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管建剛作文教學系列:我的作文教學故事

鎖定
《管建剛作文教學系列:我的作文教學故事》是2010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管建剛。 [1] 
中文名
管建剛作文教學系列:我的作文教學故事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頁    數
229 頁
開    本
16 開
作    者
管建剛
出版日期
2010年5月1日
語    種
簡體中文
ISBN
9787533453718

管建剛作文教學系列:我的作文教學故事內容簡介

《管建剛作文教學系列:我的作文教學故事》具體、生動、細膩的來自真實生活的故事。作者管建剛的思考與探索不露痕跡地寓含在一個個短小精悍的故事中,真知融化在實踐中。這樣的實踐温馨、動人、有效。《管建剛作文教學系列:我的作文教學故事》是國內第一本作文教學故事書。書中,我們看到的都是這樣一些瑣事。這裏既有學生之間的團結互助,也有他們之間的碰撞爭鳴,以及為雞毛蒜皮事情的爭執;既有師生之間的支持和友愛,也有他們中間發生的矛盾衝突。這些都是學校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件。它們在管建剛老師如數家珍般的敍述中,件件都是那麼令人難忘。

管建剛作文教學系列:我的作文教學故事圖書目錄

總序管建剛:教學主張引領下的作文教學革命
序做一名有故事的教師
水落石出
愛與不愛
男人哭吧,不是罪
艱難的對話
忠言不逆耳
“老蔡醬油”
“同桌冤家”
温柔的陷阱
文字戰
笑星許悦
最憶芬芳
峯迴路轉
燃燒激情
鑄造輝煌
點題徵文
新招迭出
與生共舞
温情四溢
突圍
賭約
不解之解
“我的書”裝幀大賽
最後的紀念
我的心事
附錄一打造一個永不消逝的童年
附錄二享受作文
後記被寬容的聲音

管建剛作文教學系列:我的作文教學故事作者簡介

管建剛,男,1973年生,吳江市名教師。先後在《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報》、《江蘇教育》、《黑龍江教育》、《教師博覽》、《小學語文教師》、《小學語文教學》等十多家報刊發表教育文章70多篇。近年潛心作文教學改革與實踐,《作文,走向生命的對話》、《把作文的“人本權”還給學生》等作文教學論文六次獲省級嘉獎。

管建剛作文教學系列:我的作文教學故事圖書序言

做一名有故事的教師
(一)我們的故事:緣於教師實踐性知識
認識管建剛是件很偶然的事。當時,我在北京大學攻讀教育學博士,跟着導師陳嚮明教授做“教師實踐性知識研究”的課題。課題研究中,我們從網上了解全國中小學的教學名師,看他們是如何教學的,希望從他們身上發現教師的實踐性知識。網上檢索中,我發現了管建剛和他的作文教學改革。他的作文教學方法讓我眼前一亮。
進一步地閲讀,我發現,我們之間有着很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我們有着相仿的年齡,都是70年代初出生,我長他一歲;相同的經歷,都是中等師範畢業,都是1991屆的畢業生,畢業後都是在鄉村小學教書,他在江蘇吳江的一所鄉村小學,而我則在安徽巢湖的一個農村小學;我們教的科目也相同,語文;我們有着共同的興趣領域,教育。只是在個人道路的選擇上,我們有所不同。我通過自學、進修,選擇了考研,最終走了一條學術研究的道路。而他一直堅守在教育一線,並堅持不懈地進行教學探究。他的探究不僅讓一屆又一屆的學生受益,他還通過文章著述將自己積累的豐富的實踐經驗介紹給教育同仁,讓同行也能夠從中受益。
教過十幾年的書,中小學的一切都存放在記憶中,只待隨時翻閲。閲讀管建剛的作文教學改革後,我很佩服他的探索勇氣和執著的精神,也很喜歡他的創意,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他的經驗中肯定有我們課題組需要尋找的“教師的實踐性知識”!於是,通過他網上留下的電子郵箱,我們建立了聯繫。
隨着瞭解的加深,以及進一步閲讀他的其他著作,我漸漸發現,他的探索不僅在作文教學及語文教學上,他是全身心地將自己定位於教育者,用他自己的話,就是“不做教書匠”,用我們現在流行的説法,就是作為一名反思的實踐者,一名真正的知識分子。
欣賞之餘,我將他及他的作文教學方法推薦給我以前在中小學教書的同事,以及其他教育界的同行。我將他的經歷和做法通過電子郵件發送給同事、朋友,或將他送的書轉贈給他們,我還向我兒子的班主任和語文老師推薦並將他的書送給他們。我知道,我自己可能沒有那樣的時間和機會,在中小學進行相關的實踐探索,但我非常希望他們也能夠像管建剛那樣,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
(二)他的故事:從村小教師到特級教師
1991年,管建剛中師畢業。那年,由於身體的緣故,他延遲了一年後才分配到家鄉的一所小學任教。原本打算教數學的他,擔心自己身體不能承受兩個班數學的教學工作,最終教起了語文。語文一直是他害怕的學科,尤其作文。教了三年,家庭原因,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替父親興辦家庭產業上。三年還清債務後,1998年,他説自己“重”回學校。
和商場比較起來,鄉村教學的教育生活平靜多,了。他嘗試寫作並投稿。第一次投稿就成功了,這讓他興奮不已。於是,他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就這樣,一發而不可收拾。一直害怕作文的他,在“發表”的渴望和文章不斷被刊載的鼓勵和激發下,寫的東西越來越多,興趣也越來越濃厚。寫作原來並不像原先想象的那麼困難。發表的渴望不僅激發了他的寫作熱情,也激發了他內在的寫作潛能。
個人寫作的成功經驗促發了他對作文教學的反思:是否可以通過發表來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他想依靠“發表”的力量,讓學生願意寫、有話説。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在正式報刊上發表文章太難了,卻可以讓學生在自己編輯的班級報紙上發表。他開始醖釀創辦_份班級手抄報。誰的作文寫得好,就刊在班級手抄報上。手抄報容量有限,費時費力,也難及時和學生見面,因此無法維持學生的長期興趣。不久,他調到了鎮中心小學,那裏有微機房,有印刷一體機。他打算出版印刷鉛字的班級作文報。2000年初,第一期“班級作文週報”和大家見面了。拿到報紙後,教室裏一片歡騰,同學們興奮不已。第二期“班級作文週報”之後,管老師生病了。兩個星期出院後,學生給他帶來了意外的禮物:三期“班級作文週報”。在他住院期間,學生竟然自己選稿、自己排版、自己印刷出版了三期“班級作文週報”!這令他驚詫不已,也更加堅定了他將作文週報辦下去的決心。
辦報過程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兩三個月之後,學生的勁頭明顯下降了。為了維持學生寫作興趣,他動了一番心思。他給每個在“班級作文週報”上發表文章的學生一張“刊用紀念卡”,卡收集到三張就授予“作文新苗”稱號;再有三張,升級為“作文小能手”;再有三張,升級為“班級小作家”。“班級小作家”能出“專欄”,評“班級諾貝爾文學獎”。他還想出了“積分活動”、“等級評獎”、“稿費活動”,等等。每學期,他都會有新的招數。
他將自己的作文教學故事及經驗寫成《魔法作文營》和《我的作文教學革命》出版。他創造性地用“評講”的方式來進行作文教學改革,形成了一種非常有效的作文教學形式。第四屆鳳凰語文論壇暨新課程習作教學研討會上,他的作文講評課“雷倒了大一片”!隨着影響逐漸擴大,邀請他講課的學校也越來越多,廣東、廣西、山東、山西、江蘇、浙江、湖北、福建、上海、北京等地分別請他上“作文評講課”。他的“先寫後教”、“以寫定教”的理念和方法,得到了很多老師的認同。
這一切源於他當初內心裏的一個念頭:要好好幹,要幹出名堂來,不要讓校長看扁了。經過十年的不懈努力,他終於從一名村小教師成為了一名特級教師。這一切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
(三)作文教學的故事:《評價週報》
教育不是宏大敍事,教育是在一個個具體的事件中發生的事實,是在每一次教學、每一次作業、每一次指導中發生的,是在和孩子的每一次接觸中發生的。整日與孩子們相處的老師和父母都能夠認識到這一點:教育常常是很瑣碎的事情。
本書中,我們看到的都是這樣一些瑣事。這裏既有學生之間的團結互助,也有他們之間的碰撞爭鳴,以及為雞毛蒜皮事情的爭執;既有師生之間的支持和友愛,也有他們中間發生的矛盾衝突。這些都是學校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件。它們在管老師如數家珍般的敍述中,件件都是那麼令人難忘。
這些故事裏的人物就是他班級裏的學生,每個孩子都個性鮮明、活潑可愛:性格如頑石又聰明油滑的費文星,固執要強的湯志強,好勝爭強的班長計靜,後進生“老蔡醬油”蔡勝剛,還有笑星許悦,能幹懂事的安徽男孩侯勇和河南女孩陳銀萍,等等。最讓人忍俊不禁的是楊明,為了能夠多得幾張“優先刊用卡”,竟然主動地吃了最討厭的大肥肉。他們在一起簡直成了一部校園生活小説。這些都是管老師的作文教學中發生的真實故事,他們都是他班裏的學生。這些故事都和孩子們的寫作密不可分,都與《評價週報》這個寫作陣地聯繫在一起。
《評價週報》改變了孩子們的學習寫作的方式,讓寫作真正成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他們把寫作當成一種生活,當成一種交流。在這裏,孩子們有話可説,有話可寫,願意説,願意寫,敢於説,敢於寫。在這裏,作文變成了一種對話的手段,就如同一場辯論賽一樣。每一個人都有表達的意願,每一個人都有表達的機會,每一個人都願意去思考,用寫作來思考。用管老師的話就是“你如果有什麼話要説,可以投稿。報上見”。於是,作文在這裏成了孩子們的一場對話遊戲。原來作文是可以這樣寫的!在今天這個各種影像媒體佔據着學生多數時間的年代,他能夠設法讓孩子們投身於寫作,讓寫作成為孩子們的重要經歷,確實難能可貴。寫作不僅讓孩子們在思考中獲得理性的成長,而且培養了一種健康的交流方式。
《評價週報》讓孩子們體驗到成功。它將孩子們的語言變成了鉛字,讓他們能夠品味自己文字散發的墨香;在這裏,他們可以將自己的思想公開出來,從而實現自己的寫作夢想;他們從這裏走向外面的世界,並獲得作文大獎;他們還能夠在這裏出版個人專集。《評價週報》讓孩子們體驗了成功,實現了自己的作家夢。《評價週報》讓孩子們在成功中體驗成長,從成功走向成功。
(四)教學故事的背後:生命與信念
《評價週報》是管老師為學生寫作而創建的一片神奇的土地。這片土地的背後凝聚着管老師的辛勤和汗水,同時也體現了他執著的教育信念。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學生在一茬又一茬地更換,他的《評價週報》卻一直在刊印。編輯一份作文週報需要的時間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想象的。他不僅要及時將報紙發到學生和家長手中,還要做出恰當的點評。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那挑戰自我的精神。他在要求學生作文的時候,常常也要求自己和學生一起寫作,甚至當着學生的面寫作,和學生在寫作上實現“共舞”。這樣做有難度,更是一種冒險。他卻為學生展示了真實的寫作過程,起到了一種榜樣示範的作用,還有激發信任的意義。他是要超越自我。
在他的故事背後是深厚的師生情感。在感情上,他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們身上的。他沒有將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他將自己當作一個大孩子。和孩子們的相處中,他把自己的榮與辱放在每個孩子身上。孩子們的驕傲就是他的驕傲,孩子們的歡樂就是他的歡樂,孩子們的痛苦就是他的痛苦,孩子們的恥辱就是他的恥辱。我們看到,當侯勇被批評寫檢討時,他竟然哭了。這是童心,也是愛心,更是一份情感的投入。在他那裏,他的世界和學生的生活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他相信,作文之外的情感和震撼,將使作文更具親和力,更具人文情懷。對於他來説,教師最珍貴的收穫不是各種榮譽,也不是各種頭銜,而是感情,是跟孩子的不帶任何污染的最純潔最崇高的師生情感。正是他的這份情感,為孩子們支撐起了一片寫作的空間。
遇到這樣的老師是學生的幸運。這種幸運屬於每一個遇到他的孩子。每一個孩子在他的班級都有表達自己的機會。無論對什麼樣的文章,哪怕是攻擊自己的文章,他都會從孩子們成長的角度考慮是否刊載。在他眼裏,老師不是編輯。老師需要把愛的眼光投向每一位小作者,去想象每個週末或是週日,他們都極力想寫好自己的東西,極力想獲得週一的成功。因此,老師需要用愛的耳朵去聆聽他們的聲音。
他所做的這一切説起來很簡單,他希望能夠為孩子們的情感留下一些經典的情懷,讓他們在以後的歲月裏慢慢咀嚼;讓他們在長大成人後,再回首體驗這份成長曆程中的温情。
他為學生創造夢想,也在創造自己的夢想。他願意生活在這樣的夢裏。
(五)教學故事:教師實踐性知識的呈現
故事是生活意義的焦點。教學故事是教育生活的主題化表達,是教育經驗的情境化呈現,是教育意義的集中化形式。
教學故事是教師和學生之間曾經歷過的教育生活,它們一般不是自然形成的,多為教師的主動創造。優秀的教師不僅為學生創造學習經歷,他們也將自己的生活融入到學生的成長經驗之中,將自己的故事編織在學生的故事中。教學故事的基礎是教師和學生之間所建立的教育關係,是教師對學生的邀請,邀請他們積極地參與到自己的教學生活當中。因此,在某種意義上,教學故事就是教師的生活,是教師生命的主旋律,是教師自我的一種表達形式。
在日常生活中,故事是最通俗,也是最合適的經驗分享形式。教學故事是教師最寶貴的經驗財富,精神財富。它需要被分享。教師講述他們的教育故事就是一種分享活動。每一位老師都有着説不完的教學故事,如果他真正投入到教育生活中去的話。生活的意義只有通過分享才能夠得以顯現。分享不僅意味着有分享的東西,分享還意味着願意分享,這是一種信任。我們只有在信任的基礎上才會將自己的故事向周圍的人訴説。分享故事是一種交流,真正意義上的交流。交流意味着交流雙方彼此處於一個共同體之中,英文的“共同體”的原意就是“交流、溝通”。
講述教育生活中的故事也是一種意義的賦予活動。故事將教學的意義一點點地凝聚起來。在講述或寫作中,那些原先模糊的教育意義逐漸明晰起來,並逐漸得到自我確認,尤其是將它們寫下來——因為寫作是更加嚴密的講述。講述故事也是一種生活重構行為。通過故事的講述,教師原先的生活得以重構。在這個重構過程中,教師能夠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和曾經的生活,重新審視自己和學生,也重新認識和理解自己及孩子們。這是一種全新的生活。
故事將生活呈現出來,它比理論更豐富。故事往往比理論更有感染力,更有親和力、影響力。實際上,我們常常看到,能夠流傳長遠的不是理論,而是那些能夠打動人心的故事。任何理論都可能被超越,被突破,人類經驗和情感在很多方面卻是永遠的。因此,給教育者印象深刻的往往不是教育理論,而是那些帶有個性經驗、富有情感的教育故事。
生活有説不完的故事,管建剛老師的作文教學故事也遠不止這些。我們期盼着他能夠繼續地為我們提供更多的教學故事,也希望他的作文教學故事引發更多的教學故事,呈現給更多的讀者。我也相信,作文教學應該而且肯定還有其他有趣的形式。期待着我們一線的老師們能夠在他的故事的帶動下,講述更多屬於自己的教學故事。
2010年,早春,於安徽大學

管建剛作文教學系列:我的作文教學故事圖書後記

被寬容的聲音
除夕早上,一點雨跡也沒有。寒假以來,沒見過什麼陽光,也怪我,老窩在北廚房邊的飯桌上寫字,書房被女兒侵佔,老爸只好搬遷。寒假頭幾日,沒頭沒腦地修改《我的作文教學主張》。除夕前兩天,《我的作文教學故事》、《我的作文教學革命》總算修訂完。《我的作文教學故事》比《我的作文教學革命》、《我的作文教學主張》少了三萬字。故事有的是,缺的是寫的時間。趕到除夕,還有六千字的故事。一上午,故事寫好,陽光很好,煤球爐上燉着蹄膀,灶裏塞着父親劈的木柴,女兒、侄女幫着阿弟貼春聯。
新年的鐘聲響了,天下起了雪,小小的。一家人去圓通寺,雪大起來了,白絮翻飛,陰冷的美。我給朋友發短信:感謝天,除夕給我那麼好的光;感謝地,新春給我那麼純的雪;感謝你,牛年給我那麼不一般的温和暖。虎年來了,牛年走了。去歲年初,我給朋友發短信,“牛年是我的本命年,怕也是我的奔命年”,不幸言中,江蘇、浙江、山東、山西、廣東、廣西、福建、湖北、上海、北京,飛來飛去,我以一個人的力量,傳播一個人的“作文革命”和“作文主張”。
走到哪裏,只要一説吳江,常有老師和我談薛法根、張學青。吳江是一塊小學語文教改的熱土。法根、學青們對語文的熱愛哺育着我、影響着我、啓迪着我、鞭策着我。沒有土壤的孕育,任何種子都無法抽出自己的芽。新芽是脆弱的,一個人的起步也是脆弱的,脆弱得像只螞蟻,任何人踩一腳它都得死。我的“作文革命”的起步,得益於鈕雲華校長的扶持,對於我那稱得上另類的作文教學,數學教師出身的他給我以兄長的寬仁,我還能説什麼呢?
我的作文評講課,我的作文教學革命,我的系列“作文教學主張”,它們的批判性、顛覆性和革命性,註定了它的被批判,以及可能有的被顛覆和被革命。姚虎雄校長從來沒有把我視為異端,他對我的“語文書”不等於“語文課程”、“課堂教學”不等於“課本教學”、“作文教學”不等於“作前指導”、“講評就是最好的指導”等觀點所表現出的熱情與關注,我不能不深受鼓舞,不能不甩一甩褲腳的泥巴,朝着必定泥濘的前方行進。
老成像尊佛的錢理羣先生,清瘦矍鑠的成尚榮先生,鶴髮童顏的週一貫先生,慈樸平和的袁浩先生,他們對我那另類的作文教學的寬容,對我不成熟的作文教學觀裏哪怕一絲的閃光也做了肯定,都讓我在孤寂的探索裏保持温暖的心跳。
抱朴守一的潘新和先生,儒雅醇厚的李亮先生,安徽大學的光明兄,《小學語文教師》的李村長、文君編輯,《語文教學通訊》的裴海安主編,《江南時報》的李竹人編輯,蘇教版的沈高明先生,都給了我不能忘記的幫助。已調入福建省教育廳的沈國才先生,介紹我認識資深編輯成知辛先生,辛老對我的寫作的縱容與遷就,讓我愧疚,只好努力一點,再努力一點,力爭寫得好一點,再好一點。
這三本小書,是一個一線教師的作文教學實踐和研究的“中點”,而不是“終點”。它們有太多的青澀與不足,我仍急切地將它們拿出來。作文教學是一個弱勢羣體,作文教學研究是一個落後羣體,我急切地發出自己的叫聲,不去管那叫聲會不會是引起公憤的噪聲。小學作文教學太寂寞了,死一樣的沉寂裏,要的是證明活着的聲音,哪怕是一聲“他媽的,你找死啊”。
作者
庚寅年大年初二於老家梅灣
雪融,陰冷,被窩,筆記本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