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戰國銅劍

(戰國時期文物)

鎖定
戰國銅劍是戰國時期文物。
中文名
戰國銅劍
館藏地點
洛陽博物館
所屬年代
戰國
出土地點
洛陽

戰國銅劍發展歷史

1974年,洛陽博物館配合城市工程建設,發掘清理一座戰國墓葬。在這座幾經盜掘的墓葬中,“繁陽之金”銅劍成為考古人員意外的收穫。該劍劍鞘由象牙製成,飾以珍珠,保存完好,至今依然鋒利,劍身銘刻錯銅紋“繁陽之金”四字,極為罕見 [1] 
短莖組合柄型青銅劍,是公元前10世紀至公元3世紀期間分佈於中國東北地區、朝鮮半島和日本西部的東北亞系青銅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關於這類銅劍的研究,中國、日本、韓國、朝鮮等各國的學者都很重視。 [2] 

戰國銅劍現狀

戰國銅劍 戰國銅劍
戰國。通長34.8,劍柄7.7,劍身寬3.5。劍道斷,劍柄靠劍道處呈圓柱形,中段扁平且在兩邊各突起一道戟。靠劍格段扁圓,劍格呈菱形,劍身有道稜於中間突起,通身積厚綠銅鏽。

戰國銅劍文物價值

稀有銘文工藝精良
劍,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稱。早期是匕首式短劍,源於北方草原地區,既是吃肉餐具,也是護身武器。春秋戰國時期,長劍開始流行,為步戰主要兵器。長劍便於戰鬥,短劍利於護身,荊軻刺秦王,圖窮匕首見就是利用短劍的一個典型例子。
1974年,西工區一座幾經盜墓賊光顧的戰國墓葬進入最後清理階段。考古人員黯然收拾“殘羹冷炙”時,突然有了驚喜的發現——“繁陽之金”銅劍。該劍鑄工精巧,裝飾華美,十分鋒利,尤以四字銘文,令人矚目。
“繁陽之金”劍銘,橫筆寬且直,豎筆曲折,字形秀麗,饒有書法藝術的意味。據考證,劍銘中“繁陽”位於楚國,在今河南省新蔡縣以北,是當時的經濟要地,地理位置重要,而“金”字的含義當指兵器。“繁陽之金”應釋為繁陽所鑄之劍。
古代楚國以產銅聞名,劍尤以南方吳越地區質地精良。在當時諸侯稱霸的時代,銅是鑄造兵器必不可少的原料,所以楚國對銅的出境是嚴格控制的。即使是允許出境,也要立盟保證不用來鑄造兵器。《左傳》記載的“鄭伯始朝於楚,楚子賜之金,既而悔之,與之盟曰:‘無以鑄兵’”就是力證。考古專家介紹,這柄劍是如何流入洛陽的難以考證,饋贈納貢、商品交換、戰爭所獲均有可能。
象牙劍鞘王族佩飾
戰國時期,鑄銅工藝已十分發達。《荀子》中“刑範正,金錫美,工冶巧,火齊得,剖刑而莫邪已”的意思,就是隻要模子精確,原料純潔,工藝細緻,温度適當,莫邪寶劍就鑄成了。至今依然鋒利的“繁陽之金”劍,顯示了當時先進的鑄造工藝。
古代,佩劍除防身之外,還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這從“繁陽之金”銅劍的劍鞘就可見一斑。劍鞘由象牙精雕而成,劍首飾以珍珠,堪稱珍寶,是王族的貴重佩飾。
另外,當時的貴族也常用以向世人誇耀。《史記·春申君列傳》記載,趙國平原君派使臣訪問楚國春申君,春申君把使臣安排在上等客館住下。趙國使臣想向楚國誇耀趙國的富有,特意用玳瑁簪子綰插冠髻,亮出用珠玉裝飾的劍鞘,請求與春申君的門客會面。結果春申君的門客都穿着用寶珠做的鞋子來見趙國使臣,使趙國使臣自慚形穢。 [1] 

戰國銅劍文物保護

現藏於博物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