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戴學稷

鎖定
戴學稷,男,漢族,1928年10月生,福建仙遊人。上海復旦大學畢業,曾在復旦、北大、內蒙古大學、廣州暨大研習與任教中國近代史30餘年。1984年調來福建社科院歷史所任所長。研究員、歷史學教授、中共黨員、離休幹部。
中文名
戴學稷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28年10月
主要成就
在復旦、北大、內蒙古大學、廣州暨大研習與任教中國近代史30餘年
出生地
福建仙遊

戴學稷人物經歷

戴學稷 戴學稷
戴學稷教授1948年起在滬學習與工作,參加上海地下黨組織領導的民主革命運動,加入中國共產黨,迎接上海解放。1950年同時考取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歷史系,因工作需要,在復旦大學歷史系就讀,1953年提前畢業,留校任歷史系助教。1954年至1956年在北京大學歷史系研修中國近代史。1957年8月從復旦大學志願支援少數民族地區第一所綜合大學——內蒙古大學建校工作,在歷史系擔任黨、政領導,從事教學科研工作22年。1979年廣州暨南大學覆校後急需骨幹教師,是年8月由中央組織部調令至該校歷史系任教。1979年招收第一批專攻中國近代史研究的三名研究生---胡蘭英、周聿峨、張瑛。1984年已決定招收現任香港鳳凰衞視的名嘴馬鼎盛等為第二批研究生,後因工作調動而未能如願。1984年調任福建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1992年離休。

戴學稷研究方向

中國近代對外關係、民族關係、重要人物研究留學生史、華僑愛國支援中國民主革命等,重點為:中國人民反帝愛國史。五十餘年來戴學稷教授一直從事中國近代史研究。近年來亦進行地域文化與譜諜學研究,參加有關的學術活動。戴教授長期在大學與研究單位,從事中國近代史教學與科研工作。

戴學稷主要貢獻

他撰寫學術論文與文史類文章200餘篇,均發表於國內各文史專業刊物和報紙(包括《歷史研究》、《復旦學報》、《光明日報》、等數十種報刊)及中華書局、三聯書店和北京大學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等十餘家出版社出版的各相關的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個人結集(與徐如合作)選編為《熱血為中華》、《近代中國的抗爭》、《奮鬥與希望》三部,字數在百萬以上。學術論文代表作有:《兩次鴉片戰爭期間廣東人民的反侵略鬥爭》、《留學浪潮與中國民主革命》、《嚴復所處的時代和他的愛國主義精神》、《二十世紀初期的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等多篇。主編並參與撰寫的著作有:《呼和浩特簡史》、《鴉片戰爭人物傳》、《中國近代史知識手冊》、《近代中國史稿》等多部。他還參加並完成了哲學社會科學“六五”期間國家重點項目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22卷)及其中、小型的近代部分的編撰工作,全國重要歷史人物資料項目《林則徐全集》(10卷本)的編輯整理工作。
孫中山和辛亥革命是幾十年來科研重點之一。1956年孫中山誕辰90週年發表第一篇研究孫中山革命生平的論文《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上海《新聞日報》1956年11月12日第4版)闡論孫中山不斷前進的革命精神。此後着重研究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民主派的活動及辛亥革命前後的留學生運動。主要論文有:《論辛亥革命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暗殺活動》,載辛亥革命研究會編《辛亥革命論文選》(1949—1979)(上冊,三聯書店1981年6月版)。《辛亥革命時期呼包地區的起義鬥爭》,原載《內蒙古大學學報》(社科版)1961年第1期,收入《辛亥革命五十週年紀念論文集(下冊,中華書局1962年版)。《略論光復會與同盟會的分歧》,載《浙江學刊》1985年第2期。《關於“革命軍起,革命黨消”》,載《光明日報》1980年8月26日第4版。《孫中山與近代中國留學生》,載張磊主編:《孫中山與中國近代化》(上冊,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版)。《武昌起義前的黃興與福建羣英》,載蕭致治主編《領袖與羣倫——黃興與各方人物》(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年10月版)。《廖仲愷何香凝與辛亥革命》,載《廖仲愷何香凝研究——廖仲愷何香凝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版)。《陳英士的死及其反響》,載《陳英士(論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版)。《留學浪潮與中國民主革命》(合作),收入張寄謙編《素馨集——紀念邵循正先生學術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12月版)。《清末留日熱潮與辛亥革命》,載《暨南大學學報》(哲社版)1981年第4期,收入《紀念辛亥革命七十週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中華書局1983年6月版)。《清末留學歐美學生與辛亥革命》,收入《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紀念辛亥革命80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中華書局1994年3月版)。《辛亥革命的意義與福建革命黨人的貢獻》,《辛亥風雲在八閩》(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版)。《黃紀星和莆田辛亥革命志士們》,《辛亥風雲在八閩》。
戴教授與陳教華主編《孫中山與福建》(並撰寫第三章),在戴教授75歲生日前夕的2002年12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本書系專門闡述孫中山與福建,即中國民主革命事業在福建發生發展的學術專著,主旨在比較系統地論述民主革命在福建的發生發展過程,介紹孫中山的思想和事業在福建的影響與作用。全書正文共六章,並選採有紀念意義的歷史圖片24幅,後附大事記。本書出版後於2003年3月由福建省孫中山研究會與有關部門在福州中山紀念堂舉行首發式。之後,中新社、福建日報、福州晚報、團結報、澳門日報、《辛亥革命研究動態》等報刊均紛紛報道,加以評介,肯定其學術價值。普遍認為此書史料翔實、內容豐富、論證嚴謹,填補了在這方面學術研究領域的空白,頗具有特色,堪稱一部較好的學術專著。有的評論更概括其內容,舉例論證,此書具有幾個突出的特點:一、研究視角比較新穎,二、注重對社會狀況的研究,三使用了部分鮮為人知的地方史料,有利於孫中山與辛亥革命研究的逐步深化。並指出其不足為前後內容有所重複,如對林森的介紹。最後認為:“本書作為在汲取別人研究成果基礎上的真實空白之作,有一定新意,這是毫無疑義的”(張喜順《評價〈孫中山與福建〉》,見《辛亥革命研究動態》2003年第2期及《團結報》2003年10月21日第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