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戚(拼音:qī)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1]  及商代金文 [5]  ,其古字形像邊緣帶齒的斧鉞,本義是斧鉞,古兵器名。假借指親近、親戚。又借用來表示悲傷、憂愁,後也寫作“慽”或“慼”,這兩個字也與“戚”通用表示親戚。現代漢字整理時,“慽”和“慼”均作為“戚”的異體字被淘汰。
(*是《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的異體字)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筆
DHIT(86);DHII(98) [2] 
倉    頡
IHYMF [2] 
鄭    碼
HMAK [2] 
筆    順
橫、撇、豎、橫、橫、豎鈎、撇、點、斜鈎、撇、點
字    級
一級(編號:2239)
平水韻
入聲十二錫 [3] 
異    體
慼*、慽*、鏚、縬
筆畫數
4+7(部首+部首外)
造字法
象形字或形聲字
結    構
獨體字或合體字,半包圍-左上右包圍結構
四角號碼
5320₀
統一碼
基本區-621A [2] 
GBK編碼
C6DD
注音字母
ㄑㄧ

文字溯源

【甲組】“戚”字形演變流程圖,商代金文摘自《新金文編》 【甲組】“戚”字形演變流程圖,商代金文摘自《新金文編》
“戚”原為象形字。甲骨文“戚”字像邊緣帶齒狀裝飾的斧鉞(甲組圖1),商代金文也是如此 [5]  。《禮記》載:“朱干玉鏚,冕而舞《大武》。”意思是拿着紅色的盾、玉製的戚跳舞——可見這是一種比一般斧鉞更華麗的戚,是作為一種高規格的禮器使用的。 [21]  甲組圖2的金文見於西周戚姬簋。字形由“(shū)”和“”構成,這個“戚”字以“戈”為形旁,“尗”為聲旁,是形聲字(按:有論文顯示,戚姬簋釋文為“戚姬乍寶󰓼。㿝。”從使用上看,西周“婦人稱姓”,這個金文用在姓字“姬”前,應是此婦的氏名,不能提供釋“戚”的證據。據古文字字形,“戚”中所從似不為“尗”,故宜存疑) [6]  。戰國文字承襲甲骨文,形體略有變化,以戈代替斧鉞形。秦文字兩側扉稜相連。小篆(甲組圖6)的“戚”變為由(鉞的古字)與尗結合而成的形體,這一字形受了秦文字體影響,“戚”與“尗”古音又接近,因此許慎認為“戚”是從戉尗聲的形聲字。隸書和楷書沿襲小篆。漢代“戚”字或贅加“人”旁繁化(甲組圖8-9)。 [1] 
【乙組】“慽”字形演變流程圖 【乙組】“慽”字形演變流程圖 [4]
“戚”本義是一種斧鉞,後假借指憂愁、悲傷等義,“”由此分化。“慽”是個形聲字。從心,戚聲。小篆為左“心”、右“戚”(乙組圖1);漢簡帛文字(乙組圖2-4)則為上下結構,上“戚” (所從之“尗”出現苟簡、訛連)、下“心”;楷書由小篆演變而來的作“慽”,由漢帛漢隸演變而來的作“慼”。現代漢字整理時,“慽”和“慼”均作為“戚”的異體字被淘汰。 [4] 

詳細解釋

讀音
語法屬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形容詞
〈文言〉憂愁;悲傷。
sorrowful;sad
詩經·小雅·小明》:“心之憂矣,自詒伊戚。”
戚容;戚切;憂戚;休慼相關
〈文言〉親近,親密。
intimate
列子·力命》:“管夷吾、鮑叔牙二人相友甚戚。”
漢書·杜鄴傳》:“夫戚而不見殊,孰能無怨?”

〈文言〉憤恚,憤怒。
angry
禮記·檀弓下》:“舞斯愠,愠斯戚。”

名詞
親戚。
relative
呂氏春秋·論人》:“何謂六戚?父母兄弟妻子。”
隸釋·漢小黃門譙敏碑》:“寮朋親戚,莫不失聲。”
戚好;戚友;戚屬;外戚皇親國戚
古代兵器名。斧的一種。亦用為舞具。
axe
《禮記·明堂位》:“朱干玉鏚,冕而舞大武。”
孔子家語·困誓》:“子路悦,援戚而舞,三終而出。”
戚揚
(Qī)古地名。春秋衞邑。故址在今河南省濮陽市西北。

春秋·文公元年》:“公孫敖會晉侯於戚。”杜預注:“戚,衞邑。

(Qī)古縣名。故址在今山東省微山縣。

《漢書·高帝紀上》:“秦泗川守世兵敗於薩薛,走至戚,沛公左司馬得殺之。"顏師古注:“戚,東海海之縣也。”

(Qī)姓氏用字。參看“戚姓”。


戚繼光(明朝抗倭名將)
形容詞
〈文言〉通“”。疾速。

周禮·考工記序》:“不微至,無以為戚速也。”

〈文言〉通“促”。窘迫。

劉向《九嘆·思古》:“烏獲戚而驂乘兮,燕公操於馬圉。”


(以上參考資料 [7-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二下】【戉部】倉歴切(qī)
,戉也。從戉尗聲。
【卷十下】【心部】倉歴切(qī)
慽,憂也。從心戚聲。
〖註釋〗①戚:王紹蘭《段注訂補》:“戚刃蹙縮,異於戉刃開張,故戉大而戚小。” [10-11] 

説文解字注

【卷十二下】【戉部】
“戉也”注:《大雅》曰:干戈戚揚。傳雲:戚,斧也。揚,鉞也。依毛傳戚小於戉,揚乃得戉名。《左傳》:戚鉞秬鬯,文公受之。戚鉞亦分二物,許則渾言之耳。戚之引伸之義為促迫,而古書用戚者,俗多改為蹙。試思親戚亦取切近為言,非有異義也。《大雅》:慼慼兄弟。傳曰:慼慼,內相親也。《小雅》:慼慼靡所逞。箋雲:慼慼,縮小之貌,其義本相通,而淺人於節南山必易其形與音矣。戚訓促迫,故又引申訓憂。《小明》:自詒伊戚。傳曰:戚,憂也。度古只有戚,後乃別制慽字。
“從戉,尗聲”注:倉歴切。古音在三部。 [12] 
【卷十下】【心部】
“𢝊(憂)也”注:《小明》曰:政事愈戚。傳曰:戚,迫也。又曰:自詒伊戚。傳曰:戚,憂也。按下傳謂戚卽慽之叚借字也。戚者,戉也。
“從心,戚聲”注:倉歷切。古音在三部。或書作慼。 [13] 

廣韻

倉歷切,入錫清 ‖尗聲覺2部
戚,親戚。又姓,漢有臨轅侯戚鰓。倉歷切。十一。
倉歷切,入錫清 ‖尗聲覺2部
戚,憂也。懼也。
倉歷切,入錫清 ‖尗聲覺2部
慽,慽痛。 [14] 

康熙字典

【卯集中】【戈部】戚
《廣韻》《集韻》《韻會》竝倉歷切,音磩。《正字通》:戉類。《六書精薀》:戉之白者,為之錫劑,以文之不專用武也。《司馬法》:殷執白戚。《詩·大雅》:干戈戚揚。注:戚,斧也。《釋名》:戚,戚也。斧以斬斷,見者戚懼也。
又親也。《詩·大雅》:慼慼兄弟。傳:慼慼,內相親也。正義曰:慼慼,猶親親也。
又哀也。《論語》:喪與其易也甯戚。注:哀慼也。
又憂也。《論語》:小人長慼慼。注:慼慼,憂貌。
又惱也。《書·金滕》:未可以戚我先王。蔡注:戚,憂惱之意。
又憤也。《禮·檀弓》:愠斯戚。注:戚,憤恚也。
又醜疾人曰戚施。《詩·邶風》:得此戚施。箋:戚施,面柔下人以色,不能仰者也。
又《小爾雅》:戚,近也。
又地名。《春秋·文元年》:公孫敖會晉侯於戚。注:戚,衞邑。
又姓。漢有臨轅侯戚緦。
又《集韻》《韻會》竝趨玉切。同促。《周禮·冬官考工記》:不微至,無以為戚速也。
又《集韻》《韻會》竝昨木切,音族。縣名。在東海。
又《韻補》葉子六切,音蹙。《詩·小雅》:歲聿云暮,採蕭獲菽。心之憂矣,自貽伊戚。 [15] 
【卯集上】【心部】慼
《唐韻》《集韻》《韻會》竝倉歷切,音戚。《説文》:憂也。《書·盤庚》:率𥸤眾慼。
又葉子六切,音蹙。班固《幽通賦》:雍造怨而先賞兮,丁繇惠而被戮。慄取吊於逌吉兮,王膺慶於所慼。
又通作戚。《詩·小雅》:自貽伊戚。《左傳》:作慼。 [16] 
【卯集上】【心部】慽
《正字通》:同慼。《後漢·王商傳》:居喪哀慽。按,《説文》本作慽,無慼字。《集韻》慽亦書作慼。則慽為正字矣。《正字通》雲:同慼,誤。 [16]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2]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筆順】①一(橫)②ノ(撇)③丨(豎)④一(橫)⑤一(橫)⑥亅(豎鈎)⑦丶(點)⑧丶(點)⑨㇂(斜鈎)⑩ノ(撇)⑪丶(點)
【寫法】❶“小”第二筆楷體是點。❷“戊”從上、左、右三面包圍❸“廠”,橫筆居上偏左,豎撇從橫筆左端起筆向左下格撇出。❹“尗”在左半格右下,短橫在橫中線,末筆點在豎中線。❺㇂(斜鈎)辶從豎中線上端起筆,撇從右上格起筆撇向豎中線。 [17]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8]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二十三錫

開口呼
四等
次清
倉歷切
tsʰiek
集韻
入聲
二十三錫

開口呼
四等
次清
倉歷切
tsʰɛk
中原音韻

入聲作上聲
齊微


齊齒呼

次清

tsʼi
中州音韻


入聲作上聲
齊微






倉洗切

洪武正韻

入聲
七陌


次清
七跡切
ts‘iək
分韻撮要

陰入
第七英影應益






(參考資料:漢典 [19]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tsʰ

王力系統
tsʰ
iuk
董同龢系統
tsʰ
iok
周法高系統
tsʰ
eəwk
李方桂系統
sth
iəkw
西漢



東漢





iok


iok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陌麥昔錫

iek
北魏後期北齊
陌麥昔錫

iek
齊梁陳北周隋
陌麥昔錫

iek
隋唐
高本漢系統

tsʰ
iek
王力系統

tsʰ
iek
董同龢系統

tsʰ
iek
周法高系統

tsʰ
iɛk
李方桂系統

tsh
iek
陳新雄系統
tsʰ
iek
(參考資料:漢典 [19]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ʰi
55
陰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ʰi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ʰi
42
陽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ʰi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ʰi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ɕʰi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ʰi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ɕʰiəʔ
4
入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ʰieʔ
4
入聲

晉語
太原
tɕʰieʔ
2
陰入

吳語
蘇州
tsʰiɪʔ
4
陰入

吳語
温州
tsʰei
323
陰入

湘語
長沙
tɕʰi
24
入聲

湘語
雙峯
tɕʰi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tɕʰit
5
陰入

客家話
梅縣
tsʰit
1
陰入

粵語
廣州
tʃʰɪk
5
上陰入

粵語
陽江
tʃʰɪk
24
上陰入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sʰɪk
32
陰入

閩語(閩南語)
潮州
tsʰek
21
陰入

閩語(閩東語)
福州
tsʰeiʔ
23
陰入

閩語(閩北語)
建甌
tsʰi
24
陰入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20]  、漢典 [19] 
參考資料
  • 1.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111
  • 2.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06]
  • 3.    十二錫 戚  .搜韻[引用日期2019-06-13]
  • 4.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950
  • 5.    董蓮池 編著.新金文編 中[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10:1733
  • 6.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與應用中心,華東師範大學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編.中國文字研究 第22輯[M].上海:上海書店,2016.12:17-20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015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510
  • 9.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5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227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808
  • 11.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478
  • 12.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2527
  • 13.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長沙:嶽麓書社,1981.10:2053
  • 14.    蔡夢麒 校釋.廣韻校釋[M].長沙:嶽麓書社,2007.06
  • 15.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358
  • 16.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346
  • 17.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70
  • 18.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16]
  • 19.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16]
  • 20.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90
  • 21.    宰予,孟凡萌.王於興師,修我戈矛——“戈”部漢字與古代戰爭[J].博物,2018,(第6期).:62-6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