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我的兒子馬友友

(2014年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我的兒子馬友友》是2014年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盧雅文。
中文名
我的兒子馬友友
作    者
馬盧雅文
出版社
江蘇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2年1月
頁    數
194 頁
定    價
26 元
開    本
16 開
ISBN
9787539948195

我的兒子馬友友內容簡介

友友母親講述兒子早年的故事,是希望其它父母親及年輕人讀了這本書以後,會受到激勵。“年輕人和愛護自己的人一起奮力向前,會發覺生命是艱苦的奮鬥,而痛苦是成長過程的一部分。” [1] 
我的兒子馬友友,這本書透過馬盧雅文女士憶述兒子童年及少年時代的點點滴滴,帶領讀者一起經歷這位音樂奇才由出生到入讀哈佛大學的成長過程——他驚人的音樂天分如何被父母發掘和培養,他與家人相處的片段、小時候淘氣的事蹟、父母親對他個性發展的影響,還有他如何克服成長時必須經歷的的困難、怎樣面對文化衝擊和危機,最後如何踏上成功之路,成為古典音樂節璀璨的明星。

我的兒子馬友友作者簡介

馬友友,大提琴演奏家,為法國出生的華裔美國人。父親馬孝駿為音樂教育學博士,同時也是作曲家兼指揮家,曾任南京中央大學教授;此書口述者為友友的母親馬盧雅文。雅文出生於香港,於國立中央大學畢業後遠赴巴黎,先後在法國音樂學院及凱撒弗朗克學校修習音樂。

我的兒子馬友友目錄

第一章友友的降生
雅文是不是在欺騙自己?她是不是以自己的主觀願望去理解這雙定着神的眼睛?究竟這個雙眼在望着光的小傢伙會不會讓他們實現夢想?
天賦異稟的男孩兒
雅文對其他所謂神童所知有限,但身為母親,心裏知道友友的確是“與眾不同”的。她也明白天下父母親都一樣,見到孩子有特別的技能,或行為遠遠超乎年齡時,都深信孩子是天賦異秉的。
第三章雅文的追憶——有關家庭
一九四九年七月十七日,雅文與孝駿共諧連理,成為馬孝駿夫人。這位年輕的新娘滿心喜悦,不但可以繼續進修音樂,而且生命現在增添了另一重意義。
離開法國去紐約
在這一刻,一塊宣佈友友即將在卡內基音樂廳舉行音樂會的告示板掠過心頭。紐約是表演藝術中心。這個音樂會是個幻想,但馬博士許下宏願,要盡餘生之力去實現這個幻想。
美國的日子
好評、掌聲、奉承不會令友友自我膨脹起來。不過,它使友友覺得人家接受了他,接受了他和聽眾分享的音樂。他小小的心靈獲得新生,也獲得了補充,越來越瞭解到前面是一條崎嶇難走的路。
大提琴之路
友友拉琴的時候,可以聽得到自己的聲音,也同時聽得到內心聲音在迴響。琴弓與琴絃接觸的時候,帶出美妙的聲音,唱出串串的音符,也拉出感情的起伏,此刻,音樂與情感渾然成為一體。
雅文的追憶——有關友友
雅文用一種帶着哲學味道的口氣説:“我想天下的父母都是按自己的概念去塑造兒女。這是好還是壞?誰能講呢。也許做父母的跟時代脱了節,但長遠來説,好的實在的價值是適合所有時代的。”
音樂生涯的點滴
演奏會或者是音樂會結束了以後,友友和媽媽會在深夜跳進計程車,去時代廣場買第二天早上才發行的各種報紙。司機在旁邊等,他們會很緊張地翻閲報紙,直至找到樂評那版為止。
成長的事件.
他的話產生了預期的效果。友友明白到自己對別人是要承擔責任的。他從來沒有打算要傷害任何人。他的性格不是這樣的。既然兩父子都極力去了解對方的想法,一場衝突就此避免了。
結語顯赫的音樂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