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戰區

鎖定
戰區是作為本戰略方向的唯一最高聯合作戰指揮機構,按照平戰一體、常態運行、專司主營、精幹高效的要求,履行聯合作戰指揮職能,擔負應對本戰略方向安全威脅、維護和平、遏制戰爭、打贏戰爭的使命。
為實現戰略計劃、執行戰略任務而劃分的作戰區域。也泛指進行戰爭的區域。它一般是根據戰略意圖和軍事、政治、經濟、地理等條件在戰前或戰爭爆發後確定的,並可在戰爭中根據情況變化適時調整或建立新的戰區。戰區的範圍是發展的、廣泛的。隨着軍事技術和海軍、空軍的發展,作戰空間不斷擴大,戰區已由陸地擴大到海域、空域。
中文名
戰區
外文名
Theater Command
用    途
軍事
戰區數量
5個
拼    音
zhàn qū

戰區戰區劃分

“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是理解此輪軍改的核心邏輯。而這一思路最早對外披露,是在2015年11月底的中央軍委改革工作會議上。
2015年12月31日,軍種改革機制完成,新組建了陸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三個軍種,加上此前的海軍和空軍,形成5個軍種的格局;
2016年1月11日,軍委機關各部門組建完成,從以前的四總部,變成了15個軍委職能部門;
同年2月1日,走過31年的原北京、瀋陽濟南、南京、成都、蘭州、廣州七大軍區番號撤銷,正式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東南西北中五大戰區。 [1] 

戰區抗日時期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曾經創建了許多革命根據地,劃分戰略區。如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方面軍活動的蘇區、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的軍區等,都帶有戰區的性質。這些作戰區域,不單是設立軍事機構指揮作戰,而且對組織羣眾,發展生產,壯大革命力量,支援戰爭,以及開展其他方面的對敵鬥爭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 
抗日戰爭爆發後,始行劃分戰區。1937年8月,國民政府設置五個戰區。同年9月成立第六戰區,馮玉祥任司令官。1938年11月,國民政府再次重新劃分戰區。1944年底後,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由胡宗南代理(原司令長官為程潛);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孫蔚如;第七戰區司令長官餘漢謀;第八戰區司令長官朱紹良;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第十戰區司令長官李品仙;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第十二戰區司令長官傅作義。
戰區
轄地區
(1937年8月底)
司令官
(1937年8月底)
轄地區
(1939年初)
司令官
(1939年初)
轄地區
(1945年2月)
司令官
(1945年2月)
第一戰區
河北北部
山東北部
河南、安徽北部
陝西南部
第二戰區
山西、察哈爾綏遠
山西、陝西北部
山西
閻錫山
第三戰區
江蘇、浙江
馮玉祥(後蔣中正兼)
浙江、福建、江蘇及安徽南部
江蘇、浙江、福建
第四戰區
廣東、福建
廣東
——
——
第五戰區
山東南部
江蘇北部
安徽、湖北北部及河南南部
安徽西部、湖北北部及河南南部
第六戰區
——
湖北西部、湖南北部、四川東部、貴州東部
陳誠(後商震代)
湖北西部
第七戰區
江蘇南部、浙江北部和皖南東部
——
——
廣東
——
——
綏遠、寧夏、甘肅
第九戰區
——
——
湖北南部、湖南、江西
陳誠(後薛嶽代)
湖北南部、湖南江西
第十戰區
——
——
陝西
安徽
第十一戰區
——
——
——
——
平津地區
第十二戰區
——
——
——
——
傅作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