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房琯

鎖定
(697-763年),字次律,河南緱氏(今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人。唐朝宰相,正諫大夫房融之子。
房琯年少好學,風儀沉穩,選為弘文生,歷任校書郎馮翊縣尉、盧氏縣令、監察御史、睦州司户參軍、主客員外郎、主客郎中、給事中、宜春太守、太子左庶子、刑部侍郎,賜爵漳南縣男。
安史之亂後,隨唐玄宗入蜀,拜吏部尚書、同平章事。皇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後,房琯奉玄宗之命前往靈武冊立李亨為帝,到達靈武后房琯深受器重,被委以平叛重任,但房琯不通兵事,用人失當,在陳濤斜之戰大敗而回,在賀蘭進明崔圓等人的進言下,逐漸被疏遠,又因喜好空談,最終被罷為太子少師。長安收復後,進封清河郡公,不久因結黨貶為邠州刺史,歷任太子賓客、禮部尚書、晉州刺史、漢州刺史。
廣德元年(763年)拜刑部尚書,在赴京途中病逝,獲贈太尉。《全唐詩》存詩1首。
次律
所處時代
唐朝
出生地
河南緱氏
出生日期
697年
逝世日期
763年
主要成就
擔任宰相
主要作品
題漢州西湖
本    名
房琯
官    職
同平章事
爵    位
清河郡公
籍    貫
河南偃師

房琯人物生平

房琯早年經歷

房琯(guǎn),字次律,河南緱氏(今河南偃師市)人。年輕時非常好學,風儀沉穩,以家族的恩蔭成為弘文館學生。生性淡泊,與呂向隱居在陸渾山(在今洛陽)十幾年,潛心讀書。 [1] 
724年(開元十二年),唐玄宗欲封禪泰山,房琯撰寫一篇《封禪書》進獻皇帝。中書令張説非常欣賞他的才華,舉為秘書省校書郎,後調任馮翊縣尉。不久,房琯辭官,參加“堪任縣令科”考試,被任命為盧氏縣令。他政績突出,深受百姓愛戴。 [2] 

房琯屢遭貶謫

734年(開元二十二年),房琯升任監察御史,因判案不當而獲罪,貶為睦州司户,後歷任慈溪宋城濟源等縣縣令。他興辦對百姓有利益的事業,革除弊端,並修繕官舍,逐漸傳出能幹的名聲。 [3] 
742年(天寶元年),房琯擔任主客員外郎。744年(天寶三載),他又升任主客郎中 [4] 
746年(天寶五載),房琯升任給事中,賜爵漳南縣男。當時,唐玄宗改温泉宮為華清宮,並在華清宮周圍建造百官官署,命房琯主持修繕事宜。不料尚未完工,房琯便因受李適之韋堅等人的牽連,貶為宜春郡太守,後歷任琅邪鄴郡扶風三郡太守。 [5] 

房琯擔任宰相

755年(天寶十四載),房琯被徵回朝中,擔任左庶子,後改任憲部(即刑部)侍郎。 [6] 
756年(天寶十五載),安史叛軍進逼長安,唐玄宗拋下百官逃往蜀地。房琯得知後,與張均張垍兄弟連夜追趕。到達長安城南十數里的山寺時,張均兄弟因家眷還留在城中,不肯繼續前行,只有房琯獨自繼續追趕。七月,房琯在普安郡追上唐玄宗,當日便被任命為文部(即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宰相。到達成都後,又加銀青光祿大夫 [7] 
當時,太子李亨靈武被羣臣尊為皇帝,是為唐肅宗,並遣使入蜀,通報唐玄宗。唐玄宗遂退位為太上皇,命房琯與左相韋見素門下侍郎崔渙前往靈武,正式冊封唐肅宗為皇帝。 [8]  十月,房琯在順化郡(今甘肅慶陽)拜見唐肅宗,陳述玄宗讓位之意,並提及當前形勢,言辭慷慨。唐肅宗認為房琯素有盛名,對他傾心相待。房琯也自負才華,以天下興復為己任,對行在政務進行決斷。 [9] 

房琯平叛兵敗

十月,房琯上表皇帝,請求親自率軍收復兩京唐肅宗便任命他為持節、招討西京兼防禦蒲潼兩關兵馬節度等使,讓他與郭子儀李光弼等大將一同征討叛軍,並同意他自己選擇幕僚。房琯任命鄧景山、李揖、宋若思、賈至魏少遊劉秩等人為幕僚,唐肅宗又命兵部尚書王思禮做他的副手。 [10] 
房琯出兵後,將軍務全部委託給書生出身的李揖、劉秩,並道:“叛軍的曳落河騎兵雖強,但怎能敵得過我的謀士劉秩?”他將部隊分為三軍:楊希文率南軍,從宜壽進軍;劉悊率中軍,從武功進軍;李光進率北軍,從奉天進軍。房琯又以中軍、北軍為前鋒,於十月二十日抵達便橋 [11] 
二十一日,中軍、北軍在咸陽縣陳濤斜遇到叛軍。房琯本欲防守,等待時機,但因中使邢延恩催促,只得出戰。他採用春秋時期車戰之法,以牛車兩千乘進攻,命馬步軍護衞。叛軍順着風勢,揚塵縱火。唐軍大敗,人畜相雜,死傷多達四萬,僅有數千人逃出。 [12] 
二十三日,房琯又率南軍與叛軍交戰,再次大敗,楊希文、劉悊投降叛軍。房琯只得逃回行在,向唐肅宗肉袒請罪。唐肅宗饒恕了他的罪責,仍像以前一樣待他,讓他招集散潰的士兵,再圖進取。 [13] 

房琯罷為散官

這時,北海太守賀蘭進明從河南赴行在,被任命為南海太守,代理御史大夫。賀蘭進明入宮謝恩,唐肅宗問道:“朕讓房琯授你為正職大夫,怎麼成了代理呢?”賀蘭進明道:“房琯與臣有矛盾。”唐肅宗這才明白。賀蘭進明趁機進言道:“西晉任用王衍為宰相,崇尚浮華,以致中原淪喪。陛下中興社稷,應任用賢才。房琯生性虛浮,好説大話,不是宰相之才。而且房琯在成都輔佐太上皇時,讓諸王掌兵權,居重藩,卻把陛下安置在邊鄙之地,這是對陛下的不忠。他還安排自己的黨羽,掌握軍隊,這哪裏是肯為陛下盡忠呢?”唐肅宗從此開始疏遠房琯。 [14] 
757年(至德二載),宰相崔圓到扶風拜見唐肅宗。房琯認為崔圓此時才來朝見,一定會被罷相,於是對他非常不禮貌。不料,崔圓通過賄賂權宦李輔國,頗受唐肅宗器重,並因此與房琯結怨。而房琯又經常稱病,不肯上朝,與劉秩、李揖、何忌等人談論佛道虛無之事,受到輿論的非議。 [15] 
房琯還常聽門客董庭蘭彈琴,董庭蘭也藉此而弄權謀利。後來,法司彈劾董庭蘭,房琯入朝自訴,被唐肅宗斥退。五月,唐肅宗任命諫議大夫張鎬為宰相,將房琯貶為太子少師,擔任散官 [16] 

房琯晚年顛沛

十一月,房琯隨唐肅宗返回長安,加金紫光祿大夫,進封清河郡公。房琯被罷相後,常稱病不去上朝,卻在家中招納賓客,以致賓客盈門。同時,房琯的親黨在朝中大肆宣揚:“房琯是文武全才,應受重用。”唐肅宗非常反感。758年(乾元元年)六月,唐肅宗歷數房琯罪責,將他貶為邠州刺史。 [17] 
當時,邠州駐有軍隊,常由武將兼任刺史,法紀廢弛,州縣官舍都被當作軍營,官吏只得侵佔民宅居住,以致人口稀少。房琯到任後,頒佈法令,曉諭州縣,又整治館舍,讓僚吏恢復辦公。759年(乾元二年)六月,唐肅宗下詔褒獎房琯,徵拜他為太子賓客。 [18] 
760年(上元元年),房琯改任禮部尚書,不久出任晉州刺史。八月,房琯又改任漢州刺史,並以重金聘娶漢州司馬李鋭的甥女盧氏,將她嫁給自己失明的兒子房乘,輿論都對他加以鄙薄。 [19] 
763年(廣德元年),房琯被拜為特進、刑部尚書,在赴京途中不幸患病,同年八月病逝於閬州(治今四川閬中),終年六十七歲。追贈太尉。 [20] 

房琯軼事典故

第五琦因善於理財被任命為江淮租庸使,房琯進諫道:“從前楊國忠搜刮盤剝,使天下怨恨;如今陛下登基,尚未施行德政,便又寵信第五琦。這是一個楊國忠死了,另一個楊國忠又產生了,恐怕難以讓天下安心。”唐肅宗道:“我正緊急調集軍隊,沒有錢財軍隊就會潰散。你可以厭惡第五琦,但哪裏去弄錢財呢?”房琯無言以對。 [21] 

房琯人物評價

  • 柳宗元:房公相玄宗,有勞於蜀,人鹹服其節;相肅宗,作訓於岐,人鹹尊其道。惟正直慈愛以成於德。用是進退,所居而事理辯,所去而人哀號。 [22] 
  • 李肇:宰相自張曲江之後,稱房太尉、李梁公為重德。 [23] 
  • 劉昫:琯好賓客,喜談論,用兵素非所長,而天子採其虛聲,冀成實效。琯既自無廟勝,又以虛名擇將吏,以至於敗。②祿山寇陷兩京,儒生士子,被脅從、懷苟且者多矣;去逆效順,毀家為國者少焉。如光遠勇決任氣,會權變以立功;房琯文學致身,全節義以避寇。阽危之時,顛沛之際,有足稱者。然光遠居重藩,掌軍政,琯登相位,奪將權,聚浮薄之徒,敗軍旅之事,不知機而固位,竟無德以自危。 [24] 
  • 宋祁:琯有遠器,好談老子浮屠法,喜賓客,高談有餘,而不切事。時天下多故,急於謀略攻取,帝以吏事繩下,而琯為相,遽欲從容鎮靜以輔治之,又知人不明,以取敗撓,故功名隳損雲。②唐名儒多言琯德器,有王佐材,而史載行事,亦少貶矣。一舉喪師,訖不復振。原琯以忠誼自奮,片言悟主而取宰相,必有以過人者,用違所長,遂無成功。然盛名之下,為難居矣。夫名盛則責望備,實不副則訾咎深。使琯遭時承平,從容帷幄,不失為名宰。而倉卒濟難,事敗隙生,陷於浮虛比周之罪,名之為累也,戒哉! [25] 
  • 司馬光:房琯喜賓客,好談論,多引拔知名之士,而輕鄙庸俗,人多怨之。 [26] 
  • 葉子奇:昔楊國忠為相,任鮮于仲通為將,使徵雲南,喪師一十萬;房琯為相,用琴士董廷蘭為將,使拒安祿山,喪師四萬;王介甫為相,命門客李復圭為將,使攻西夏永洛城,喪師亦數萬,是皆取非才於親暱,皆由君不知將,將不知兵,未有不敗其國者也。 [27] 
  • 歸有光:房琯自成都奉冊靈武,亟見任用。以天下為己任知無不為,參決機務,諸將相莫敢望。既而以賀蘭之譖,分軍討賊,師敗於咸陽。唐世名儒皆稱其有王佐之材,然將兵固非所長,一與賊遇,遂至喪師。前史稱其“遭時承平,從容帷幄,不失為名宰;而用違所長,遂陷浮虛比周之罪”。 [28] 
  • 張大齡:房琯之德器豈盡虛名乎?琯乃平世三公之才耳。肅宗用違其才,所以一敗而不振。若收復之後,令琯從容諷議,鎮靜廟堂,以撫摩殘喘,毋令讒邪間之,當必有可觀者。方用而疑之,方疑而將之,既敗而即逐,一逐而不收。人皆嗟琯之不盡其用,予獨悲琯之不逢其時。 [29] 
  • 王夫之:陳陶之敗,繼以清渠,不得專咎房琯而謂汾陽之所向無前也。推其致弱之由,玄宗失計於前,肅宗不能遽振於後,積弱乍興,不得不資回紇以壯士氣而奪賊膽,其勢然也。 [30] 
  • 愛新覺羅·弘曆:琯之得罪,皆其自取,徒以與杜甫交,藉其羶薌,世遂有以琯為冤者,可謂阿其所好而失正道矣。 [38] 

房琯主要作品

全唐文》收錄有其文章兩篇:《上張燕公書》、《龍興寺碑序》。 [32] 
全唐詩》收錄有其詩文一首:《題漢州西湖》。 [31] 
高流纏峻隅,城下緬丘墟。決渠信浩蕩,潭島成江湖。結宇依回渚,水中信可居。
三伏氣不蒸,四達暑自徂。同人千里駕,鄰國五馬車。月出共登舟,風生隨所如。
舉麾指極浦,欲極更盤紆。繚繞各殊致,夜盡情有餘。遭亂意不開,即理還暫祛。
安得長晤語,使我憂更除。

房琯親屬成員

祖父:房玄基,倉部郎中。 [33] 
父親:房融正諫大夫、同平章事。 [25]  [33] 
兄弟:房璩,少府監 [33] 
兒子:房宗偃,御史中丞 [33]  房乘,秘書郎 [33]  房孺復容州刺史。 [33] 
孫子:房啓,容管經略使 [33] 

房琯史籍記載

  •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一·列傳第六十一》 [24] 
  •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九·列傳第六十四》 [25]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五·唐紀三十一》 [34]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七·唐紀三十三》 [35]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唐紀三十四》 [36]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唐紀三十五》 [26]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唐紀三十六》 [37] 
參考資料
  • 1.    《舊唐書·房琯傳》:琯少好學,風儀沉整,以門蔭補弘文生。性好隱遁,與東平呂向於陸渾伊陽山中讀書為事,凡十餘歲。
  • 2.    《舊唐書·房琯傳》:開元十二年,玄宗將封岱嶽,琯撰《封禪書》一篇及箋啓以獻。中書令張説奇其才,奏授秘書省校書郎,調補同州馮翊尉。無幾去官,應堪任縣令舉,授虢州盧氏令,政多惠愛,人稱美之。
  • 3.    《舊唐書·房琯傳》:二十二年,拜監察御史。其年坐鞫獄不當,貶睦州司户。歷慈溪、宋城、濟源縣令,所在為政,多興利除害,繕理廨宇,頗著能名。
  • 4.    《舊唐書·房琯傳》:天寶元年,拜主客員外郎。三年,遷試主客郎中。
  • 5.    《舊唐書·房琯傳》:五年正月,擢試給事中,賜爵漳南縣男。時玄宗企慕古道,數遊幸近甸,乃分新豐縣置會昌縣於驪山下,尋改會昌為昭應縣,又改温泉宮為華清宮,於宮所立百司廨舍。以琯雅有巧思,令充使繕理。事未畢,坐與李適之、韋堅等善,貶宜春太守。歷琅邪、鄴郡、扶風三太守,所至多有遺愛。
  • 6.    《舊唐書·房琯傳》:十四年,徵拜左庶子,遷憲部侍郎。
  • 7.    《舊唐書·房琯傳》:十五年六月,玄宗蒼黃幸蜀,大臣陳希烈、張倚等銜於失恩,不時赴難。琯結張均、張垍兄弟與韋述等行至城南十數里山寺,均、垍同行,皆以家在城中,逗留不進,琯獨馳蜀路。七月,至普安郡謁見,玄宗大悦,即日拜文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賜紫金魚袋。從幸成都,加銀青光祿大夫,仍與一子官。
  • 8.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四》:癸巳,靈武使者至蜀,上皇喜曰:“吾兒應天順人,吾復何憂!”丁酉,制:“自今改制敕為誥,表疏稱太上皇。四海軍國事,皆先取皇帝進止,仍奏朕知;俟克復上京,朕不復預事。”己亥,上皇臨軒,命韋見素、房琯、崔渙奉傳國寶玉冊詣靈武傳位。
  • 9.    《舊唐書·房琯傳》:至順化郡謁見,陳上皇傳付之旨,因言時事,詞情慷慨,肅宗為之改容。肅宗以琯素有重名,傾意待之,琯亦自負其才,以天下為己任。時行在機務,多決之於琯,凡有大事,諸將無敢預言。
  • 10.    《舊唐書·房琯傳》:尋抗疏自請將兵以誅寇孽,收復京都,肅宗望其成功,許之。詔加持節、招討西京兼防禦蒲潼兩關兵馬節度等使,乃與子儀、光弼等計會進兵。琯請自選參佐,乃以御中史中丞鄧景山為副,户部侍郎李揖為行軍司馬,中丞宋若思、起居郎知制誥賈至、右司郎中魏少遊為判官,給事中劉秩為參謀。既行,又令兵部尚書王思禮副之。
  • 11.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五》:琯悉以戎務委李揖、劉秩,二人皆書生,不閒軍旅。琯謂人曰:“賊曳落河雖多,安能敵我劉秩!”琯分為三軍:使裨將楊希文將南軍,自宜壽入;劉貴哲將中軍,自武功入;李光進將北軍,自奉天入。……房琯以中軍、北軍為前鋒,庚子,至便橋。
  • 12.    《舊唐書·房琯傳》:辛丑,二軍先遇賊於咸陽縣之陳濤斜,接戰,官軍敗績。時琯用春秋車戰之法,以車二千乘,馬步夾之。既戰,賊順風揚塵鼓譟,牛皆震駭,因縛芻縱火焚之,人畜撓敗,為所傷殺者四萬餘人,存者數千而已。……及與賊對壘,琯欲持重以伺之,為中使邢延恩等督戰,蒼黃失據,遂及於敗。
  • 13.    《舊唐書·房琯傳》:癸卯,琯又率南軍即戰,覆敗,希文、劉悊並降於賊。琯等奔赴行在,肉袒請罪,上並宥之。…………上猶待之如初,仍令收合散卒,更圖進取。
  • 14.    《舊唐書·房琯傳》:會北海太守賀蘭進明自河南至,詔授南海太守,攝御史大夫,充嶺南節度使。中謝,肅宗謂之曰:“朕處分房琯與卿正大夫,何為攝也?”進明對曰:“琯與臣有隙。”上以為然。進明因奏曰:“陛下知晉朝何以至亂?”上曰:“卿有説乎?”進明曰:“晉朝以好尚虛名,任王夷甫為宰相,祖習浮華,故至於敗。今陛下方興復社稷,當委用實才,而琯性疏闊,徒大言耳,非宰相器也。陛下待琯至厚,以臣觀之,琯終不為陛下用。”上問其故,進明曰:“琯昨於南朝為聖皇制置天下,乃以永王為江南節度,潁王為劍南節度,盛王為淮南節度,制雲‘命元子北略朔方,命諸王分守重鎮’。且太子出為撫軍,入曰監國,琯乃以枝庶悉領大藩,皇儲反居邊鄙,此雖於聖皇似忠,於陛下非忠也。琯立此意,以為聖皇諸子,但一人得天下,即不失恩寵。又各樹其私黨劉秩、李揖、劉匯、鄧景山、竇紹之徒,以副戎權。推此而言,琯豈肯盡誠於陛下乎?臣欲正衙彈劾,不敢不先聞奏。”上由是惡琯。
  • 15.    《舊唐書·房琯傳》:崔圓本蜀中拜相,肅宗幸扶風,始來朝謁。琯意以為圓才到,當即免相,故待圓禮薄。圓厚結李輔國,到後數日,頗承恩渥,亦憾於琯。琯又多稱病,不時朝謁,於政事簡惰。時議以兩京陷賊,車駕出次外郊,天下人心惴恐。當主憂臣辱之際,此時琯為宰相,略無匪懈之意,但與庶子劉秩、諫議李揖、何忌等高談虛論,説釋氏因果、老子虛無而已。
  • 16.    《舊唐書·房琯傳》:此外,則聽董庭蘭彈琴,大招集琴客筵宴。朝官往往因庭蘭以見琯,自是亦大招納貨賄,奸贓頗甚。憲司又奏彈董庭蘭招納貨賄,琯入朝自訴,上叱出之,因歸私第,不敢預人事。諫議大夫張鎬上疏,言琯大臣,門客受贓,不宜見累。二年五月,貶為太子少師,仍以鎬代琯為宰相。
  • 17.    《舊唐書·房琯傳》:其年十一月,從肅宗還京師。十二月,大赦,策勳行賞,加琯金紫光祿大夫,進封清河郡公。琯既在散位,朝臣多以為言,琯亦常自言有文武之用,合當國家驅策,冀蒙任遇。又招納賓客,朝夕盈門,遊其門者,又將琯言議暴揚於朝。琯又多稱疾,上頗不悦。乾元元年,詔曰:“……宜從貶秩,俾守外藩。琯可邠州刺史,秩可閬州刺史,武可巴州刺史,散官、封如故;並即馳驛赴任,庶各增修。……”
  • 18.    《舊唐書·房琯傳》:時邠州久屯軍旅,多以武將兼領刺史,法度隳廢,州縣廨宇,併為軍營,官吏侵奪百姓室屋以居,人甚弊之。琯到任,舉陳令式,令州縣恭守,又緝理公館,僚吏各歸官曹,頗著政聲。二年六月,詔褒美之,徵拜太子賓客。
  • 19.    《舊唐書·房琯傳》:上元元年四月,改禮部尚書,尋出為晉州刺史。八月,改漢州刺史。琯長子乘,自少兩目盲。琯到漢州,乃厚結司馬李鋭以財貨,乘聘鋭外甥女盧氏,時議薄其無士行。
  • 20.    《舊唐書·房琯傳》:寶應二年四月,拜特進、刑部尚書。在路遇疾,廣德元年八月四日,卒於閬州僧舍,時年六十七。贈太尉。
  • 21.    《新唐書·房琯傳》:於是,第五琦言財利幸,為江淮租庸使。琯諫曰:“往楊國忠聚斂,產怨天下。陛下即位,人未見德,今又寵琦,是一國忠死,一國忠生,無以示遠方。”帝曰:“六軍之命方急,無財則散。卿惡琦可也,何所取財?”琯不得對。
  • 22.    全唐文:卷五百八十八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9-13]
  • 23.    唐國史補:卷下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9-28]
  • 24.    舊唐書:列傳第六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13]
  • 25.    新唐書:列傳第六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13]
  • 26.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13]
  • 27.    草木子:卷三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14]
  • 28.    震川先生制科文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9-13]
  • 29.    張大齡.玄羽外編[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87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618
  • 30.    讀通鑑論:卷二十三 肅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14]
  • 31.    全唐詩:卷一百零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13]
  • 32.    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二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9-13]
  • 33.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房氏)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13]
  • 34.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13]
  • 35.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13]
  • 36.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13]
  • 37.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13]
  • 38.    愛新覺羅·弘曆批註.《乾隆御批綱鑑》:黃山書社,1996年:第3142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