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我與河童的暑假

鎖定
《我與河童的暑假》是一部改編的動畫作品,發行於2007年7月28日。
中文名
我與河童的暑假
原版名稱
Kabba no kwu to natsuyasumi
別    名
跟河童小酷的暑假時光丶河童之夏
原作者
木暮正夫
作畫監督
未吉裕一郎
集    數
一集
主要配音
福澤風斗
主要配音
橫川貴大
音    樂
若草惠
發行時間
2007年7月28日
美術監督
中村隆
色彩設計
野中幸子
攝影監督
箭內光一
音樂監督
大熊昭
監督/腳本
原惠一

我與河童的暑假前言

我與河童的暑假故事介紹

河童,只存在於日本傳説裏的妖怪,誰也沒有想到它其實是真實存在的。並且這個傳説,竟然從江户時代一直流傳着,並且在一個小學生的手中復甦,幾百年後的夏天,化身為清新的童話開始延續。
一日在放學路上撿到一塊石頭。這可不是一塊普通的石頭,是沉睡了300年,封閉在地下的河童的孩子。小河童對他“咕”的叫了一聲,於是康一就給它取名為“小咕”。小咕會説人類的語言,幾百年來他一直被埋在在地下。康一很快就和小咕成了好朋友,他們一起洗澡,一起吃飯,一起睡覺。而其它家庭成員也接受了小咕,小河童成了上原一家的秘密。一天,小咕提出想回家和夥伴們在一起。康一為了讓小咕瞭解外面的世界,悄悄把它帶了出去。小咕發現環境已經面目全非,大吃了一驚,這個不適合就河童生存的地方根本就找不到夥伴。看到小咕難過,康一也不好受。他和小咕一起外出旅行,來到了還保存着河童傳説的遠野縣。兩人在美麗的大自然中找到了適合河童生活的地方,小咕愉快地在清澈的河裏遊了起來,康一也為它高興。可是,在這裏也怎麼都找不到其它河童。康一聽到村民們説“抓住一隻河童能得一千萬呢!”,趕忙帶着小咕離開了那裏。回到家,康一訝異地撞見了一個小報記者。原來那人聽説上原家養着一隻河童,一定要拍照。小咕的秘密終於被大家知道了。康一的爸爸被公司勒令一定要讓河童上電視。為了上原一家,小咕答應參加電視節目。然而在到場嘉賓裏,它看到了一個長得很像殺父兇手的人,並且此人還帶了一個盒子,盒子裏裝的就是小咕爸爸的斷臂。原來這個人是小咕殺父兇手的後代。小咕看到爸爸的斷臂,非常的傷心,抱着斷臂大哭。大家都擁上來要把斷臂拿走,小咕很害怕,就在小咕被恐懼包圍的時候,電視節目現場發生了意外。它拼命逃到了外面,然而無論跑到哪裏都會看到黑壓壓的人羣。為了擺脱讓它害怕的人類,小咕爬上了東京塔。夏季的烈日照得它精疲力竭。小咕俯瞰着城市,獨自低語道:“哪裏都找不到一個安靜的地方,這裏是人類的窩。我已經不行了。我要去爸爸那裏……” [1] 

我與河童的暑假作品解説

很久沒有看到這般清新純真的動畫片了,即使很多人會因為人物造型的不成功或者聲優陣容不華麗而打算放棄這部影片,但只要你願意多花一點時間耐心的在電視機前為這部作品多呆上幾分鐘,你就會被這部影片的真情實感給折服,並完全不後悔在炎熱的夏天將兩個小時消耗《我與河童的暑假》上
——————它,的確值得你盡情的流淚。
曾經監督製作劇場版動畫《蠟筆小新》系列之《大人帝國的叛逆》於《戰國大合戰》的原惠一監督,在『蠟筆小新』電影版、以及2002年的『戰國大合戰』中屢次感動了從老到小的觀眾們,博得超高人氣的大導演原慧一,曾憑藉導演『OTONA帝國逆襲』在日本media藝術獎動畫部內入圍,又憑藉『戰國大合戰』在2002年度的文化廳media藝術節中獲獎。以小説家木暮正夫的原作小説為基礎,親自負責企劃,腳本等工作,經歷5時間終於製作完成的劇場版動畫《我與河童的暑假》,這是一部 描寫現代現實社會復活的河童“小酷”,在於少年康一康一相識後發生的種種友情,親情交織的作品,並對環境破壞,校園暴力,家庭糾紛,媒體過度報道等日本常見的社會為題均有提及。
此次將在夏日日本隆重登場的是由木暮正夫原創的兒童文學作品『跟河童小酷的暑假時光』改編而成的動畫劇場版作品,具體上映時間為7月28日,先在池袋,之後在全國陸續上映。該作是將木暮正夫著作的『河童大騷亂亂』『河童驚異之旅』作為原型,原導演親自企劃,並擔任了腳本,動畫製作長達5年時間,終於完成了這部超級大作。這是講述一個名叫小酷的河童跟一個小男孩一起度過一個暑假的感人故事。今夏,讓我們一起關注這個感動大人小孩的故事吧,日本國內售票已經開始,敬請關注【上映情報】公開日: 2007年7月28日上映時間:2小時18分鐘《我與河童的暑假》改編自暮木正夫於1980年代後創的經典兒童文學《河童之亂》於《河童歷險記》,原惠一監督拜訪了原作者並獲得首肯後,對原作進行大幅改變潤色。然而就在劇場版眼看就要製作完成之時,原作者木暮正夫2007年1月遺憾病逝。劇場版完成之後,曾在日本國內外多種電影節上特別上映,並先後獲文化廳藝術節動畫大獎,日本學院優秀動畫獎,東京動畫國內劇場部門優秀獎等十次大獎,同時也被觀眾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影片的風格自始至終貫穿者一種清新的氣氛,即便對於我國觀眾而言,河童這長相也不可愛,但對於畫面流露出的真情,上原一家對河童的小心保護,在冷淡的社會里帶給我們一種久違的家的温暖。
用最樸實的面孔,不希望刻意去刻畫,從孩子到大人都能投入這充滿夏天的氣息裏去,聲優是一個僅有12歲的孩子,他近期另一個讓人矚目的角色是《叛逆的魯路修》裏的v.v.,點滴細節也現出了監督的用心良苦。
為了讓動畫和氣氛融合,讓創造出過無數經典歌曲的若草惠,量身定做了一首經典歌曲讓劇情在高潮是,讓人縱橫淚下。

我與河童的暑假河童的由來

我與河童的暑假起因

</B>日本芥川龍之介的一篇短篇小説日文原題為河童,指日本民間傳説中的一種兩棲動物,面似虎,身上有鱗,形如四五歲的兒童。作者在原題下注有:請讀做kappa。或可認為kappa就是河童。

我與河童的暑假河童傳説

日本稻河神社附近都有一個小湖,名救身湖,湖中常有河童出現,由於河童在日本是家喻户曉的,所以有很多的説法,比較常見的是:鳥頭人身着有龜殼,頭頂有一碗狀的凹鏡,內有滿水,如其生命,水無則死,雙手相通可伸縮,能以屁的力量飛天。在《百鬼夜行》《百物志》《萬鬼錄》《妖怪物語》……常常見的民俗書籍中都有記載。

我與河童的暑假河童的起源

傳説「河童」住在日本各地的河川或池子裏,根據民俗學者石川純一郎的研究資料,河童傳説分佈極廣,包括日本的東北地方、中部地方、近畿地方、關西的石川?富山縣、中國地方、四國地方、北九州地方、九州的佐賀?宮崎縣以及奄美諸島和沖繩縣,依據各地方言的不同,河童的稱謂也不同。
共通點是「居住在河川的孩子」所以叫做「河童」(KAPPA)。原本河童是水中的精靈,被當作是河神受到民眾的膜拜,也有一種説法是河童是水神的使者,由水神降下的霜幻化而成。

我與河童的暑假河童故事起源

我與河童的暑假河伯説

「河伯」傳到了日本之後,變成了家喻户曉的「河童」。據説有一位名叫九千坊的頭目,帶領着河童一族從中國輾轉來到九州的球磨川雲仙温泉一帶的地方住了下來。他經常率領着部下出現村莊裏面,惹出許多麻煩,由於他擁有能夠將馬拉到河邊的怪力,所以村裏的人都敵不過他。知道此事極為震怒的熊本城主加藤清正,利用河童最討厭的猿將為害百姓的河童好好地教訓了一番,從此以後河童只好乖乖地住在熊本縣筑後川。後來成為水天宮的使者,其分社位在江户之赤羽河岸有馬氏的宅邸,(久留米殿下)後來移到日本橋附近。 據説,加藤清正為了打敗九千坊,將河童引到會噴出硫磺氣的地獄谷去,不僅在河川裏放毒,還把燒燙的石頭往水池裏丟,最後聚集了河童最討厭的山猿,羣起攻之,九千坊因為硫磺的熱氣,使得頭上盤中的水逐漸消失,具有法力的他,總算束手就擒,只好求城主放他一馬,答應從此不再為害地方,這就是河童的傳説之一。(注:加藤清正是日本安土桃山時代的武將,幼時曾跟隨豐臣秀吉將運,與柴田勝家殊死戰之時,展露其高超的武藝,在原之戰一役投奔德川家康,戰後成為熊本城的城市,以勇猛善戰和城堡建築聞名於世。)

我與河童的暑假河童人形化説

傳説江户時代的左甚五郎、古代竹田的番匠以及奈良、平安時代的飛驒之匠,這些工匠們在建立神社寺廟或是建城的時候,流傳着一種咒術,將人的名字寫在紙條上,然後把紙條塞進木頭的縫隙或是草扎的人形(即人偶)裏,這個動作稱之為「叫魂」,據説建築物會蓋得更堅固牢靠。完成後不用的人形,就會被丟到河川裏,後來這些受詛咒的人形,紛紛幻化成河童,到處作亂,對人畜產生威脅。另外,以陰陽師聞名的安倍晴明,他則以神靈寄附的紙人形(式神)來幫他執行工作,後來一些人因為對式神感到恐懼,安倍晴明只好把式神封在京都的一條戻橋下,據説河童就是這些式神的子孫。 和陰陽師使喚式神的道理一樣,術士們如果對受害者的名字、毛髮或衣物作法,便可使人發病,甚至死去。並且還可以偷取他的靈魂精氣,使之為自己服務。中國清代也發生過「叫魂」的妖術事件:浙江省德清縣為了造橋工程,需要將木樁打入河底,於是石匠們就借用活人的名字寫在紙片上,貼在預備要做橋樑基座的木樁頂部,再用槌子大力敲下去,這樣會給大錘的撞擊添加某種精神的力量。由於木樁很難打到河底,倘若使用叫魂之術可使橋墩穩固持久的謠言四起,引起江南一帶的百姓極大的恐慌,人人自危,誓言要把散播妖術者處死,乾隆皇帝時代的地方官,費了好大的工夫才把擾亂人心的恐慌事件鎮壓下來。(可參考時英出版的《叫魂》)

我與河童的暑假河童的特徵

【全身】:身高大約60公分至1公尺高,體重只有45公斤左右,屬於瘦的體型,看起來像3歲至10歲的小孩模樣,長得像人也像猿猴。身上會發出臭味,並且有黏液,不容易捕捉,有的地方看到的河童據説全身長滿了毛。
【手腳】:手臂可以左右靈活地運動,如果被切斷,還會再長出來,再生能力很強,(被切斷的手臂可以製成跌打損傷的特效藥)手腳長得跟人一樣,不過特別修長,平時可以用來划水,但只有四根指頭,手腳可以縮進龜殼中。
【頭】:披頭散髮,頭部中央有一個圓盤狀的凹陷處,盛滿水之後力大無比,把水倒掉法力就會消失,有人説他的頭部是紅色的,也有人説是深藍色。
【眼】:眼睛是圓的,會發光,眼神很鋭利。
【鼻】:鼻子像狗兒一樣突出而嗅覺敏鋭。
【口】:長得像人嘴,也有的長得像鳥嘴,口腔上下各有四根尖牙,撕裂食物的速度相當快。
【龜殼】:背上馱着龜背一樣的甲殼。
【屁股】:據説有三個屁眼,不知道是用來幹什麼? 一説可以噴氣從而獲得脱離水面的推力...
古代的日本,水神的形象被諸多地方的信仰所接受。後來等到人們不再信奉水神的時候,則逐漸演變成我們所熟知妖怪河童的形象。分佈在日本各地的河童雖然在外觀上有些微的不同,其共同特徵則是頭上有個裝了水的盤子,若是盤裏的水沒了,法力就會消失,聽説河童還喜歡找人玩相撲,或是偷摸人的屁股,是個喜歡惡作劇的妖怪。
河童身高大約一米,和小孩子的身高差不多,臉上長着鳥嘴,背上有甲殼,為暗綠色的保護色,非常堅硬,可以説刀槍不入。指間有蹼,能在水中以驚人的速度游泳,據説上了年紀的河童,便能擁有神通,可以用心電感應來洞察人心裏的想法。
中國古籍中的河童
對中國人來説,河童就像是水鬼一般的生物,根據古書《幽明錄》上的記載這種生物名叫「水蟲」,又名「蟲童」或「水精」,裸形人身,身長大小不一,眼耳鼻舌唇皆具,頭上戴一盆,受水三五尺,只得水勇猛,失水則無勇力。日本民俗學家考證的結果,該生物應該就是愛國護税的河童。日本民俗學家柳田國男在《山島民譚集》裏也寫過一篇「河童駒引」(河童把馬拉進河裏的傳説)的研究,説它的形體像青黑色的猴子,手腳似鴨掌,頭頂凹陷處像頂着一個碟子,無論是水中或是陸地上,只要碟子裏面的水不幹涸,則力大無窮能與人或馬角力,所以説在日本有句俗話形容天大的災難,就叫做「河童滅頂」。

我與河童的暑假文學中的河童

透過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生花妙筆,河童(一九二七年發表的作品)已不再是可怕的水鬼形象,反過來成為一個幽默風趣的典型人物,能夠帶領人們進入神奇的烏托邦世界。這篇故事是記述一個瘋子回憶他在河童國的所見所聞,借用一個瘋子的眼睛,把讀者從現實中抽離出來,利用第三者的視點回顧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從而迫使我們反省自己的生活。小説中鉅細靡遺地描繪了河童的長相:它們的頭上有個碟子,常會做出青蛙跳躍的姿勢,或是爬在樹上看人。身體略微透明,且能隨着環境而改變顏色(感覺像是樹蛙或雨蛙)。在河童國境內,所有的觀念都在嘲諷着現實社會中的人們,它們甚至瞭解人類更甚於瞭解自己。一旦掌握了它們特有的語言,接受了它們的怪異思想,離開了這個烏托邦之後,便會立刻陷入對人類產生無比嫌惡的煩惱之中。小説的最後一章,主角好不容易才返回人世間,由於他已經無法習慣人類的生活,而被當作是瘋子對待。如果説來到河童象徵着人類的覺悟和精神力量的超升,那麼回到人類世界就等於是一種自甘墮落的行為,終究造成悲劇,因為這樣的人註定不可能在現實世界裏繼續生存下去,或許這就是作者芥川龍之介最後會選擇以自殺來終結自己生命的主要原因。

我與河童的暑假河童木乃伊

河童木乃伊發現的地點,多半集中在九州。尤以佐賀縣伊萬里的松浦酒造所蒐藏的河童的木乃伊最有名,體長大約是40公分,與柳田國男先生所描述的河童如出一轍,外觀看起來像猿猴,頭頂上有個碟子狀的凹陷處,長得像怪物一樣的河童,不過經過電視台的查證,這個木乃伊的標本應該是造假的成分居多,另外大阪的瑞龍寺也有河童木乃伊標本的照片,但是拒絕給外界採訪。另外位於京都伏見的黃櫻酒造,自稱致力宣揚河童文化,其實是一種宣傳噱頭,以河童圖案作為它們的商標,當地有個河童資料館,就在月桂冠大倉紀念館附近,但裏頭並沒有河童標本,真是可惜!河童究竟是不是某種生物的變種?仍然是生物界的未解之謎。
傳説「河童」住在日本各地的河川或池子裏,
依據各地方言的不同,河童的稱謂也不同。
共通點是「居住在河川的孩子」所以叫做「河童」(KAPPA)。
原本河童是水中的精靈,
被當作是河神受到民眾的膜拜,
也有一種説法是河童是水神的使者,
由水神降下的霜幻化而成。

我與河童的暑假另外一種解釋

有許多妖怪以前原本都是神,但由於受到外來的宗教及佛教傳入的影響,而漸漸失去信徒,到最後終於墜落而成妖怪。河童也是其中之一,她們在很久以前曾是受到各地居民所崇敬的水神。同時他們也很喜歡相撲,喜歡住在河川與沼澤之中。雙腕的骨頭相連,把一隻手縮回來之後另一隻手就會伸出去。此外還有許多傳説,隨處可聞。 一般人對於河童的印象,大部分都是一隻烏龜頭上頂着一個盤子。其實他這種模樣是從十六世紀到日本傳教的傳教士佛朗西斯科·沙忽略的長相來為什麼會有這麼有趣的説法呢?據説以前那些耶穌會的傳教士到中國傳教的時候,有不少的中國人都以為他們是從海的另一方坐船而來的水神。其實如果把那些傳教士頭上放一個盤子的話,跟河童倒也是有幾分神似。之後這種説法隨着傳教士一起傳到日本之後,就成為河童的標準形象。至於這之前的河童到底長得怎樣,雖然沒有一定的説法,不過由於他本來就沒有固定的形體,所以每個看到他的人對他的描述自然都不一樣。至於河童到底是人類的敵人還是朋友,每個地方的説法也都不同。

我與河童的暑假百鬼夜行

日本民俗學家柳田國男在《山島民譚集》裏也寫過一篇「河童駒引」(河童把馬拉進河裏的傳説)的研究,説它的形體像青黑色的猴子,手腳似鴨掌,頭頂凹陷處像頂着一個碟子,無論是水中或是陸地上,只要碟子裏面的水不幹涸,則力大無窮能與人或馬角力,所以説在日本有句俗話形容天大的災難,就叫做「河童滅頂」。河童外表長得有點像人,不過手、腳上均長有蹼,相當擅於游泳。另外,河童的背上負有一個烏龜般的甲殼,而皮膚表面則附著有溜滑的透明黏液,如同兩棲類般。河童的頭頂呈圓盤狀,傳説這部份的皮膚一旦乾涸,河童便會死亡,所以河童多出沒在水邊。雖然日本全國各地都有河童出沒的傳言,不過其中卻以琵琶湖的河童傳説起源最早、也最為正統,其附近的安土寺裏甚至藏有河童的木乃伊。據説琵琶湖中棲息著各種不同種類的河童,其中一些「品行」較差的河童,每年都害許多無辜的人溺斃;這些行為不良的河童會躲在水裏,並趁機拉住人的腳,待把人拉到水裏後,再吃掉部份內臟。所以,大家在大山裏的水邊一定要小心,萬一遇到河童,只要把它頭上的水盤子裏的水弄乾就行了。
...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