成。手少陰心經為行走於上肢,內屬於心,陰氣較少的經脈。
經脈循行
本經自心中起始,出來屬於心繫(心臟周圍脈管等組織),向下貫穿膈肌,聯絡小腸。它的分支,從心繫向上,挾着食道上端兩旁,連繫目系(眼球與腦相連的組織):它外行的主幹,從心繫上肺,斜走出於腋下(極泉),沿上肢前邊,行於手太陰經和手厥陰心包經的內側,下行肘節(少海),沿前臂尺側,到手掌後豌豆骨突起處(神門),進入掌中,沿小指橈側出其末端(少衝)。脈氣由此與手太陽小腸經相連。
《靈樞·經脈》:“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繫,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繫,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繫,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鋭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手少陰心經中醫應用

一、經脈主治病症
是動則病,嗌幹,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
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靈樞·經脈》)
本經異常就表現為下列病症:咽喉乾燥,心痛,口渴要水喝;還可發生前臂部的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疼痛等症。
本經穴主治“心”方面所發生的病症,眼睛昏黃,脅肋疼痛,上臂、前臂的內側後邊疼痛、厥冷,掌心熱。
二、手少陰絡脈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裏,去腕一寸;別而上行,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取之去腕後一寸。別走太陽也。
其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靈樞·經脈》)。
手少陰絡脈,名通裏,在腕關節後一寸處;分出上行,沿着本經進入心中,向上聯繫舌根部,歸屬於眼與腦相連的繫帶。
出現的實證,見胸膈部支撐脹滿;虛證,不能説話。可取手少陰絡穴治療。本絡走向手太陽小腸經脈。
三、手少陰經別
手少陰之正,別入於淵腋兩筋之間,屬於心,上走喉嚨,出於面,合目內眥(《靈樞·經別》)。
手少陰經別,分出後進入腋下兩筋之間,歸屬於心臟,向上走到喉嚨,淺出面部,與手太陽經在目內眥會合。
四、手少陰經筋
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內側,結於鋭骨;上結於肘後廉;上入腋,交太陰,伏乳裏,結於胸中;循賁,下繫於臍。
其病:內急,心承伏梁,下為肘網,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筋痛(《靈樞·經筋》)。
手少陰經筋,起於小指內側,結於腕後豆骨處;向上結於肘內側;上入腋內,交手太陰經筋,伏行於乳裏,結聚於胸中;沿膈向下,聯繫於臍部。
其病症:可見胸內拘急,心下積塊如承受橫木(名為伏梁);上肢筋有病,則肘部出現牽拉不適;本經經筋循行部位支撐不適、轉筋和疼痛。
五、手少陰腧穴
本經一側9穴,8穴分佈在上肢掌側面的尺側,1穴在腋窩中。分別為極泉青靈少海靈道通裏陰郄神門少府少衝
本經腧穴主要治療心、胸、神志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治療心臟病常用極泉、陰郄、神門;神志病常用神門、少衝;舌咽病用通裏、陰郄;血證常用陰郄;上肢內側後緣痛、麻可用極泉、青靈、少海、靈道。針刺極泉時應避開腋動脈。
[1-2] 
參考資料
  • 1.    程寶書.《簡明針灸辭典》:中醫古籍出版社,1989年
  • 2.    沈雪勇.《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經絡腧穴學(供中醫藥類專業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