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戰略環評

鎖定
戰略環評(SEA) :是對政府政策、規劃計劃(PPP,Policy, Plan & Program)的環境影響評價;所以,SEA包括我國現在要求的規劃環評,還包括國外已經有的(我國未來也可能有的)政策環評和計劃環評等環評形式。
中文名
戰略環評
外文名
SEA,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對    象
對政策、規劃或計劃
實施時間
20世紀60年代

目錄

戰略環評簡介

■據中國環境科學院院長陳復介紹,戰略環評是指對政策、規劃或計劃及其替代方案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規範的、系統的綜合評價,並把評價結果應用於負有公共責任的決策中。它是為了針對項目環評的缺陷而提出的。項目環評自20世紀60年代在西方發達國家提出並實施以來,在控制和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其不足也日益明顯:建設項目處於整個決策鏈(戰略—政策—規劃—計劃—項目)的末端,因此項目環評只能做修補性的努力;對單個項目的認可或否決,並不能影響最初的決策和佈局。而環境問題在人們着手製定政策、規劃和計劃時就已經潛在地產生了。

戰略環評發展變化

■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歐美一些國家開始把環評應用擴展到規劃層次;80年代初期,又將環評提高到政策層次。到80年代末,戰略環評開始得到世界範圍的廣泛接受。加拿大在1990年以《內閣指令》的形式,要求政府各部門在戰略層次考慮環境因素,進行嚴格的環評,併成立了專門的環境評價局;在美國,環保、能源、住房與城市發展、交通及林業等部門都積極參與戰略環評,20世紀80年代僅環保局平均每年完成約40項戰略環評。
2015年10月27日,環保部副部長潘岳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3大地區戰略環境評價項目啓動會暨環境保護部環境影響評價專家諮詢組成立會議上強調,環保部根據嚴守空間紅線、總量紅線、准入紅線“三條鐵線”的要求,啓動對京津冀等3大地區進行戰略環境影響評價。環評工作要在更高平台、更大範圍、更深層次發揮源頭預防的作用,為經濟綠色化轉型提供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潘岳表示,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3大地區理應成為新常態下破解經濟與環境兩難的改革示範區。在3大地區的戰略環評中,將用空間紅線來約束無序開發,守住生態底線;用總量紅線來調控開發的規模和強度,根據環境質量來分配控制重點行業污染物排放總量,使重點產業發展規模控制在資源環境可承載範圍之內;用准入紅線推動經濟轉型,強化產業准入源頭控制,明確資源型、風險型、污染型和行業差別化准入管理要求。
環評是環保參與國家經濟運行決策的第一窗口,規劃環評是推動綠色化轉型的重要抓手。潘岳表示,很多地方的區域規劃、流域規劃、城市規劃和產業規劃仍忙於粗放型地鋪攤子、上項目,生態文明仍然停留在理念層面。當前能真正推動發展戰略和規劃不斷綠色化的重要手段,就是規劃環評。規劃環評在決策鏈的前端就實現早期介入,能使規劃更綠色、更環保、更源頭預防。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