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扁玉螺

鎖定
扁玉螺是中腹足目玉螺科扁玉螺屬軟體動物,又叫大玉螺。 [2]  貝殼大,堅固,呈半球形。殼頂低小,螺旋部較短,體螺層寬大,生長紋密呈絲狀雕刻。殼表光滑。殼頂部紫褐色,殼基部白色,其餘殼面淡黃褐色。在每一螺層縫合線的下方有一條彩虹樣的褐色色帶。殼口卵圓形,淡褐色,外唇薄,弧形。臍大而深,部分被臍結節遮掩。厴角質,刻有放射紋,核位近內下緣。 [3] 
扁玉螺廣泛分佈於印度洋—太平洋海域,日本、朝鮮半島、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阿曼灣、莫桑比克及南非等地等能見到其身影。屬中國南北沿海常見種,但北方多於南方。廣温廣鹽性種類。生活於潮間帶至淺海水深50米左右的沙和泥沙質海底中,通常在低潮區至10米左右的淺水區棲息。為肉食性種類,常捕食竹蟶、西施舌和其他的貝類在。8-9月產卵,卵羣和細沙黏成圍領狀,俗稱“砂碗”。 [2] 
扁玉螺可鮮食或製成螺肉乾品,其殼曬乾,可用或煅用。可食部分營養豐富,含蛋白質,脂肪,糖,有多種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其肉性味甘、涼,有清熱解毒功效。其殼人藥,有軟堅化結、消腫止痛等功效。食療用於瘡瘍腫痛、淋巴結核等病症。 [4] 
中文名
扁玉螺
別    名
肚臍螺
海臍(唐山方言)
中文學名
扁玉螺
拉丁學名
Glossaulax didyma
動物界
分佈區域
沿海常見的種類
產    卵
8一9月
俗    名
肚臍螺、海臍(唐山方言)

扁玉螺生活習性

玉螺在沙上爬行後,由於前足鋤沙的作用,常留下一條清晰的痕跡,退潮後採集者可以跟蹤這行"腳印"找到它。玉螺的貝殼呈球形或陀螺形,螺旋部短,體螺層膨大,殼面平滑或有纖細的旋形刻紋。斑玉螺的殼面布有紫褐色或黃褐色的斑點,其肉大多可食用,但因其自身是肉食性動物,為海塗養殖貝類的敵害之一。

扁玉螺產期及產地

扁玉螺
扁玉螺(5張)
為我國沿海常見的種類,北方多於南方。此外,在日本北海道南部至九州、朝鮮半島、菲律賓:澳大利亞以及印度洋的阿曼灣等地也有分佈。肉供佐膳,青島菜市經常有出售。貝殼可供觀賞,並可作工藝品。因其為肉食性種類,故為灘塗養殖貝類之敵害,但同時也是底棲魚類的餌料,如馬面鯨的胃內發現扁玉螺的貝殼和庸。

扁玉螺食用價值

扁玉螺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徵,扁玉螺蛋白質總含量(以濕質量計)為19.34%,包括常見的18種氨基酸,其中8種人體必需氨基酸齊全,佔氨基酸總含量的33.93%,扁玉螺中的4種鮮味氨基酸含量豐富,佔氨基酸總量將近40%,氨基酸比值係數分為51.59,軟體部分脂肪酸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含量超過60%),其中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稀酸(EPA+DHA)接近20%;軟體部分K含量最高,其次為Mg;微量元素中Fe含量最高,其次為Zn,扁玉螺的Zn與Cu質量比為3.39,Zn與Fe質量比為0.33, Cu、Fe、Zn的比值較為合理。扁玉螺是營養價值較高的海水經濟貝類,具有很高的食用價值及廣闊的養殖前景和市場開發潛力。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