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戳古董

鎖定
戳古董是一種流行於河北山西內蒙古毗鄰的張家口壩上地區的傳統説唱藝術。戳古董的“戳”字是捅的意思,“古董”指闖禍、捅亂子。戳古董成長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內容大都以現代公案為題材,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稍加虛構。
中文名
戳古董
流行地域
河北西和內蒙古
古    董
闖禍、捅亂子

戳古董戳古董簡介

二十世紀初期,當地就有俗稱“拍門門”(門樓調)和“挖莜麪”的乞唱方式存在,唱腔包容了二人台坐腔、插花落子和一些民歌小調,通常為一人自拉四胡或自擊竹板説唱,也有一人擊打竹板説唱,另一人以四胡伴奏的表演形式。1951年,藝人葉露、趙福林根據壩上蓮花落的曲調編唱了《包辦婚姻出人命》,當時名為戳古董,意即捅了漏子、出了亂子、闖下禍了。以後,其在壩上地區廣為傳播,戳古董的叫法就沿襲下來了。
戳古董這一種傳統民間藝術形成後,以其獨有的幽默、質樸,通俗的地方風格,強烈的針對性、時代感,為它蒙上一層濃郁的地方特色。戳古董已申報了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戳古董戳古董歷史

早有清代康熙時期, 清政府允許出塞墾荒拓田, 內地漢民大量遷入壩上, 逐漸形成蒙漢雜居地區。每當冬閒季節,兩族人民圍坐炕頭, 能拉善唱者各顯其能, 人們稱這種形式為“絲絃坐腔”。藝人們在“絲絃坐腔” 的基礎上借簽了“社火” 的表演, 把民歌加以引伸編成情節簡單的故事進行演唱,當地人又叫做“小曲兒”。早期的演出形式較簡單, 所使用的伴奏樂器也就其方便。有笛子、二胡、四胡、大板胡等。演奏起來極其隨便,每唱一個段子選一支合適的民歌,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段子的種曲, 專曲專用。後來有些藝人用上了落子(竹板), 還有人在落子上拴上彩綢, 一人打落子演唱, 另一人持樂器伴奏。音樂方面逐漸集中到有數的幾支曲子上來,甚至用一支曲子可唱各種段子。這個時期, 人們把這種演唱形式叫做落子(又名蓮花落、插花落子),從藝人員多為半農半藝。這種説唱形式與二人台的演唱形式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緣關係,可以説是姊妹藝術。在二人台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 幾乎一直伴隨着這種形式。在民間,戳古董多年來常常與小戲作為一類民間藝術同時演出,不同的是它的演唱內容, 主要是唱現實,藝人總是把現實中所發生的重大事件、奇聞,編成唱詞以吐露人民的心聲,因而是賣藝謀生的好方式 [1] 
戳古董的演出多為藝人即興式的自編自唱,曲目內容豐富,長於表現當地發生的新聞事件和奇聞趣事,但保留的傳統節目較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也逐漸有女藝人出現,有時表演中還加入一些舞蹈動作。除在民俗活動外,還走上舞台演出。1977年,張北縣專業文化工作者編演了《孩子多了熬煎人》、《劉麻繩接媳婦》等新曲目傳唱,在伴奏上加入書鼓、二胡、洋琴、三絃等樂器,組成小樂隊伴奏,以張北大鼓的名稱參加了1983年河北省曲藝會演。
戳古董的民間藝人沒有嚴格的師承關係,唱腔與曲目變異性較大。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演出仍然活躍。

戳古董戳古董特點

戳古董的伴奏樂器有二胡、四胡、竹板等。多則六七人搭班,少則三人合夥,兩人做伴,甚至一人流浪賣藝。戳古董的唱詞全部口語化,通俗的方言土語為它蒙上一層濃郁的地方色彩。戳古董的表演過程一般有四個步驟,即叫場、開場、報名、正段,前三者統稱為“帽水”,目的是招攬觀眾,要錢收費,報演唱的地名人名。在民歌的基礎上,戳古董運用二人台的板式,構成了一種新的曲種 [2] 
戳古董在唱法上突破了“小曲”、“落子”整齊唱法,而是以《小倆口拜年》為基調吸收了《光棍哭妻》等曲調的旋律唱法,並借鑑其他曲藝的説唱特點,充分調動演唱者情感上的即興變化和發揮,還形成了一個段子多種唱法。戳古董以敍事為主,故事性強,在唱詞中多用誇張、即興手法。詼諧、幽默、質樸、通俗的地方風格,強烈的針對性、時代感,形成了戳古董的鮮明特點。

戳古董戳古董曲目

戳古董的傳統演唱曲目很多,如《蒙古人》、《大清國》(又名《歌唱義和團》)、《種洋煙》、《姑娘抽大煙》、《大煙鬼賣老婆》、《洋煙鬼偷菜》等。有很多節目逐漸變成小戲或小歌舞,如《撒蕎麥》、《拜大年》、《打連城》、《賣麻糖》、《趕騾子》、《拉毛驢》等,成為東路二人台的主要傳統節目。辛亥革命時期又陸續出現了一大批新曲目,如《水刮張家口》、《回關南》(又名《十八年遭荒旱》指民國十八年,後來又演變為一出長達三小時的戲,為東路二人台的主要流傳節目之一)、《小倆口拜年》、《勸姐姐》、《逃荒歌》等。也有一些低級下流的,如《小叔子誇嫂嫂》、《老公公燒媳婦》、《十八摸》等。特別是解放以後,諸如《槍崩小五點》、《四大拉竿》、《反對買賣婚姻》、《刮春風》、《三女勸夫》、《蔣介石哭台灣》、《買賣婚姻出人命》、《自由婚姻意義大》、《婚姻奇案》等新節目流傳甚廣 [1]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壩上民間文藝解凍了,戳古董又放射出新的光彩,藝人們兩人結伴,三人合夥,六七人搭班,外出賣藝者很是盛行。同時,還出現了很多文藝專業户,無論走到哪裏,總有人要求演唱“戳古董”,懂行者還要點出曲目名。當時流行的曲目有《車家灘》、《分母親》、《蘇醫生》、《不講衞生戳古董》、《婚姻奇案》、《媳婦使好心》等。
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壩上民間藝人經常到外地演唱,走遍張家口地區各縣和山西、大同、天鎮、陽高、左雲、渾源等縣,在內蒙古集寧市、察右中旗、前旗、興和、化德、商都、寶昌、白旗等地,同樣受到當地羣眾的歡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