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戰役法

鎖定
戰役法(operational art)是指導戰役的方法。在軍事學術上是戰役學研究的對象和成果。
中文名
戰役法
外文名
operational art
別    名
指導戰役的方法
提出者
蘇聯紅軍總參謀部軍事學院的斯韋欽教授
提出時間
1922年
適用領域
軍事
應用學科
軍事學

目錄

戰役法發展歷史

俄文“оперативноеисkуство”一詞,最先於1922年由蘇聯紅軍總參謀部軍事學院A.A.斯韋欽教授正式提出,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革命戰爭時期將其譯為“戰役法”。
20世紀50年代在劉伯承主持編纂的《軍語畫一》中,把“戰役法”定為軍事術語。戰役法隨着戰役的產生而產生,又隨着戰役的發展而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就產生了陸軍戰役法和海軍戰役法。陸軍戰役行動的主要方法有誘敵伏擊、前後夾擊、分進合擊、正面強攻、聲東擊西、築壘據守、夜間奇襲和迂迴、包圍、圍困等。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隨着諸軍種、兵種合同戰役的出現,產生了合同戰役法。此後,空軍戰役法、防空戰役法、空降戰役法、戰略導彈部隊戰役法等先後形成。戰役行動方法也不斷髮展,四面包圍、多點突擊,兩翼突破、鉗形攻擊,中間突破、兩翼卷擊,地空(海空)聯合立體突擊,正面佯攻、側後攻擊,依託陣地頑強抗擊,利用空間節節抗擊等得到廣泛運用。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役法是在革命戰爭的實踐中形成的。其顯著特徵是在人民戰爭的條件下,靈活機動,揚長避短,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基本戰法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戰役行動方法主要有:誘敵深入,創造有利戰機殲滅敵人;採取佯動等措施調動敵人,乘隙殲敵;敵進己進,分進合擊;圍城打援,攻城阻援;虛留生路,圍三闕一;以攻為守,各個擊破;攻防相濟,防反結合,以反破敵等。各種戰役由於敵情、地形等客觀情況的不同,戰役法也有所不同。
現代戰役準備與實施的一般方法是:戰役準備時,充分利用高新技術,採取多種手段進行周密的偵察,對偵察獲取的情況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分析;然後將己方情況同敵方情況進行對比研究,衡量彼此的優劣、長短,計算雙方力量對比,聯繫作戰環境,作出符合客觀實際的準確判斷。在此基礎上,根據戰略意圖和受領的任務,着眼全局,找出克敵制勝的戰法,定下戰役決心。依據決心精心制定戰役計劃,特別要周詳地計劃初戰。戰役計劃須有多種方案、多手準備。依據敵對雙方的戰略和戰役企圖、戰役軍團編制裝備特點、作戰環境,正確選擇作戰地區,預設殲敵戰場,力爭在有利於己而不利於敵的戰場條件下作戰。適時隱蔽地集中兵力,建立有利的戰役部署,同時以多種手段迷惑、分散、削弱敵方,造成有利的殲敵態勢。周密組織諸軍種、兵種部隊之間的協同動作,建立完善的戰役保障體系,落實保障措施。戰役實施時,採取各種手段和方法,創造戰機,靈活運用戰法,出敵不意地發起戰役。集中兵力、火力突擊敵主要目標,將信息、火力、機動緊密、有機地結合,採取多種手段對敵全縱深實施打擊,各個殲滅敵人,或堅決扼守要點,大量殺傷和消耗敵人;在關鍵時間、地點適時投入預備力量,殲滅被圍之敵或打擊進攻之敵。根據戰役發展和戰場情況變化,靈活使用兵力和變換戰法,適時進行戰役階段轉換,保持戰役主動權;當被迫處於被動地位時,及時設法擺脱,避免在不利條件下作戰。積極進行反破壞、反封鎖鬥爭,保障戰役後方的安全和穩定,及時、不間斷地進行人力、物力補充,保持部隊的持續作戰能力。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化武器裝備的大量使用和新的軍種、兵種的建立,將出現新的戰役樣式和新的戰法,戰役行動的縱深性、立體性、融合性、多維性將進一步增強,戰役法的內容也將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 [1] 

戰役法分類

按類型,分為聯合戰役法、合同戰役法和海軍、空軍、戰略導彈部隊等軍種戰役法;
按規模,分為戰區(方面軍羣)戰役法、方面軍(集團軍羣)戰役法和集團軍戰役法;
按樣式,分為進攻戰役法和防禦戰役法以及其他不同樣式的戰役法等。 [2]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
  • 2.    戰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