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房秩五

鎖定
房秩五(1877年-1966年11月),名宗嶽,又號魯岑,晚號陟園老人,安徽省銅陵市樅陽縣人。 [1]  房秩五是清末秀才,著名教育家與社會活動家, [1]  [3]  安徽省浮山中學創辦人。 [4]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房秩五因與陳獨秀等人籌辦安徽省第一張進步報紙《安徽俗話報》而廣為人知。 [2]  著有《浮渡山房詩存》和譯著《教學心理學》。 [1] 
1966年11月,房秩五病逝於安慶,安葬在浮山中學校園內,享年89歲。 [1]  [3] 
中文名
房秩五
別    名
陟園老人 [1]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安徽省銅陵市樅陽縣白湖鄉公塥村 [5] 
出生日期
1877年
逝世日期
1966年11月 [1] 
代表作品
著有《浮渡山房詩存》和譯著《教學心理學》。 [1] 

房秩五人物生平

房秩五(1877—1966),名宗嶽,又號魯岑,晚號陟園老人,今安徽省銅陵市樅陽縣白湖鄉公塥村人。秩五幼隨父讀書,後參加科舉考試,縣試為第二名,府試為第一名,省試為第三名。20歲後,迫於家庭生計,便外出當塾師。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房秩五至安慶蔡家教書。時值甲午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反帝運動相繼失敗,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日益深入,清政府日益腐朽黑暗,激起民主革命運動的蓬勃發展。房秩五時與友人陳獨秀、葛温仲、潘晉華等人縱談時事,相約積極從事革命活動。丁同宣等在安慶藏書樓組織學會,宣傳革命,秩五經常參加會議,時而登台演講,情辭激昂,聽者動容。
光緒二十九年春,桐城縣學堂聘房秩五為“五鄉學長”之一。房秩五一面向日語教師(早川東明)自學日語,準備留學深造,一面和陳獨秀、吳守一等籌辦《安徽俗話報》,並於次年2月正式出版,成為當時安徽省第一張進步報紙。同年秋,房秩五赴日本留學。第二年,應李光炯、盧仲儂的電促回國,主持在蕪湖開辦的安徽公學增設的“公立速成師範學校”。在蕪湖期間,房秩五結識了一批有影響的民主革命人士。
光緒三十四年春,房秩五應許世英之約赴奉天(今遼寧),先後在省旗務司、民政司、造幣總廠等機關任文案。宣統三年春,改任《東三省日報》主筆。房秩五經常在報上發表文章,抨擊時弊,為當權者所忌。同年10月10日(陰曆八月十九),武昌起義的消息傳出後,東三省總督趙爾巽持保皇立場,下令禁止各報刊載這一消息。但房秩五為維護正義,毫不顧忌,于禁令發出兩天後便在主編的報紙上率先登出了上述消息,頓時羣情振奮,而官方則嚴加譴責,準備鎮壓。時總督調張作霖為保安司令,於11月30日傍晚,派便衣20餘人闖進報館,搗毀機器設備,並進入宿舍,打傷房秩五的左臂。聲言:“汝能寫文章,今將汝手打斷,看汝能寫否?”這次暴行使房秩五的左手成了終身殘廢。12月8日,秩五由奉天抵天津住院治療。民國元年6月,到北京,適遇許世英出任司法總長,任命房秩五為《司法公報》編纂。房秩五目睹袁世凱的竊國暴行,深表不滿,辭職去湖北,在友人巡按使呂調元(燮甫)處任文牘,後至宜昌等處辦理税務。袁世凱稱帝失敗後,房秩五回到北京,時許世英任內閣交通部長,委房秩五為交通部視察。因父病故,請假歸。後至天津,房秩五與友人合股開辦柳江煤礦,任董事,負責駐津辦事處工作。
民國7年冬,呂調元任安徽省長,便將其原辦的壘堂煤礦事務委託房秩五,並任命其為北平督辦處坐辦。這時,房秩五便由天津移居北平。民國9年夏,許世英與意大利合資成立華義(意)銀行,聘房秩五為協理,於是再由北平遷回天津。次年秋,許世英出任安徽省長,邀房秩五回皖,任安徽省蕪湖道道尹。民國11年底,呂調元再次出任安徽省長,挽留房秩五仍任蕪湖道尹,他堅辭回家養病。此後,即不再從政,一心一意為家鄉興辦教育事業。
民國13年,房秩五回到故鄉,即致力於創辦浮山公學。學校辦起來以後,由於房秩五思想進步,聘請的教師多是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如胡竺冰、吳克正、張良培(亮侯)、鄭舉之(曰仁)、黃士元(黃鎮)等;學生中參加共產黨的為數也不少。民國16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以後,由於浮山地處偏僻,房秩五在此掩護許多共產黨人,其中有中共安徽省委書記王步文。因此,國民黨對浮山特別注目,暗指浮山為“匪巢”。房秩五以其社會地位,全力保護,他到安慶當面質問省長:“你們説浮山是‘匪巢’,那我豈不就成了匪首了?”省長對他一笑了之。民國18年,房秩五因地方事受株連,雪夜避往蕪湖。
民國30年,日本侵略軍轟炸浮山,校舍被毀,房秩五得知後,心情十分悲痛。他在上海各地募捐,並得到友人許世英的資助,重建了校舍,恢復了舊觀。房秩五意猶未盡,繼續在上海等地勤奮募捐。民國36年冬,房秩五於安慶築“亦浮廬”,全家由浮山移居安慶。民國35年在浮山開設了高中班,於是浮山中學成為完全中學。
新中國建立後,房秩五作為特邀代表,赴京參加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受到周恩來、朱德的接見和看望。同時還被選為安徽省各界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省人民委員會委員及省政協一、二、三屆委員會常委、副主席。
1966年11月,房秩五病逝於安慶,安葬在浮山中學校園內。 [1]  [3-4] 

房秩五個人作品

著有《浮渡山房詩存》和譯著《教學心理學》。 [1] 

房秩五故居遺址

房秩五是浮山中學的創辦人。1929年,他為了便於管理學校,在學校之東北,建造了一座別具一格的小樓房。在閣樓上,可眺望石溪河對岸房秩五父母的墳墓。因援《詩經》內“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圮兮,瞻望母兮”之意,將閣樓取名為“雙瞻閣”。
雙瞻閣分三部分組成,前有門樓,中為閣,後為腳屋,四周有土圍牆,共佔1913平方米。閣為楊幼卿(留日學生,時為浮山中學總務主任)設計。其主體建築面積192平方米,分上下兩層,木樓板,樓下地坪用水泥鋪成的。樓前為六邊形小閣,全是玻璃窗户;閣下為寬闊的走廊,並置有水泥欄杆,中有石級可達門樓。閣前檐正中有匾一,文曰“雙瞻閣”,初為上海知名人士沈尹默所題,現為原安徽省政協主席張愷帆所書。大門前三字,系仿照房氏書箱上的字體寫就的,據説是房秩五的墨跡。從前,樓下為房秩五及其家屬的卧室與客廳;樓上為藏書之所。建國後,房秩五捐獻此閣為“浮山烈士紀念館”,交浮山中學管理,後被當地林場佔用。1984年,樅陽縣人民政府作出決定,收回雙瞻閣,交浮山管理處使用。當年,管理處重修此閣,並建造了職工宿舍。1989年,縣政府將其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二年,由管理處主持,再度擴建了圍牆,並新建了“紫霞居”、“邀月堂”,給房氏故居增添了光彩。

房秩五家庭關係

妻子:路慧貞
長子:房師亮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