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扁尾海蛇

鎖定
扁尾海蛇(學名:Laticauda laticaudata)為眼鏡蛇科扁尾海蛇屬的爬行動物。一般棲息於常棲於近河口岩礁沿岸。頭背黑色,有一個黃色馬蹄形斑,頸部有2條淡色環,吻、唇、咽部及頸部,喉部中線黃色;腹面黃色。生活於海水中,常見於附近的岩礁沿岸。主要食小鰻,卵生,產卵於珊瑚裂縫內或海岸沙灘上。分佈於福建和台灣沿海 [1] 
中文名
扁尾海蛇
拉丁學名
Laticauda laticaudat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爬行綱
有鱗目
眼鏡蛇科
扁尾海蛇屬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蛇亞目
亞    科
扁尾海蛇亞科
分佈區域
西太平洋暖水區域
保護級別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扁尾海蛇形態特徵

頭、頸區分不明顯,身體略呈圓柱形,尾側扁。前額鱗1對;顳鱗1+2;
頷片2對。中段背鱗19行,腹鱗寬。
描述依據標本 福建平潭縣東庠2號標本及Smith (1926: 4)記載有關台灣標本描述。
扁尾海蛇
扁尾海蛇(7張)
形態描述 頭頸區分不明顯,體略呈圓柱形。雄性全長可達(800十95)mm。體背藍灰色,每間隔1.5—2枚鱗有寬約佔3—4枚鱗的黑色環紋39—50個,黑色環紋沿體側延至腹面,約佔2—3枚腹鱗;腹鱗黃色。頭部黑色,頭頂自鼻間鱗到額鱗前部有一馬蹄形的黃色斑紋,向後延伸到前顳鱗上方。頜下有一條黃色中線。鼻孔側位,鼻鱗由一對略呈三角形的鼻間鱗所隔;前額鱗1對;眶前鱗1,眶後鱗2;顳鱗1+2;上唇鱗6或7,2—2—2或2—2—3式;頷片較大,2對。背鱗平滑無稜,覆瓦狀排列,中段背鱗19或21行;腹鱗寬大,235—243;肛鱗二分;尾下鱗33—47對。 [2] 

扁尾海蛇棲息環境

扁尾海蛇 扁尾海蛇
棲於近海岸或小島礁石中,捕食小魚蝦。卵生 [3] 

扁尾海蛇分佈範圍

遼寧大連沿海。國內見於廣西、福建、台灣海峽。國外分佈於日本南部沿海、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新幾內亞、斐濟 [3] 

扁尾海蛇保護級別

扁尾海蛇 扁尾海蛇
該物種已被入列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4]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易危(VU)。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5] 
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

扁尾海蛇毒性

該種海蛇很少攻擊人類,但其毒性遠超過眼鏡王蛇。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