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戰爭動員學

鎖定
戰爭動員學是研究國家由平時狀態轉為戰時狀態的一般規律的學科。涉及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和外交等領域,關係到國家安危,對戰爭的進程和結局有決定性影響。研究對象是戰爭動員的實踐及其規律,包括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如戰爭動員的總體結構及基本理論;歷史演變及發展趨勢; 動員的基本依據和原則;動員制度的制定和組織實施等。 [1] 
中文名
戰爭動員學
類    別
學科
內    容
理論
形成時期
18世紀
對    象
戰爭動員活動

戰爭動員學主要內容

包括動員基礎理論、部門動員理論、武裝力量動員理論。戰爭動員是介於武裝力量尤其是國防後備力量建設與運用之間的一個戰略問題,其作用在於揭示戰爭動員的規律,研究戰爭動員的原則和方式方法,指導戰爭動員實施;闡明戰爭動員的內容及其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關係,促進和平時期的各項動員準備工作;預測戰爭動員的發展趨勢,為未來戰爭動員提供理論指導。
戰爭動員應該結合當前國內國際實際情況,進行科學的,有效的,全方位動員,推動戰爭準備精密度。國家或政治集團為了適應戰爭形勢不斷髮展的需要。將戰爭動員工作 經驗,經過深入地研究、分析,逐步昇華為系統的理性認識,成為軍事科學理論體系中獨立的學科。現代戰爭中,戰爭動員理論原則對於戰爭動員的指導作用愈來愈突出。要完善戰爭動員體制,加強戰爭動員工作,就必須深入進行戰爭動員理論及其實際運用的研究。 [2] 

戰爭動員學研究對象

戰爭動員學的研究對象是戰爭動員活動。戰爭動員學的研究內容則隨着戰爭的發展和戰爭動員工作實踐的不斷髮展而豐富。其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研究武裝力量動員的理論原則、發展規律,實施的基本方法。具體而言,研究國家將軍隊、後備役和相應的武器技術裝備與物資由平時體制轉入戰時體制的基本形式和基本方法。一般包括:國家發佈動員令,召集
現役軍人歸隊、徵召後備役,擴編或補充現役部隊,改編和擴充其他武裝組織。並視戰爭發展情況,持續進行戰爭動員,以保證軍隊擴編和補充的需要。
(二)研究國民經濟動員的原則,發展規律及其實際運用的基本方式方法。具體而言,研究國家將國民經濟各部門及相應的國家機構,有組織、有計劃地由平時轉入戰時體制,納入戰時軌道,以適應戰爭的需要。主要內容包括:根據戰爭的需要,及時調整國民經濟比例,重新調配人力、物力和財力,統籌安排軍需與民用;改變和調整工業結構與產品結構,實施工業轉產,擴大軍工產品的生產;根據戰爭的可能發展,適時做好重要工廠和戰略物資的搬遷與疏散工作,調整並加強科學研究機構及科研工作,加速研製新式的武器技術裝備;充分調動交通運輸、郵電通信、醫療衞生和農業,財貿、文教等各種行業的力量,支援戰爭,保障戰爭的急需。(三)研究戰爭動員體制的理論原則、組織形式及其發展規律。主要研究國家、軍隊及各級政府機構的戰爭動員組織體制,尤其要注意適應現代戰爭突然性的特點,建立健全快速動員體制,形成一個轉動靈活的有機網絡體系,並明確各種機構的職能,做到各在其位,各謀其政,各司其責,能隨機應變,應付裕如。
(四)研究戰爭動員法規的制定原則及其理論依據。戰爭動員法規是由國家立法機關制定和頒佈實行的有關戰爭的行動準則,由國家以強制力予以保證執行,是平時進行戰爭動員準備、戰時實施戰爭動員的法律依據、行動規範和準則。戰爭動員法規具有權威性、強制性和普遍約束力,各部門和全體公民,不分黨派、信仰,都必須遵照執行,不得違反。主要包括《動員法》、《國防法》、《全國緊急狀態法》、《兵役法》以及《經濟動員法》、 《人力動員法》、《國防生產法》、《工業動員法》、《交通動員法》、《衞生動員法》、《國民登記法》、《後備役動員法》、《戰時徵召法》、《戰時通信令》、《船員徵用令》和《人員徵用令》等戰爭動員法規、條令。戰爭動員法規的建立健全和貫徹執行,是保障戰爭動員的順利遂行,贏得戰爭勝利的至關重要的因素。 [2] 

戰爭動員學形成發展

人類社會進入有階級的奴隸制社會以後,戰爭規模、作戰地區及持續時間,物資損耗都還比較有限,但仍然需要做徵集糧草、擴充兵員和補充作戰武器等工作。作為戰爭動員實踐,已經隨着戰爭的出現而初步形成。隨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進入封建社會,戰爭與軍隊的規模都在不斷擴大, 戰爭的消耗也日益增多,進一步促進了戰爭動員的發展。 17世紀中葉以後,隨着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尤其是新的動力的發明與應用,機械工業的產生,促使武器技裝備的更新和發展,武器的殺傷力、破壞力以及彈藥的消耗,都進一步增大。尤其是19世紀末期,20世紀初期、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列強加緊對外進行侵略擴張和爭奪世界霸權的戰爭,戰爭規模空前增大,由少數國家間的戰爭,發展為資本主義國家聯盟戰爭,發展成為世界規模戰爭。戰爭動員就是在戰爭破壞增大,消耗劇增。
戰爭對人力、物力、財力依賴性顯著增長等情況下發展、成熟的。18 世紀 90 年代,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一舉推翻封建君主統治。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為防止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浪潮向歐洲各地蔓延,以英國為首的歐洲七個國家組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和反法聯軍,於 1793 年春侵入法國,截至夏季對法國形成四面包圍。正當共和國處於最危急的嚴重關頭,法國掌權的雅各賓派,為抗擊反法同盟軍,保衞革命果實,由國民公會向全國人民頒發了《全國總動員法》,宣佈“全國人民時刻處於徵發狀態”。在短暫的時間裏便動員、組建了一支42萬人的軍隊,開赴前線與反法同盟軍進行殊死戰鬥。同時,法國又陸續頒佈了嫌疑犯法令等,穩定後方,徵集糧食、物資,保障前線作戰供給,為法軍在戰場上贏得抗擊反法同盟軍的輝煌勝利奠定了有力的基礎。法國資產階級在這次戰爭中所採取的戰爭動員措施,是前所未有的全面性的戰爭動員措施,開創了全國戰爭總動員的先河。法國的這一次全國性的戰爭總動員,在戰爭動員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然而,它畢竟是特殊歷史條件下的一個臨時性的軍事措施,還沒有形成一種制度。戰爭動員成為一種軍事制度,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下來,並從理論及其發展規律方面進行探討和研究,經歷了一個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經由 18 世紀、19 世紀直至 20 世紀初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才告全面形成和成熟。戰爭與和平的交替,使人們認識到平時保持龐大的常備軍,是國民經濟難以承受的,從而提出並實行了平時保持較量的精幹常備軍,戰時再行動員和擴編。這種觀念,逐漸被世界各國所認識和採用。平時如何保持精幹常備軍,戰時又能視情迅速進行動員擴編,以適應戰爭發展的需要。這首先就涉及到應建立行之有效的兵役制度,以保證戰時擴編有兵源和有合格的兵員保證,於是許多國家改革兵役制度,由僱傭制和強徵制改為普遍兵役制度。其次要建立必要的動員制度。這樣的兵役制度和動員制度,是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國後備兵員擴充的重要保證。 現代戰爭,要求全面探索戰爭動員的方法、理論和規律及其實際運用, 不僅要建立健全兵役制度,而且要建立健全物力、財力等一系列徵用、徵召的國家動員制度、動員法規,還要建立健全國家動員的組織體制,以保證戰爭動員的組織實施,持續不斷地貫穿於戰爭的全過程。尤其是在核武器時代,更強調應研究建立健全國家的快速動員體制,才能在戰爭到來之時,掌握主動權,立於不敗之地。隨着戰爭動員實踐的發展,經驗的總結和深入研究,戰爭動員學作為軍事科學的一門新興學科也就逐步發展起來,並受到軍事學術界的普遍重視。我黨在領導中國革命戰爭的實踐中,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創造了發動羣眾、組織羣眾和動員羣眾參加和支援戰爭的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的戰爭動員方法和經驗,保證了革命戰爭的勝利。我國戰爭動員的根本特點是建立在人民戰爭基礎之上。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