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我們這五年

(2017年劉鴻彥執導的紀錄片)

鎖定
《我們這五年》是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出品,劉鴻彥執導、陳伯玉解説的紀錄片。
該片講述了數十個普通中國人的故事,在“中國夢既是國家夢、民族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的主題下,呈現出5年來當代中國人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追求,展現出了普通人勤勞、善良、智慧、堅韌的精神品質以及自強不息、積極向上的奮鬥精神和家國情懷的故事。
該片已於2017年9月29日在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首播。2019年,該片入選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推薦展播紀錄片、動畫片目錄 [1] 
中文名
我們這五年
作品類型
紀錄片
出品公司
中央電視台
製片地區
中國大陸
拍攝地點
中國大陸
發行公司
中央電視台
首播時間
2017年9月29日
導    演
劉鴻彥
集    數
10 集
每集時長
50 分鐘
網絡播放平台
央視網 [2] 
出品時間
2017年
首播電視台
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

我們這五年劇情簡介

“有夢想,有機會,有奮鬥,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能夠創造出來。”過去五年,如果有一條主線的話,就是無數中國人奔走在逐夢、追夢、圓夢的征程中。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中國夢並不是一個大詞,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
為了和已有的幾部政治理論片作區分,十集紀錄片《我們這五年》聚焦於普通人的逐夢故事,整合當下各行各業中國人的生活及奮鬥經歷,通過個體夢想敍事,既展現中國人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也表達中國人面對逆境永不服輸的抗爭精神,體現出這個時代人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人人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本系列紀錄片將通過數十個普通中國人的故事,在“中國夢既是國家夢、民族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的主題下,呈現五年來當代中國人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追求,展現普通人勤勞、善良、智慧、堅韌的精神品質以及自強不息、積極向上的奮鬥精神和家國情懷。 [3] 

我們這五年分集劇情

    第1集 再造家園

    本集表現出中國人對於家園的深愛,難以割捨鄉土的民族氣質。每年中央一號文件依然圍繞農業、農村、農民。這兩年,從“江西媳婦逃離農村”的假新聞到農村空心化的真實困惑,鄉村的未來成為一種焦慮;同時,諸如建設新農村、精準扶貧也成為最生動的鄉村實踐。在城鎮化加速的巨大拉力下,鄉愁不是空穴來風的,怎麼辦?只有築牢農村、發展農業、富裕農民,才能守住鄉愁。縱觀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無疑構成了中國夢的底色。這個過程中有兩條生動的線索:一是“逆城市化”的潮流,返鄉創業,為美好家園奮鬥,不少返鄉青年正成為建設美麗鄉村的主力軍;二是精準扶貧,在個人奮鬥以外,通過扶危濟困,展現着共同體的善與愛。“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總書記最關心的還是貧困羣眾。只有幫助所有人走出貧窮的“鄉愁”,閃亮的中國夢才是所有人的。


    第2集 擇高處立

    人往高處走,是逐夢最樸素的定義。四川大涼山的懸崖村的孩子們曾爬着藤條去上學,爬升,是逐夢的隱喻;但每一個個體如何爬升,則關乎公平正義,關乎社會的温度。此處呼應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人往高處走,是向着社會的高又或者是心靈高。


    第3集 青春無價

    中國夢若有顏色,應是青春色。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奮鬥時的艱難求索、追夢時的激情燃燒、堅守時的踏實肯幹,構成了青春之聲的主旋律。無論是足球學校、枱球小子、還是青年舞蹈家,都是用青春顏色來展現夢的色彩.青年人在逐夢過程中展現出的對夢想的堅定不移、那種無暇的信念是不同的,也是最為可貴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前進途中,有平川也有高山,有緩流也有險灘,有麗日也有風雨,有喜悦也有哀傷。心中有陽光,腳下有力量,為了理想能堅持、不懈怠,才能創造無愧於時代的人生”。


    第4集 心安之處

    本集主要展現逐夢城市人的精神狀態,他們在追求更高的幸福,更在追求一種心安。當物質生活越來越發達,這代人將有怎麼樣的精神狀態;這五年,從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拓展住房制度改革,到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城市管理正日益向着“以人為核心”發展,有温度的城市才能讓人生根發芽。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説,一個地方的幸福很重要,要記得住鄉愁。每個地方都有讓大家留念的東西,不要小看這種幸福感,因為這種幸福感能留得住人。


    第5集 在此守候

    流動的腳步最容易被看到,堅守的身影卻不易被發現。很多時候,夢想可能是重複性的勞動。其實這也是對接中華民族的精神傳統:抗爭。老子説“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説的是要生存就得靠自己,不能靠蒼天。許許多多的中國人,正是在堅守中,不信天不信命,靠自己的雙手,完成了鑽木取火、夸父逐日的現代版本。正是因為中國人倔強的不服輸精神,所以才能夠屹立至今。


    第6集 壯心不已

    老齡化是趨勢,中國正迎來銀髮浪潮。在傳統的觀念中,年老意味着燭火漸萎,但是可以反彈琵琶。對逐夢而言,也許沒有什麼比得上“烈士暮年”的夢想。而另一方面看,如何安放老年人生活,也成為整個社會不得不面對的重大時代命題。比起老年人暴走團、比起與青年人在公交車地鐵上拉鋸的老年人,我們同樣需要提供更多美的老年樣本,讓暮年的夢想升騰,去化解“無處安放的老年”。


    第7集 生生不息

    死生亦大矣。哲學的第一命題是面對生死。在這個時代,更有尊嚴地活着、與更有尊嚴地死去,同時構成了社會的共識,也構成了中國人與生命抗爭最直接的表現。無論是從紀錄片《人間世》,還是從紀錄片《助產士》《生命緣》中人物的故事,一方面可以透過懸壺濟世、醫者仁心,展現醫生的紓難解困、守護生命尊嚴;另一方面也能表達中國人對於健康、生命的思考。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越是發達的社會對於生命的思考越是深入與細緻。關注死,其實是在關注如何生。


    第8集 文脈長傳

    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越是向着現代前進,其實越是需要回望傳統。正因此,中國夢不止是一個現代的夢,是要在追求現代化的進程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從潛心製作微縮版天壇祈年殿到《我在故宮修文物》裏的匠人故事,從年輕人對程派藝術傳人張火丁的瘋狂,再到《齊魯家風》裏家風的傳承,守護傳統,守護文化自信,賡續傳統,才能擁抱未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


    第9集 開創未來

    在本集中,創造分為兩個維度,一是大國重器的創造,二是個人的創新創業。一方面,技術可以造夢,也可以圓夢。“李約瑟之問”一直壓在中國人心上,也成為中國尋富求強路上的根本性自問:“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對這個問題的解答,貫穿百年。從高鐵復興號啓程,蛟龍號下水到墨子號昇天,五年來科技成果迭出,技術的遞進,給中國夢提供了堅實的內核。另一方面,個人的創新創業,則是整個國家走在創造之路上的平民視角。兩者互補,共同組成了新時代語境下的“開天闢地”。


    第10集 世界腳步

    中國夢的輻射是在全球的。前段時間,有一段視頻在互聯網上廣為流傳,埃塞俄比亞的中資企業女工,用中文高唱《團結就是力量》。今天的我們不難看到這樣一組場景:一邊是走出去的中國人,一邊是加緊迴流的海歸人才,這兩股洋流的對流,共同構成了全球視野下的激盪的中國夢。從大處可以看到亞投行、絲路基金、“一帶一路”倡議,這是中國夢的國家敍事;於小處,從普通人的求學、工作、致富的匆匆腳步,不難看出中國夢在日益開放的進程中日益向世界鋪展。一個更加開放的中國夢,正向世界展示一個更加立體、豐富、生動的現代中國,展現中國與世界的美美與共。


(參考資料: [3] 

我們這五年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我們這五年》為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迎接黨的十九大重點紀錄片項目,共10集,每集50分鐘。該片全部取材於2012年至2017年來優秀的國產紀錄片,央視紀錄頻道對這些素材進行再創作和回訪性拍攝,是紀錄頻道在社會現實題材領域的一部作品 [4] 
拍攝過程
《我們這五年》各個故事文本中的人物都有着十分豐富的生活面向和精神面向,需要主創者刪繁就簡抓住要旨,這要具備較強的概括力,也考驗着主創人員對片子的篩選力度、對故事的提煉深度以及對時代的理解程度。於是,片子便有了以“再造家園”“心安之處”“在此守候”“青春無價”“擇高處立”“壯心不已”“生生不息”“文脈長傳”“開創未來”“世界腳步”10個主題的10集紀錄片,有醉心於推廣音樂,熱衷於提升市民音樂素養的90歲的“90後”指揮家曹鵬,有在峨眉金頂撿了16年垃圾的“蜘蛛人”彭文才,更有在6000米深處發電站堅守30年的歐資平等 [7] 

我們這五年主創團隊

總監製:張寧
監製:梁紅
總導演:劉鴻彥
執行總導演:羅勇
總撰稿:羅勇、何鼎鼎
攝影:劉乾軍、侯召男
解説:陳伯玉
動畫指導:劉華
音樂編輯:聶暢
項目主編:錢鈺
製片人:劉鴻彥
執行製片人:孫正
主創團隊參考資料 [5] 

我們這五年獲獎記錄

時間
名稱
獲獎
2017年
《我們這五年》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7年優秀國產紀錄片“
獲獎參考資料 [8] 

我們這五年發行信息

2017年9月26日,紀錄片《我們這五年》發佈第一集(再造家園)片花 [9]  ;同日,該片發佈總宣傳片 [6]  ;9月27日,該片宣佈將於9月29日——10月8日每晚20:02,在紀錄頻道十一期間黃金時段首播 [4]  。9月29日,央視《新聞聯播》報道該片開播 [10] 

我們這五年作品評價

《我們這五年》沒有簡單遵循行業、地域等主題進行切分,而是構造了一條自己的邏輯線索 [7]  。守望到前行,青年到壯年,鄉村到城市,傳承到創新,《我們這五年》用500分鐘的時間鏈條,串聯起各行各業、天南海北的中國人對夢想的堅守。當一個個温暖的細節,鮮活的形象,多元豐富的個體,無論順境逆境卻不乏昂揚的神態,以平視、細膩的視角,被真實質樸的方式呈現,湧動於其中的力量便會直抵人心。中國夢,就這樣在《我們這五年》裏有了温度,有了色彩,有了夢想的根基 [7]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電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雅欣 綜合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