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戴顒

(南北朝伶人)

鎖定
戴顒(公元377-441),字仲若,譙郡銍縣(今安徽濉溪)人。戴逵之子,曾拒為王門伶人,為世人所稱道。戴顒還以孝行著稱,據《宋書。隱逸傳》記載:“顒年十六,遭父憂,幾於毀滅,因此長抱嬴患,以父不仕,復修其業,父善琴書,顒並傳之。”戴顒繼成父業,且很有創建,在傳統的基礎上加以發展,推陳出新,創作新聲之多,在早期琴家中是罕見的。
本    名
戴顒
仲若
所處時代
南北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譙郡銍縣(今安徽濉溪)
出生日期
377年
逝世日期
441年

戴顒人物生平

戴顒字仲若,是譙郡銍人。父親戴逵、兄長戴勃,都因隱逸而享有盛名。
戴顒十六歲時,父親去世,因守孝幾乎毀壞了身體,因而長年生病虛弱。他因為父死而沒有做官,重操舊業。父親善於彈琴寫字,都傳給了戴顒,所有的音樂,戴顒都能彈奏。會稽剡縣名山很多,所以他一生就居在剡縣。戴顒和兄長戴勃都從父親那裏學琴,父親死後,所傳授的聲樂,他們不忍心再彈奏,於是各自創作了新曲,戴勃作了五部,戴 顒有十五部。戴顒又作了一部長曲,這些樂曲都流傳於世。中書令王綏曾帶賓客去拜訪他,戴勃他們正在吃豆粥。王綏説:“我聽説你們善於彈琴,想聽一聽。”戴勃他們沒有回答,王綏懷恨而去。
桐廬縣也有很多名山,兄弟兩人一起去遊覽,因而留居下來。戴勃生病,醫藥不足,戴 顒對戴勃説:“我跟隨兄長得以閒暇,並不是有意沉默。兄長現在病重,無法求治。我應當去求官祿來接濟我們。”於是上書當朝求取海虞令,事情將要辦成時,戴勃去世,就此作罷。桐廬縣地處偏僻,難以養病,於是他到吳地定居下來。吳地讀書人共同替他建房,搬運石頭,開澗引水,栽植樹木,不多時就長得茂盛繁密,就好像自然長成的一樣。於是戴 顒論述莊周精要的思想,作《逍遙論》,註釋《禮記》的《中庸》篇。三吳守將和郡裏士大夫邀請他一起野遊,能走就去,不虛情假意,因此眾人都讚美他。
高祖劉裕任命他做太尉行參軍、琅琊王司馬屬,他都沒就職。宋國剛建,下令説:“前太尉行參軍戴 顒、闢士韋玄,保持隱逸節操,堅守志向,始終不渝,應該加以表彰,來弘揚隱逸謙讓的美德。他們都適合在通直任散騎侍郎。”戴顒沒有赴任。太祖元嘉二年(425),下詔説:“新任通直散騎侍郎戴顒、太子舍人宗炳,都把志向寄託在山林田園,甘心住在茅屋,過簡樸的生活。恬靜的節操,長久不變。戴顒適合當國子博士,宗炳適合作通直散騎侍郎。”東宮剛剛建造時,戴顒又被徵召為太子中庶子。元嘉十五年(438),他又被徵召為散騎侍郎,都不就職。
衡陽王劉義季鎮守京口時,長史張邵與戴顒結為親家,迎請他住在黃鵠山。山的北面有竹林和精緻的房屋,竹林和溪澗都很美,戴顒就在溪澗邊住下來。義季屢次跟從他遊玩,他還是穿他的村野服裝,不改變平常的習慣。他替義季彈琴,琴曲都是他新作或改編的曲子,其中三種曲調《遊弦》、《廣陵》、《止息》之類,都與世不同。太祖每每想見他的時候,就對黃門侍郎張敷説:“我巡視東方的那一天,一定要在黃鵠山宴請戴公。”因為他喜好音樂,太祖長期供應他一部正聲伎。戴顒把《何嘗》、《白鵠》二部樂曲融合起來,以譜成一個曲調,稱為《清曠》。
從漢代開始有佛像,它的形體制作不精巧。戴逵特別善長製作佛像,戴 顒也參與制作。宋世子在瓦官寺用銅鑄造一丈六尺高的佛像,已成,嫌銅像面太瘦,工人不能重新修治,於是迎請戴顒來看看。戴 顒説:“這不是臉面瘦小,而是臂胛肥大罷了。”磨減臂胛以後,瘦小的毛病就消除了。眾人無不歎服。
元嘉十八年(441),戴顒去世,時年六十四歲。沒有兒子。景陽山修成時,皇上嘆息説:“遺憾的是不能使戴顒來觀看啊!” [1] 

戴顒史籍記載

戴顒,字仲若,譙郡銍人也。父逵,兄勃,並隱遁有高名。顒年十六,遭父憂,幾於毀滅,因此長抱羸患。以父不仕,復修其業。父善琴書,顒並傳之,凡諸音律,皆能揮手。會稽剡縣多名山,故世居剡下。顒及兄勃,並受琴於父。父沒,所傳之聲,不忍復奏,各造新弄,勃五部,顒十五部。顒又制長弄一部,並傳於世。中書令王綏常攜賓客造之,勃等方進豆粥,綏曰:“聞卿善琴,試欲一聽。”不答,綏恨而去。
桐廬縣又多名山,兄弟復共遊之,因留居止。勃疾患,醫藥不給。顒謂勃曰:“顒隨兄得閒,非有心於默語。兄今疾篤,無可營療,顒當幹祿以自濟耳。”乃告時求海虞令,事垂行而勃卒,乃止。桐廬僻遠,難以養疾,乃出居吳下。吳下士人共為築室,聚石引水,植林開澗,少時繁密,有若自然。乃述莊周大旨,著《逍遙論》,注《禮記·中庸》篇。三吳將守及郡內衣冠要其同遊野澤,堪行便往,不為矯介,眾論以此多之。  宋書高祖命為太尉行參軍,琅邪王司馬屬,並不就。宋國初建,令曰:“前太尉參軍戴顒、闢士韋玄,秉操幽遁,守志不渝,宜加旌引,以弘止退。並可散騎侍郎,在通直。”不起。太祖元嘉二年,詔曰:“新除通直散騎侍郎戴顒、太子舍人宗炳,並志託丘園,自求衡蓽,恬靜之操,久而不渝。顒可國子博士,炳可通直散騎侍郎。”東宮初建,又徵太子中庶子。十五年,徵散騎常侍,並不就。
衡陽王義季鎮京口,長史張邵與顒姻通,迎來止黃鵠山。山北有竹林精舍,林澗甚美。顒憩於此澗,義季亟從之遊,顒服其野服,不改常度。為義季鼓琴,並新聲變曲,其三調《遊弦》、《廣陵》、《止息》之流,皆與世異。太祖每欲見之,嘗謂黃門侍郎張敷曰:“吾東巡之日,當晏戴公山也。”以其好音,長給正聲伎一部。顒合《何嘗》、《白鵠》二聲,以為一調,號為清曠。自漢世始有佛像,形制未工,逵特善其事,顒亦參焉。宋世子鑄丈六銅像於瓦官寺,既成,面恨瘦,工人不能治,乃迎顒看之。顒曰:“非面瘦,乃臂胛肥耳。”既錯減臂胛,瘦患即除,無不歎服焉。
十八年,卒,時年六十四。無子。景陽山成,顒已亡矣。上嘆曰:“恨不得使戴顒觀之。”
——《宋書 卷九十三 列傳第五十三◎隱逸》

戴顒家族親屬

哥哥:戴勃也善琴,他倆繼成父業,且很有創建,《宋書.隱逸傳》説他們:“各造新聲,勃五部,顒十五部,顒又制長弄一部,並傳於世。”戴氏兄弟的創作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加以發展,推陳出新,創作新聲之多,在早期琴家中是罕見的。
父親是當時之隱士,戴氏兄弟秉承父志,同隱於會稽剡縣。後來戴勃病重,無錢醫治,戴顒便去當了縣令拿俸祿為其兄治病,戴勃死了,他也就辭官歸隱了。

戴顒主要成就

戴顒所奏之曲“並新聲變曲,其《三調遊弦》,《廣陵止息》之流皆與世異。戴顒也對民歌進行了加工改編,“嘗合《何嘗》,《白鵠》二聲以為一調,號為《清曠》”。
戴顒還具有雕塑藝術才華,當時有人鑄了一尊佛像,顯得面孔太瘦,後經戴顒指點,削減肩胛,方令人滿意。

戴顒個人著作

戴顒論述莊周精要的思想,作《逍遙論》,註釋《禮記》的《中庸》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