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戰略決戰

鎖定
戰略決戰是指敵對雙方使用主力進行決定戰爭勝負的作戰,通常由一系列戰役、戰鬥組成。
其主要目的是殲滅敵方主力,剝奪對方的戰爭能力,奪取戰爭的決勝權。有時根據需要,也可在殲滅敵方主力的同時,奪取或控制對方的政治、經濟命脈
中文名
戰略決戰
原    則
避免不利決戰,執行有利決戰。
主要目的
殲滅敵方
釋    義
敵對雙方使用主力進行決定戰爭勝負的作戰

戰略決戰主要目的

主要目的是殲滅敵軍主力,剝奪對方的戰爭能力,奪取戰爭的決勝權。有時根據需要,也可在殲滅敵軍主力的同時,奪取或控制對方的政治經濟命脈。
通常是握有戰略主動權的一方主動進行決戰,並主張戰爭開始就同對手進行決戰;在戰略上處於被動的一方儘量避免與其決戰,經過一段殲敵的過程,創造決戰條件後再展開決戰。 [1] 

戰略決戰發展歷史

戰略決戰是戰爭中最激烈、最緊張、最複雜、最艱難的階段,關係到戰爭的前途和國家的命運。中外戰爭史上許多戰爭或戰役,都具有戰略決戰性質。
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如公元前506年的柏舉之戰、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戰、公元620年虎牢之戰等,都是敵對雙方使用主力進行決定戰爭勝負的作戰。
19世紀中葉前,受生產力水平和武器技術裝備的制約,難以長期支持大規模作戰,統帥部很難同時指揮和協調幾個戰略方向的作戰和行動,戰爭的雙方往往以一個地區的一次重大交戰決定戰爭的勝負。19世紀中葉後,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尤其是鐵路、海上船隊及通信工具的迅速發展,為分批逐次決戰提供了物質條件。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凡爾登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斯大林格勒會戰、庫爾斯克會戰等都帶有戰略決戰性質。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的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也是逐次進行戰略決戰的範例。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積累了豐富的戰略決戰經驗。毛澤東指導人民解放軍積極創造決戰的條件,及時抓住決戰時機,正確選定決戰方向,在指導決戰的實踐中極大地發展了戰略決戰的理論。包括:
①避免不利決戰,執行有利決戰。正確把握時機,既不能盲目地或過早地進行,又不能失之過遲。一般來説,在軍事力量乃至政治、經濟等綜合力量對比上佔有優勢時應果斷進行決戰。有時從全局來看對己並非完全有利,但在某個局部出現有利形勢時,也可以抓住時機,通過局部決戰發展為全局性決戰。
②正確選擇決戰空間和目標。進行戰略決戰的作戰地區和打擊目標,一般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政治經濟中心、重要軍事集團,或者是對方某個聯盟國家。
③周密計劃,充分準備。在有充分準備並把握戰略樞紐以指導戰役的前提下,初戰應力求打擊敵軍的要害並求得勝利。
④密切協同,各種鬥爭形式相互配合。戰略決戰是交戰雙方綜合力量的較量,必須使各個戰場(戰區)的作戰行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對敵形成相互配合協調一致的整體打擊。還應運用政治、經濟和外交等各種鬥爭形式相互配合,造成對敵的總體打擊力量。
⑤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軍力對比的優勢是進行戰略決戰的主要條件,但尋求決戰的一方有時在軍力上並不佔很大優勢,通過巧妙地機動兵力,逐次轉用,使每戰都能對敵形成較大的優勢,各個擊破敵人。
⑥掌握強大的機動兵力,用於發展勝利和應付意外情況。
隨着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發展與運用,戰爭中戰略決戰將在全方位、多領域展開,雙方的鬥爭將更加激烈、複雜,對戰略決戰時機的掌握,方向與目標的選擇,戰爭力量的相互配合和兵力運用等,都將提出更高的要求。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