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戟是由戈与矛结合而成的复合型长柄兵器,商代晚期已出现青铜戟雏形,西周时期实现整体铸造 [2],其"十"字或"卜"字结构的直刃与横刃设计兼具刺、钩、啄、割多重功能 [1]。春秋战国时期作为"车战五兵"之一广泛用于战场,西汉普及钢铁戟后成为步骑兵标配,东晋十六国时期逐步被刀取代而转为仪仗器具 [2]。历史上著名的方天画戟、天龙破城戟等名器,通过吕布辕门射戟、项羽破秦军等战例印证其军事价值 [1]。
- 出现时间
-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 [2]
- 形制特征
- "戈矛合体"十字结构 [1]
- 材质演变
- 青铜→钢铁 [2]
- 核心功能
- 钩啄刺割四式攻击 [2]
- 盛行时期
- 商代晚期至东晋十六国 [2]
- 用途转变
- 东晋后转为仪仗 [2]
形制与功能演进
播报编辑
早期青铜戟由分体铸造的戈矛组合而成,西周出现整体铸造工艺 [2],春秋时期形成单耳青龙戟与双耳方天戟两大形制 [1]。战国时期戟枝(横刃)与戟刺(直刃)夹角优化至45-60度,提升钩割效率。西汉冶铁技术进步催生钢铁戟,刺部长度增至40厘米以上,可穿透重甲 [2]。
军事应用史
播报编辑
商周时期作为车战副武器,主要执行钩拉战车乘员的功能 [2]。春秋晋楚城濮之战中,晋军率先大规模列装戟兵对抗楚军战车。汉代李陵率五千戟兵对抗匈奴八万骑兵,利用戟阵防御体系创造以少胜多战例。三国时期典韦持双铁戟(单重80斤)守卫曹操,展现短戟近战威力 [1]。
著名战戟谱系
播报编辑
根据2018年兵器谱研究与2017年新浪数据 [1]:战戟,一种冷兵器,由戈与矛合体而成,兼具直刃与横刃的'十'字或'卜'字形结构,具备钩、啄、刺、割等多重杀伤功能。中国古代十大名戟包括五代李克用的虎威亮银戟、唐将郭子仪的天命战戟、李靖的画杆描金戟、西晋成都王的雷火震天戟、三国甘宁的月牙戟、典韦的恶来铁戟、吕布的方天画戟、薛仁贵的银剪戟、项羽的天龙破城戟以及春秋南宫长万的画龙擎天戟。
- 五代李克用虎威亮银戟:位列中国古代十大名戟第十
- 唐郭子仪天命战戟:镔铁打造,位列古代十大名戟第九
- 西晋司马颖雷火震天戟:夜间作战发出蓝光
- 三国典韦恶来铁戟:双戟总重80斤 [1]
- 吕布方天画戟:以辕门射戟典故闻名 [1]
- 项羽天龙破城戟:陨石所铸,重129斤,巨鹿之战中连破秦军三层盾阵 [1]
战术与文化影响
播报编辑
戟兵需经三年以上训练方可掌握"挑、刺、劈、啄、钩"五式连击技术 [1]。南北朝时期戟阵演化出"鱼鳞戟阵"与"雁行戟阵"两种典型战术队形。因"戟"与"吉"谐音,唐代门神画像中多见持戟形象,明清时期演化为民间镇宅法器 [2]。现存最早的完整战戟实物为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三戈戟,通长3.43米,现存湖北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