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戴復東

鎖定
戴復東(1928年4月25日-2018年2月25日),漢族,出生於廣州市,安徽省無為市人。抗日名將戴安瀾之子。中國工程院院士 [1]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名譽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 [1] 
1952年7月,戴復東畢業於南京大學建築系(現東南大學建築學院);1952年,分配到同濟大學任教;2018年2月25日上午,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新華醫院逝世,享年91歲。
戴復東作為建築學與建築設計專家在半個多世紀裏,主持設計了近百項工程。 [2] 
中文名
戴復東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28年4月25日
逝世日期
2018年2月25日
畢業院校
南京大學建築系
職    業
教學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
出生地
廣東省廣州市
代表作品
《國外機場航站樓》

戴復東人物經歷

1928年4月25日,戴復東出生於廣東省廣州市
1942年,戴安瀾將軍犧牲後,戴復東一直在貴陽的清華中學讀書。
1997年戴復東在自己設計的河北省遵化市國際酒店前留影 1997年戴復東在自己設計的河北省遵化市國際酒店前留影
1948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建築系。 [3] 
1952年7月,畢業於南京大學建築系(現東南大學建築學院)。
1952年,國家把戴復東分配到了同濟大學任教。
1983-1984年,戴復東被公派至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建築與規劃研究院作訪問學者。 [4] 
1986年,同濟大學新增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戴復東先後擔任了副院長、院長、名譽院長等職。
1999年12月,戴復東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2年5月18日,慶祝戴復東院士執教60週年學術報告會在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A樓舉行。
2018年2月25日,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新華醫院逝世,享年91歲。 [2] 

戴復東主要成就

戴復東科研成就

  • 建築設計成果
在學術上提出:“建築是生存與行為的人工與自然環境,宏觀、中觀、微觀應全面重視、相互匹配,首重微觀”的全面環境觀思想。他提出:“在設計中要崇尚“現代骨、傳統魂、自然衣”精神”。自己從事的每一項工程設計“都應爭取突出新意並使其具有創新精神”。同時,他提出:“我有兩隻手,一隻要緊握世界上先進的事物,使不落後,另一隻要緊緊抓住自己土地上生長的、正確的、有生命力的東西,使能有根,抓住機會或創造條件,使兩隻手上的精華結合起來,有可能出現好的作品”。開展輕鋼輕板房屋體系的開發,可持續性發展及高科技化進行探索。 [1] 
戴復東開展輕鋼砼輕板房屋體系及產業化研究開發,進行住宅商品化的製作組裝銷售全過程研究,設計出內外牆自封閉體系,使房屋建設向可持續發展、高科技化走出探索性的一步;在醫院、航空港建築、高層超高層建築研究方面富有成果;參加主持評審數十項重大項目,是大劇院專家組專家;重視鄉土建築與文化研究,如布依石建築、膠東海草石屋、江南水鄉建築和藏族建築,尤以海草石屋的北斗山莊,被譽為化腐朽為神奇,獲得中國國內外讚譽。 [2] 
截至2016年11月,戴復東設計工程80餘項,已建成較突出的有:武漢東湖為毛主席生前工作、接待用的武漢東湖梅嶺工程、北京中華民族園及園內布依寨建築、山東省煙台市建築工程公司大樓、河北省遵化市國際飯店、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館、同濟大學研究生院大廈、河北省北戴河中國傳統建築研究奠基人中國營造學社創辦人朱啓鈐先生紀念亭;最近建成有較大特色的如上海市中國殘疾人體育藝術培訓基地、杭州浙江大學新校區中心組團建築羣、武漢鋼鐵集團技術中心大廈和安徽省無為縣“農文化”廣場等。還開展輕鋼輕板房屋體系及其產業化研究開發。 [5] 
戴復東夫妻二人一起設計了很多作品,比如武漢東湖梅嶺工程、上海交通大學宿舍、杭州華僑飯店方案、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中心島建築羣等。 [4] 
  • 建築設計獲獎
截至2016年11月,戴復東指導了大型規劃2項,均獲獎;他曾獲得國內外建築設計競賽獎5項,其中一等獎4項,如1957年解放後國內首次大型建築設計競賽:杭州華僑旅館獲一等獎,1994年全國邀請建築設計競賽:廣西人民大會堂獲一等獎等。
  • 學術成果
戴復東曾經參加巴黎、名古屋、吉隆坡、香港等地7次國際會議並作會議發言,在維也納應用藝術學院短期講學。
截至2016年11月,戴復東撰寫論文110篇,專著7部:如《國外機場航站樓》(在文化大革命中用手抄繪寫,後來出版),以及《石頭與人──貴州岩石建築》等等;譯書1部――《中庭建築》。 [5] 
  • 設計思想
戴復東於1985年提出了:“建築是為人服務的生存與行為的人工與自然環境,宏觀、中觀、微觀應全面重視,相互匹配,首重微觀”的全面環境設計觀的設計思想。他在設計中崇尚以人為本,儘可能體現對人生活生存行為的關懷。提倡“現代骨、傳統魂、自然衣”精神。他很重視突出新意,重書卷氣,永遠富有創新鋭氣。他提出了“我有兩隻手,一手緊握世界先進事物,使之不落後;一手緊握自己土地上生長正確的有生命力的東西,使之能有根,創造條件使二者結合,往前走一步,去設計出有科技內涵、有文化深度、宜人、動人的美好建築環境。” [5] 
2008年,戴復東曾在同濟大學做題為“建築設計中的創意和探索漫談”講座。在該次講座中,戴復東提出,建築設計中的創意,就是採用新的辦法,想前人之所未想,與前不同,在前人的基礎上往前走一步,來解決實用、安全、經濟、美觀的特點。“創新是社會和人類發展的根本動力,人類和社會發展就是無數大步和小步的結合,從原始狀態發展到了今天,我們的居住地、環境也走到了今天安全舒適的城市景園和房屋,所以我們不要因為步小而不為、因為步小而不齒”。 [2] 

戴復東人才培養

對於年輕的建築師,戴復東曾提到"宏觀、中觀、微觀"的理念, 他説,一個人首先要有宏觀的認識,在宏觀甚至中觀認識的指導下來處理中觀和微觀的事情,這樣才不會走錯方向。我們經常只看到眼前的東西,卻忽視了這個東西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和周圍其他事物的關係。只有將這三個層面都考慮到,才能夠少範錯誤,才能夠做的更好。 [4] 
1986年初,戴復東在建築系原有的城市規劃、建築學、風景園林3個專業外又擬成立室內設計工業造型設計兩個專業(室內設計專業未獲成立)。 [3] 
截至2016年11月,戴復東培養博士生39名,碩士生53名。 [5] 

戴復東榮譽表彰

1999年12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 

戴復東社會任職

曾擔任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名譽院長、上海市建設與管理委員會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同濟大學藝術中心主任、上海建築師與建材企業家聯誼會會長、EAROPH地球東部區域規劃與住房組織副主席、美國高層建築與城市居住委員會北亞州地區副主席。 [5] 

戴復東個人生活

  • 家庭生活
戴復東和妻子吳廬生 戴復東和妻子吳廬生
戴復東曾回憶,其父戴安瀾在緬甸抗日犧牲後,由母親獨自撫養家裏兄妹三人,生活艱苦,於是,他挑起了生活的重擔,養活一家人。在當時那個年代,只有學工科才可能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才能養家餬口,而他從小就很喜歡畫畫,因此選擇了和繪畫相關的建築專業。
戴復東的妻子吳廬生也是建築設計師,夫妻兩人為大學同窗,由於讀於同一個系,經常去圖書館自學,興趣相近,在如何做學問的問題上有共同的看法,後來結成伉儷。 [2] 
戴復東説,他們夫妻很多作品都是在相互合作與商討中完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直到晚年,二人依然會在一起進行一些大型規劃。吳蘆生曾説,兩個人在建築設計上是互相取長補短的。“他有藝術細胞,徒手畫的功底很好,也有中國文學的底藴;我在技術和計算方面比較強,結構學很好。” [4] 
  • 與父親的最後一面
戴復東教授説,他永遠不會忘記,1942年的早春,在昆明與父親告別的那個最後一面。1942年早春,戴安瀾部受命行軍千餘公里,直抵緬甸同古城,頂住了北犯的日寇。
“那天,父親特地從雲南保山趕回昆明,與母親和我們兄妹四人告別。他的車就停在路邊,路旁是很大的一片稻田。父親同我們話別後,就朝汽車走去。拉開車門時,他又回過頭來,朝我們笑了笑,擺擺手,就上車了。這一走,就同我們永別了。”
“父親戴安瀾將軍生平最恨的就是日本侵略者。他們兄妹四人的名字:復東、藩籬(女)、靖東、澄東均藴含抗日救國之義。”
“父親當年身為師長,每月的收入還是比較多的。每次發工資他總要拿出一部分捐獻給國家,一部分資助生活困難的部下。在他的影響下,我們兄妹四人從小就養成了勤儉樸素的好習慣。”
“父親還十分反對特殊化。有一次我和妹妹去父親駐地‘探親’,站崗的士兵看見我們,立即立正敬禮。我們年幼不懂,不知所措。父親看到後,連忙上前阻止。他告訴衞兵們,這是我的子女,今後他們和我的家屬來,你們不要敬禮,直呼其名即可。”
提到戴安瀾將軍犧牲給他留下最深刻的影響,戴教授回答:“是我父親對國家、對民族的一腔忠誠,義無反顧。所以我看問題,想事情,總是從大處着眼。只要是對祖國的建設與發展有利的事,我戴復東就必須去一絲不苟地做好它。”
戴安瀾將軍犧牲後,夫人王荷馨將政府獎予的特卹金20萬法幣悉數捐贈給了當時設在廣西全州的安瀾學校。戴夫人告誡四個孩子,要他們像父親一樣,靠自己的努力好好讀書,長大成才,要做對社會有益的人。 [6] 
  • 決定學習建築
“父親犧牲後,我一直在貴陽的清華中學讀書,這是一所很好的學校,很多有名的老師都是當年從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流亡到大後方的。記得在高中臨近畢業的時候,有一次我運動時受了點傷,到衞生室去包紮一下。學校的校醫是校長的夫人,平時很關心我們。她問我,戴復東你考大學的系定下來了嗎?我説,還沒想好。她就説,大多數同學都有方向了,你得趕快決定啊。我告訴她,我就是喜歡畫畫,但畫畫不好作為固定職業,最理想的是學讀工科。我還對她説,因為自己是長子,所以要撫養母親,還要照顧弟妹呢!”
“這時校醫好像突然發現了什麼似地對我説,那你學建築吧!學建築一方面可以為社會和國家所用,另一方面它同畫畫又有天然的聯繫,你可以繼續自己的愛好嘛。”戴復東感慨:“經她這麼一點撥,我真有茅塞頓開之感啊!”
  • 獲得貝聿銘設立的在美華人學者獎學金
1984年春天,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獲得了普利茲克獎(建築學界的諾貝爾獎),他用這筆獎金設立了一個在美華人學者獎學金,每年獎勵一名。戴復東就獲得了第一屆獎學金——2000美元。據説,當時的戴復東用這筆獎學金作了一次環美旅行,獨自一人乘美國灰狗汽車公司的長途汽車,從紐約出發,在美國整整兜了一圈半,考察了美國本土32座城市、北部大草原、西海岸森林帶、邁阿密海灘、迪斯尼樂園、尼加拉大瀑布。
儘管途中經歷了幾乎喪命的危險,但是整個行程令他大長見識,並由衷地感悟到:建築是一項為人服務的學問。建築師只有真正熱愛人、關懷人,才能使建築環境為人服務得更好。 [4] 
  • 為毛澤東主席設計長寬各8米卧室
1958年,梅嶺工程的項目負責人——一位在戰爭中失去左臂的英雄軍人,帶着圖紙到上海來聽取意見。同濟大學建築系的領導在討論梅嶺工程方案時,把30歲的戴復東也帶去了。
“當時自己年紀輕,看到有什麼不同的意見,就脱口而出了。不想過了些日子,系領導把我叫去説,梅嶺工程的項目負責人,想讓我重新設計方案。我當即表態,這怎麼行?人家施工圖紙都已經畫好了,只是來聽聽意見。我們怎麼能奪人所愛,去幹這種不符合職業道德的事!”
“又過了幾天,想不到上海市委領導做出決定,要求同濟大學設計這一項目。我不能違背市委的指示,只得服從決定。”
“後來才知道,這個工程項目不尋常。學校系領導派我和我的妻子吳廬生(現為國家工程設計大師、同濟大學教授),以及傅信祁先生(現為同濟大學教授),一同到武漢,做現場設計。”戴復東今天仍然清晰地記得,當年工程的項目負責人這位令人尊敬的“獨臂英雄”,要他設計一間長8米、寬8米、高4.5米的大卧室。“這麼大的卧室人住得會不舒服的!”戴復東反覆向他解釋自己的看法。但“獨臂英雄”要求戴復東必須執行他的“命令”。
有天晚上,“獨臂英雄”請戴復東他們去看戲,戴復東一到小會堂裏就發現,怎麼前面七八排都空在哪兒?他再往中間一看,只有一個人,是毛主席。“當時我們好激動!眼睛睜得大大的,生怕把什麼看漏了。看完演出,毛主席就從我們的身旁走過。我們幾個年輕人真的是屏住呼吸了。”“過後,‘獨臂英雄’對我們説,明白了嗎?這間大房子就是為毛主席建造的。從此以後,大家就再也不和他爭辯了。” [6] 
  • 父親的“懋績勳章”失而復得
美國國會授權總統頒發給戴安瀾將軍的懋績勳章 美國國會授權總統頒發給戴安瀾將軍的懋績勳章
戴安瀾為反法西斯鬥爭事業捐軀後,1942年10月29日,美國國會授權羅斯福總統,將專門授予二戰中外國同盟軍傑出將領的懋績勳章,頒發給戴安瀾將軍。這枚勳章在“文革”中被毀了。
戴復東的全家希望他在訪美期間能設法弄一張勳章的照片和證書複印件來留作紀念。“到了美國後,我一直在想,怎樣辦成這件事呢?有一天,我突發奇想,我在美國又不認識什麼官員,我就寫一封信給里根總統吧。看看運氣了。”他就把一封寫着“華盛頓、白宮、里根總統收”字樣的信封,扔進了學校旁的一個郵筒內。
大約兩週後的一個下午,戴復東從市區回學院上課,辦公室的秘書告訴他,美國陸軍部寄給他一封掛號信。他很有點吃驚:“美國軍方怎麼會寄掛號信給我呢?”打開信後才知道是美國陸軍副總參謀長帕特里克將軍代里根總統回的信,信中説查看了歷史檔案,當時美國政府確實曾向戴安瀾授予了“懋績勳章”。因此,除寄給他歷史檔案複印件外,重新補發一張證書,並決定再由有關單位重新鑄造一枚勳章補給他們的家屬,不日即可寄到。
當晚,他乘興填了一首《憶秦娥》:千般憾,寶章不翼腸愁斷。腸愁斷,魂縈夢繞,暮思朝盼。“懋績”再鑄光華豔,斯人惠我酬衷願。酬衷願,時空縱阻,友誼長燦。
最後全家作出決定:勳章的屬權歸戴家,勳章長期借給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出和使用。對於戴家的“決定”,軍博也表示十分感謝。 [6] 

戴復東人物評價

愛院如家,愛學如命,愛生如子,這是戴復東院士在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60年工作的真實寫照。(同濟大學)
他不論順逆境遇,始終熱愛建築事業,勤奮學習、潛心鑽研、思想活躍、勇於革新,是建築界中成果豐碩、貢獻突出的專家。(同濟大學) [5] 

戴復東人物影響

  • 慶祝戴復東院士執教60週年學術報告會
2012年5月18日,慶祝戴復東院士執教60週年學術報告會在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A樓舉行,校黨委書記周祖翼、副校長伍江,上海市建築學會會長吳之光,以及戴復東院士在同濟工作期間的眾多同事、從世界各地趕來的學生,共同慶賀戴復東院士及其夫人吳廬生先生執教60週年。
  • 《戴復東論文集》
戴復東論文集》文稿來源於戴復東先生不同時期在《建築學報》、《時代建築》、《世界建築》、《建築師》等一流雜誌以及國內外重大會議上發表的經典論作,系統展現了戴先生“建築是生存與行為的人工與自然環境,宏觀、中觀、微觀,應全面重視,相互匹配,重視微觀”的全面環境觀,以及“一手緊握世界先進事物使不落後,一手緊握自己土地有生命力的東西使能有根,並創造條件使兩者結合”的設計思想。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