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截葉秋海棠

鎖定
截葉秋海棠(Begonia truncatiloba Irmsch.)是秋海棠科秋海棠屬的植物,高約50釐米。根狀莖塊狀,葉互生;葉片兩側略不相等,輪廓扁圓形或近圓形,上面褐綠色,下面色淡,掌狀條脈,在下面明顯突起;花聚傘狀,腋生;苞片三角形,花葯線形,子房橢圓形,蒴果下垂,輪廓倒卵長圓形種子光滑淺褐色極多數,4月開始結果。
分佈於中國大陸的廣西、雲南等地,生長於海拔1,000米至1,600米的地區,見於山坡雜林溝邊、溪邊、山谷以及混交林潮濕處,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概述圖參考:中國自然標本館)
中文名
截葉秋海棠
拉丁學名
Begonia truncatiloba Irmsch. [3]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葫蘆目
秋海棠科
秋海棠屬
截葉秋海棠
命名者及年代
Irmsch.,1939

截葉秋海棠形態特徵

截葉秋海棠線稿圖 截葉秋海棠線稿圖
多年生中型草本,高可達60釐米。莖直立,直徑5毫米,有溝稜,節處膨大,被或密被褐色捲曲短柔毛。 [4] 
葉互生,有葉柄;葉片兩側不相等,輪廓卵形或扁圓形,長8-16釐米,寬9-18釐米,先端漸尖,基部向下延伸,邊緣有圓鈍大小不等的淺齒,並5-7淺裂,窄側2裂,寬側3-4裂,裂片倒四邊形,大小極不相等,長(1) 2-5釐米,寬2.3-5.5釐米,上面褐綠色,密被短小之毛,偶散生較長硬毛,下面淡褐綠色,通常沿脈密被褐色短而卷的毛,偶有下面全部被短小之毛,掌狀7-9條脈,兩面均明顯突起;葉柄長3-7毫米,密被褐色捲曲短柔毛;托葉長圓形,長18-22毫米,寬4-6毫米,先端急尖或漸尖,頂端具長約2毫米的刺芒,無毛。
花通常4朵,呈二回二歧聚傘花序,腋生;雄花:花梗長16-19毫米,無毛,花被片4,外面2枚卵形,長約15毫米,寬約11毫米,無毛,內面2枚倒卵形,長約11毫米,寬約5.5毫米,基部楔形;雄蕊多數,花絲長2-3毫米,花葯長圓形,長2-2.5毫米,藥隔稍伸出;雌花未見。蒴果下垂,果2-4個,呈二歧聚傘狀,果序梗長8-10釐米,一次分枝長10-18毫米,梗長3-4釐米,均近無毛;輪廓長圓狀橢圓形,長18-21釐米,直徑7-10毫米,無毛,2室,每室胎座具2裂片,具不等3翅,大的寬舌狀,長1.3-1.5釐米,寬1.1-1.3釐米,先端圓鈍,有明顯縱紋,無毛,窄的長3-5毫米,先端圓,無毛;種子極多數,長圓形,淡褐色,有紋,無毛。花期5月,果期6月開始。 [1] 

截葉秋海棠生長環境

截葉秋海棠生長於海拔1,000米至1,600米的地區,見於山坡雜林溝邊、溪邊、山谷以及混交林潮濕處。

截葉秋海棠分佈範圍

截葉秋海棠產於雲南(蒙自東南、屏邊、西疇、河口、麻栗坡)和廣西(百色、憑祥)。模式標本採自蒙自東南。

截葉秋海棠病蟲防治

細菌性病害由斑點病菌引起的葉斑病症狀:秋海棠非常容易被該種菌所侵染,但是許多生產者對之沒有足夠的重視,並不認為這是一種病症,因為葉片邊緣壞死和葉片斑點是最常見的,幾乎所有類型的秋海棠都曾經出現過這種情況。
控制方法:控制該病的最佳方法是在植物開始扦插繁殖之初就盡力避免感染病菌,發現病株後就及時集中銷燬;此外要儘量減少採用植株頂部灌溉的方式,這樣也會抑制病情的發生和擴散;稍微降料的濃度也可以降低病害的發生。
由漆斑菌引起的秋海棠葉斑病症狀:病症一般出現在秋海棠葉片邊緣、葉尖和破損葉片的葉脈上。壞死區域呈現黑褐色,然後是水漬狀。診斷方法是下部的葉片經常會不規則形狀的孢子羣,中央呈黑色,但邊緣為白色。
控制方法:噴灑殺真菌藥劑、減少植株受傷和將肥料儘量降低到一個合理的水平都可以減少該病生。
真菌病害(1)由葡萄孢菌引起的灰黴病症狀:秋海棠葉片灰黴病經常發植株的下部,尤其是根莖處與基質接觸的地方更容易感染病菌,被水浸潤的病斑很快會擴散到整個葉整個植株,受害區域呈現壞死斑點,逐漸由褐色轉變為黑色。當夜間温度較低、白天温度較高而且濕高時,病原孢子生長加快,受害的葉片上會長出灰綠色的黴狀物。
控制方法:在冬季温度較低的月份控制葡萄孢真菌的擴散成為栽培管理中的重要環節,而降低灰髮生和擴散的重要方式是促進葉片加快乾燥、降低温室內的空氣濕度。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