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我們的奧林匹克

鎖定
《我們的奧林匹克》是由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中國中央電視台聯合攝製的紀錄片,於2008年7月21日至30日每晚20:40分在中央電視台奧運頻道播出。
中文名
我們的奧林匹克
類    型
大型紀錄片
出品公司
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中國中央電視台
首播時間
2008年7月21日
製片人
張朝夕
集    數
十集
每集長度
45 分鐘
監    製
江和平、方鋼
策    劃
張朝夕、房學峯
作    曲
黃川、王志成
錄音師
賈玥、盧楠
混音師
盧楠、楊禕

我們的奧林匹克劇情簡介

本片是一部全景式展現中國奧林匹克運動的大型紀錄片,以奧林匹克運動在中國的百年曆程為參照,以人物故事命運的變遷為依託,體現“奧林匹克影響中國,中國豐富奧林匹克”的主題。

我們的奧林匹克分集劇情

    第1集 我能比呀

      我能比呀是奧林匹克最初的漢語翻譯。十分傳神地表達了當時中國人的心情——雖然國運波譎,但是,“我能比呀”!  本集講述的是現代奧林匹克運動誕生之後,1949年之前,中國如何與奧林匹克相識,現代奧林匹克,又如何伴隨中國,走過那命運多舛的半個世紀。  本集以鏡頭尋訪為動態線索貫穿全片。通過對於張伯苓、劉長春、楊秀瓊等體育知名人士經歷的再現,使得歷史故事的影像復原,歷史遺蹟被再度發現,破解民國奧林匹克史的重重迷霧,盡力接近歷史的真相……  瑞士洛桑,現代奧林匹克首都,奧林匹克博物館珍藏着百年奧運的歷史記憶。奧林匹克博物館至今依然保存着第二屆奧運會的文物,1900年5月20日,奧運會僅僅作為世界博覽會的一部分,在巴黎開幕。同一天,地球另一端的北京城正沉浸在一種不安的氣氛中,清帝國和八個世界強國的戰爭。  傳説,當時顧拜旦代表國際奧委會給清政府發出了邀請函。然而,即使這個傳説屬實,當年的中國也無力接受這個邀請。同一年,上海《時務報》轉載當時權威的英文報紙《字林西報》一篇文章。開篇寫道:“夫中國東方一病人也;其麻木不仁久矣。”兩年之後,一個叫張伯苓的年輕人從帝國海軍退役。他的新職業是教師,在他講授的若干科目中,有一門讓學生有些無所適從——體育。1919年,張伯苓在天津創辦了著名的南開大學。從此,體育成為這所大學百年不衰的傳統。  在那個年代關心國家命運的中國人心中,身體的強弱已經關乎國運盛衰,而開風氣之先的新式大學成為在中國傳播現代體育的搖籃。從傳教士創辦的教會學校,到為出國留學準備的預科學校,以及眾多的公立私立大學,都將體育作為傳播西方文明的重要手段。校園之外,中國軍隊在接受西式訓練時,體育也是最為重要的內容之一。現代體育,這種迥然不同於東方傳統的行為方式,漸漸為年輕一代熟悉、熱愛。今天,曾經在中國現代體育傳播中扮演過啓蒙角色的北京大學,又成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賽場。歷史在這裏完成了一個長達百年的輪迴。  張伯苓是最早對奧運抱有夢想的中國人之一,後來,他的夢想被人總結為三個疑問:  中國何時才能派一位選手參加奧運會?中國何時才能派一支隊伍參加奧運會?中國何時才能舉辦奧運會,邀請世界各國的選手參加?  二十多年後,這第一個夢想終於在一個年輕人劉長春的身上實現了。  一次日本人的政治陰謀,卻促成了中國運動員的第一次奧運之行。  1932年7月1號,張學良在他們的畢業典禮上宣佈,要派劉長春參加第十屆奧林匹克運動會,自己出資8000大洋來支持劉長春。1932年7月31日,在抵達洛杉磯的第三天,劉長春的第一項比賽開始了。當晚,他登上了美國電視台的奧運新聞 :中國唯一的選手劉長春在百米預賽中遭淘汰。  1936年柏林奧運會,戰爭的陰雲籠罩着中國。這一次,中國派出了150人的龐大代表團。其中,69人將參加奧運會的正式比賽,其中就包括美人魚楊秀瓊。  在奧運會的決賽場上,中國選手成為看客。“美人魚”楊秀瓊參加了女子100米自由泳和女子100米仰泳的預賽,均被淘汰。當時,國內的媒體送給代表團一份這樣的禮物:一隻大鴨蛋,中國特獎。  1936年中國人在柏林的表現,並非全是黯淡的記憶,隨隊出征的國術表演隊讓外國人見識了中國武術的魅力。 當時,國術隊用《滿江紅》伴奏,九位隊員各顯其能,表演結束,常常要謝幕十幾次。1948年,中國再次派出運動員參加奧運會,再次名落孫山。  而在當時的延安,則會聚着全民族的希望,軍民們的體育運動也開展的有聲有色。


    第2集 體育館路

      體育館路是建國後,新中國在過去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壇一側,修建的一條道路,這條連接天壇和體委大院的道路,見證了新中國體育30年風風雨雨,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  本集講述的是新中國成立之後,1984年第一次全面參加奧運會之前,中國與奧林匹克之間,由碰撞,隔絕,到重返奧林匹克大家庭的這段塵封的歷史。  我們的鏡頭對準了那些一生與新中國奧林匹克運動結緣的老人,他們的青春,默默奉獻給了新中國的體育事業,他們的故事,每每令我們心痛。但同時,本集也揭示了另一個很少有人意識到的事實,在這一代看似被犧牲的體育工作者身上,寄託了新中國渴望與世界融合的巨大努力,體育,在那個被迫封閉的年代,始終是中國試圖打開國門的一把鑰匙。  “體育之聲”合唱團是國家體育總局的一支老年業餘合唱團隊,50多名團員都是退休的體育工作者,他們都是從體育館路走出的中國體育見證者。  1955年,當時北京體育館建成以後,這條路正式更名北京體育館路。現在這條大街兩邊都是體育機構:國家體育總局、中國奧委會、中華全國體育總會,還有訓練局、科研所、信息中心、體育醫院,包括《體育報》社、《新體育》雜誌社都在這條路上。這條不到一公里長的大街,見證了新中國奧林匹克運動的風雨歷程。  1952年,中華全國體育總會致電國際奧委會,聲明舊中國的“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已經改組為中華全國體育總會,中華全國體育總會是代表中國的惟一合法體育機構;同時,正式報名參加1952年的赫爾辛基奧運會。1952年的赫爾辛基奧運會,是在異樣的氣氛中開幕的。由於台灣問題的干擾,直到開幕的前一天,中國才接到參賽的通知。在那屆奧運會上,中國沒有取得太好的成績。  然而五星紅旗在奧運會上升起,就表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尊重奧林匹克精神,我們願意成為奧林匹克大家庭的一員。  1954年2月14日下午,中國隊與匈牙利隊舉行足球友誼賽,地點在北京市先農壇體育場。比賽後,毛主席、朱副主席、周總理到運動場上與雙方隊員握手。當時體育界有兩句話,叫“請進來”,“走出去”。“請進來”就是邀請外國的一些好的運動員到我們國家來進行表演、比賽。  1956年,陳鏡開第一次打破133公斤最輕量級挺舉世界紀錄,這時離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開幕還有五個月時間。  1956年10月20日,由92人組成的中國奧運代表團正式成立。然而此時“兩個中國”的問題出現了,中國與國際奧委會斷絕了關係。1957年,戚烈雲打破百米男子蛙泳世界紀錄;同年,鄭鳳榮打破女子跳高世界紀錄;1958年,黃強輝以155公斤成績,打破67.5公斤級挺舉世界紀錄。他們是中國第一批世界紀錄創造者。  封閉的年代,中國人渴望打開通往世界的大門,而體育成為一把鑰匙。  1965年4月,應周恩來總理邀請,大松博文執教中國女排。從後來拍攝的《沙鷗》這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大松博文執教中國女排,對中國體育產生的深遠影響。當年,在國際體育組織中,只有國際乒聯、國際滑冰聯保留了中國的合法席位。這兩個項目也就成了中國體育走向世界的惟一通道。尤其是乒乓球,成為那個年代中國人的驕傲。  而“乒乓外交”的成功,為中國重返國際奧林匹克大家庭提供了契機。  1976年奧運會,出現了來自新中國的面孔。在遠離國際體壇多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終於獲邀觀摩奧運會。1979年11月26日,國際奧委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席位。  從1958年中國與國際奧委會斷絕關係算起,中國人民在經歷了21年漫長的期待之後,終於又回到了奧林匹克大家庭。


    第3集 突破·1984

      洛杉磯對於中國奧林匹克運動,是個富於象徵意義的城市。1932年劉長春曾在這裏單刀赴會,1984年中國重返奧運大家庭的第一次亮相,也是在這裏。來自紅色中國的五星紅旗,在這座城市的上空,數次升起。這也是改革開放的中國,在世界面前的一次精彩表演。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對中國社會,對世界產生的激盪,遠遠超越了體育本身。  本集的鏡頭,聚焦於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的日日夜夜,從不同視角360度地展現着一屆奧運會的立體圖景。我們當然關注賽場上的華麗演出,但鏡頭的焦點,更多的對準了觀眾席,電視機前,更廣袤的中國和世界背景。  《突破·1984》,講述的不僅僅是一屆奧運會的故事。  20世紀80年代,大部分中國人是通過報紙得知洛杉磯奧運會開幕的消息。  1984年,當時的柳傳志40歲,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一名工程師。與科研比起來,柳傳志對奧運會每天正在發生的一切也充滿了興趣。  顧長衞是1978年藝術類院校恢復招生後第一批考取北京電影學院的學生,1984年他正忙着拍攝電影。而被很多中國人喜愛的電影明星陳沖那時遠赴美國,開始了留學生涯。他們都在自己的生活中留下了奧運會的回憶。  洛杉磯奧運會,是1952年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派出大型體育代表團參加夏季奧運會,225名運動員將參加本屆奧運會16個項目的角逐。  中國運動員的到來,不僅讓當地的華人振奮起來,也給洛杉磯奧運會組委會主席彼得·尤伯羅斯帶來了巨大的驚喜。因為1984年是商業化第一次被引入奧林匹克,當時傳言包括前蘇聯在內的100多個國家都將抵制這屆奧運會。果真如此的話,電視轉播合同和其他很多贊助合同都會被取消,歷史上也就不會存在1984年的這屆奧運會了。  洛杉磯奧運會組委會給了中國代表團特殊的禮遇——第一個入住奧運村,一個舉行升旗儀式。在這屆奧運會上,欒菊傑、許海峯、郎平是中國運動員中的傑出代表。  離洛杉磯120多公里的普拉多射擊場,是1984年奧運會射擊比賽的主要場地。中國人就是在這裏,由許海峯實現了奧運金牌“零的突破”。  國內報紙以《偉大的一天》《中國人獲得本屆奧運會第一枚金牌》等標題報道了此事。而當時27歲的選手欒菊傑被稱為天下第一劍,在洛杉磯,欒菊傑對戰德國老將漢尼斯。欒菊傑贏了,她成為第一位摘得奧運擊劍金牌的中國人,也是第一個贏得奧運擊劍冠軍的亞洲運動員。而在洛杉磯長灘體育館,作為1984年奧運會的排球比賽場館,郎平和隊友創造了了中國女排的奧運輝煌。  8月7日,最後的決賽開始了。中國女排遇到的對手是美國隊,憑藉郎平等隊員出色的發揮中國獲得了冠軍。據統計,全國有兩億人收看了中美女排決賽的現場直播。中國女排為中國代表團獲得了第一枚團體比賽的金牌。中國女排頑強拼搏、永不言敗的精神深深地滲入中國人的心靈深處,並逐漸發展成一種“女排情結”。  從1984開始,奧運會開始全方位走進中國人的生活。24年過去了,無論是柳傳志、陳沖、顧長衞還是欒菊傑、郎平、許海峯,他們的生活都發生了很多變化,他們對於奧林匹克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刻了。


    第4集 微笑·1988(上)

      1988年漢城奧運會,在中國奧林匹克的歷史上,留下了令人難忘、促人反思的一筆。  韓國漢城綜合體育場,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這裏,在盛大的開幕式中,我們看到了來自東方大國的體育代表團,李寧、樓雲和高敏的身影出現在隊伍中,他們的臉上充滿着對於勝利的渴望和期盼。  奧運會第四天,1988年9月20日,李寧,帶着“體操王子”的光環,步入了賽場,“在那兩年只要李寧一出場,那就是上帝下凡到了體操場,他只有贏,沒有輸。”參加過漢城奧運會報道的楊明回憶説。  然而,誰都不曾預料到的一幕幕發生了。吊環比賽中,他的腳掛在了吊環上。跳馬比賽中,他重重地坐在了地上。  在人們的驚歎聲中,失誤後的李寧,卻露出了一個淡然的微笑。  高齡參賽,傷病困擾,這些必然的運動規律在那個對金牌充滿無限追捧的年代都變得淡如雲煙,人們看到的只有賽場上的失誤,聽到的只有冷漠的嘲諷。從巔峯突然跌落到低谷的李寧,內心曾經承受了怎樣的重負?  “強顏歡笑,大將風度”,經歷過這一切的樓雲用這八個字説出了自己當時的感受。  微笑,是老大哥給隊友們繼續戰鬥的信心和勇氣;微笑,是“體操王子”歷經巔峯之後的從容與淡薄;微笑,是一個結束,更是一個新的開始。  之後,李寧選擇了退役,告別了體育賽場的他卻沒有離開過這個註定伴隨他一生的事業,離開賽場,步入商場,昔日的“體操王子”搖身變成了今日的“商界嬌子”,“我覺得人生遇到挫折,從另外角度來講是一種財富,如果沒有漢城的那次失敗,可能也沒有激發我重新再來的激情。”時隔二十年,再度提起當年的那場比賽,李寧的神情平靜而淡然,勝負成敗,在這個已過不惑之年的男人眼中,平淡如菊。擁有過,經歷過,感悟過,對於他,已然足夠。不管是站在奧運領獎台上,還是站在小小的體操館裏,金牌的那份榮耀與幸福,都是一樣的。


    第4集 微笑·1988(下)

      樓雲,作為李寧當年親密的隊友,看到了李寧在賽場上經歷過的失敗,那一年,不僅是李寧,整個中國隊都好像在蔓延着一種失敗的瘟疫,“三個指頭捏田螺”的何灼強三次失敗了,“雙保險”許海峯、王義夫名落孫山,而被人們寄予厚望的“五連冠”女排更是以0比15的巨大懸殊敗給了美國隊。質疑的評論撲面而來,《失態種種皆因潛》,《許海峯為何失靈》,《塔為什麼倒了》,《中國嘗試到了奧運的悲哀》……外界的種種評論,無形中也給樓雲增加了不小的壓力,儘管他憑藉着良好的競技狀態和身體素質,最終站在了冠軍領獎台上,看到了李寧為他鼓掌,看到了隊友們為他歡呼,可是那一刻,他的表情卻耐人尋味,“非常高興,因為畢竟拿了金牌,但是整個隊的表現一塌糊塗,甚至説連頭都抬不起來,笑不出來。”  這種失落的氣氛一直跟隨着男子體操隊,從漢城到北京,體操房變得冷清而壓抑,就在李寧退役後不久,樓雲也毅然的選擇了離開,儘管那時候他的身體狀態是最好的。  88年奧運會上,高敏的笑純真而又難得,作為一個沒有心理壓力的年輕小將,高敏的發揮幾近完美,18歲的她,登上了世界冠軍的領獎台。“那時候的笑真的是發自內心的。”  然而,載譽歸來的高敏卻變得心事重重。那時,高敏已經拿到了所有跳水比賽的冠軍,世錦賽,世界盃,奧運會……她還在繼續贏,大大小小的比賽。金牌讓她成為了眾人矚目的明星,人們追捧她,寄予她厚望,可是這一切,卻讓這個原本無憂無慮的女孩害怕了——她看到了李寧失誤後的無奈,聽到了人們對於敗者的冷嘲熱諷。  一直都拿冠軍的高敏此時也產生了恐懼,“我覺得每一塊金牌就像包袱一樣,壓在我背上,如果我失敗一次,讓所有人都知道高敏不是神,她也是人,她也會失敗的。”失敗,對於那時的高敏來説,既恐懼卻又迫於無奈的嚮往,未曾經歷,她已經品嚐到了成敗的殘酷。  跳水館,跳台,跳板,甚至是水,那時都成了她的噩夢……  堅持,她唯一的選擇。  四年之後,高敏再次走上了奧運賽場,這次她揹着沉重的包袱。  第一個動作,她的手就抽筋了,濺起了巨大水花像石頭般猛然把高敏從夢中驚醒,不能有壓力,“我相信老天是公平的,如果今天失敗了,就説明有人付出的比我還多,如果老天看見我真的是付出了我所有,他一定會給我一個公平的結果。”  接下來的動作,她越跳越好,起跳,入水,最後完美的一跳……出水後,她面向觀眾,深深地鞠了一個躬。不僅是感謝,也是一種告別,對於自己跳水生涯的告別。  二十年後的高敏,過着另一種生活,相夫教子之餘,往返於各個城市之間做公益事業。再見高敏,兩個兒子圍繞在她身邊嬉戲玩耍,做母親的幸福洋溢在她的臉上,“我就想要一種安靜的生活。”  與她的寧靜生活所不同,退役後的樓雲經歷了商場上的種種挫折,甚至投入了所有積蓄而無所收穫,不得不移民美國。經過了二十年的發展,今天的樓雲身兼多職,經營一家科技公司,同時又是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的副秘書長,目前,北京奧運會啦啦隊選拔大賽是樓雲手頭最重要的工作,在人大體育館,我們見到了樓雲忙碌的身影。  二十年,人們對於勝負成敗已經有了更加理性客觀的認識,正如李寧所言,“現在的冠軍對我們來講,已經不像我們那個年代冠軍顯得那麼重要,那麼絕對需要,今天有很多選擇,有很多方面表現中國人的能力和中國人的精神。”


    第5集 成長足跡

      奧林匹克最打動我們內心的究竟是什麼?是一個個鮮活個體的成長。  本集將引領觀眾關注中國運動員的成長,通過熊倪、劉國樑、高紅、孫雯和劉愛玲這一代中國運動員的成長故事展現了他們挑戰身體極限,展現生命之美的信念。  1988年奧運會,熊倪被稱為天才少年,令人遺憾的輸給了美國名將洛加尼斯;1992年奧運會,熊倪再次站上十米跳台,但是他只取得了銅牌。而當22歲的熊倪第三次站在奧運賽場的泳池上時,他的臉上已經褪去了少年的稚嫩,這一次,他贏了。2000年悉尼奧運會,中國跳水隊這支“夢之隊”連連失利時,熊倪出場了,他在最後一輪戰勝了對手,勝利的一刻他將自己深深埋進冰冷的池水。如今,熊倪已經成長為湖南體育局的副局長。  而劉國樑、高紅和劉愛玲也都在參加奧運會的過程中享受過成功,也遭遇過挫折。他們通過奧運會的舞台成長,奧林匹克改變了他們的人生。  一代人來,一代人去,奧運聖火點亮了他們的人生。  1984年,高紅、劉愛玲、孫雯、熊倪、劉國樑都是從報紙和電視上知道了奧運會,這是奧運會第一次走進他們的生活。  1988年漢城奧運會,14歲的熊倪獲得男子十米跳台的銀牌,金牌獲得者是美國著名選手洛加尼斯,冠亞軍之間的差距只有1.14分。而這一年,乒乓球項目第一次進入奧運會,中國選手在男單上竟無一人進入前三,這促使一羣打球最有天賦的少年從全國各地來到北京,其中年紀最小的一個孩子叫做劉國樑。但是隨着奧運戰略的制定,當時沒有列入奧運會的女足項目,受到了很大的衝擊。  1992年洛杉磯奧運會,被人們給予厚望的熊倪在關鍵時刻出現了失誤,沒有把握住機會,僅僅獲得了一塊銅牌。而劉國樑、高紅、劉愛玲、孫雯則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參加奧運會越來越近了。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熊倪第一次參加男子三米跳板比賽,終於拿到了夢寐以求的冠軍。  劉國樑第一次參加奧運會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獲得男子乒乓球單打、雙打兩個冠軍。而女子足球1996年被第一次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高紅、劉愛玲、孫雯正值青春年華,她們發揮的異常出色,拿到了一枚寶貴的銀牌。她們感慨的説:苦苦苦、苦不盡,苦苦苦,苦無窮。苦盡甘來日,方知苦是功。  2000年奧運會前,雙冠王的好運沒能一直陪伴着劉國樑,一件不可思議的興奮劑事件把他帶到了困難的境地。2000年3月,劉國樑被證明是清白的,而此時距離2000年奧運會還有6個月。  與此同時,中國女足的奧運備戰也開始了。32歲的高紅、32歲的劉愛玲、27歲的孫雯為了奧運會再一次聚在一起。而在96年奧運會終於獲得夢想中的金牌之後,熊倪退役了,但是為了中國跳水的榮譽,他再次復出。  2000年,悉尼奧運會。經歷了尿檢風波的劉國樑獲得男子單打銅牌。他覺得自己沒有被打倒,反而更堅強了。而在一場關鍵的小組賽中,中國女足一球之差敗給挪威隊,止步四強之外。而孫雯、高紅、劉愛玲卻都覺得雖然那是一次非常痛苦的經歷,但是當中也有很多的快樂。  熊倪在那屆奧運會上的經歷驚心動魄,他的的最後一跳為中國跳水隊贏得了那次奧運會上的第一枚跳水金牌。他説:每一次奧運會,各種滋味、各種感受都嘗試過了,這就是圓滿的一種。  現在:熊倪,34歲,湖南省最年輕的廳局級幹部。劉國樑,32歲,中國乒乓球隊歷史上最年輕的主帥。孫雯,35歲,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學生。劉愛玲,41歲,在北京足協青少部工作。高紅,41歲 “運動機會”組織駐中國首席代表。  奧林匹克使他們成長。


    第6集 參與·取勝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一個基本的精神是:重要的不是獲勝,而是參與。這個短句是奧林匹克運動饋贈給人類的巨大精神財富。其間閃耀的人性光輝,正是本集希望傳達給每一個觀眾的。  本集的鏡頭聚焦於中國體育那些幾乎不可能奪取獎牌,甚至可能排名墊底的項目。因為在這些遠離光環的選手身上,往往映射出更加偉大的運動精神,他們幾乎無望取勝,但他們的精神是高貴的。  在急功近利的世界裏,難以激發出公眾對參與精神真正的欣賞。好在我們的國人對於這些所謂的弱勢項目的心態,正變得越來越健康,平和。那些獻給最後一名的掌聲,也越來越充滿誠意。這是一個民族成熟自信的重要標誌。  2007年8月,青島國際帆船邀請賽,這是北京奧運會之前在青島舉行的最後一次帆船測試賽,林波和他的搭檔輸給了一對海南選手,沒有取得參賽資格。半年後,正式的奧運選拔賽,46歲的林波將與年輕的海南選手爭奪唯一的奧運會託納多級別帆船級別的入場券。這個級別不僅對於林波和他的搭檔楊山峯,對於整個中國帆船界都是陌生的,此前,中國從未開展過這個項目。作為2008年奧運會的東道主,中國自動獲得了一張入場券,當時已經是福建省帆船隊總教練的林波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林波和他的搭檔楊山峯曾經在1988年參加過奧運會,第一次奧運之行,他們的結局並不圓滿,僅獲得22名。二十年後,他們決定再次衝擊奧運比賽。楊山峯用六年的時間從推銷員升任某分公司的副總經理,為了復出訓練,他放棄了這個靠多年奮鬥爭取到的職位。2008年3月,林波和楊山峯在奧運會資格賽中失利,但林波訓練的一對年輕選手獲得了奧運會帆船比賽資格。林波將以教練的身份參與奧運會。  林波説:我認為參加這屆奧運會,不單是完善我們國家東道主項目不齊的缺陷,更重要的是體現個人的精神跟民族的精神,中國還有這幫人在盯着這個事,在為這個事情努力,這點我認為最重要。選擇這條道路不會去白走的。這幫孩子他還有機會繼續競技體育的比賽,他們還年輕,我會把路給他們鋪好。  1988年,當林波和楊山峯從奧運賽場鎩羽而歸的時候,一個叫周小菁的女孩在杭州開始了她的藝術體操之路。周小菁還清楚的記得:她當時的夢想就是做為運動員參加一屆奧運會。1996年,周小菁獲得了參加亞特蘭大奧運會的入場券。周小菁最終未能進入決賽。在這屆奧運會上,中國藝術體操仍無一人進入個人全能決賽。離開奧運賽場的第二年,周小菁在曼谷為中國藝術體操收穫了第一個亞運會冠軍。 隨後周小菁退役。而這時,中國藝術體操陷入了低谷,此時的周小菁已經遠離訓練場整整一年。國際體聯當時有一個規定,各個洲的冠軍可以參加奧運會,98年因為周小菁拿的是亞運會冠軍,所以到2000年奧運會的時候,周小菁作為洲冠軍可以代表中國參加奧運會。2000年,悉尼奧運會藝術體操比賽,周小菁克服了重重困難,再次出現在奧運賽場上。周小菁説:奧林匹克提倡的是重在參與,我想我可以以一個最好的精神面貌去參與,最積極的狀態去告訴大家,我們的藝術體操是怎麼樣的。  1998年,周小菁奪冠後第二天,哈達鐵也出現在曼谷亞運會的賽場上。他是中國第一代競技馬術運動員。然而,在這個項目上,中國人從未獲得過奧運會的參賽資格。  1995年,哈達鐵和同樣精通馬術的妻子劉燕一起開始在馬術俱樂部執教。有一天,他們接待了一個才5歲的小客人——華天。華天出生在一箇中西合璧的家庭,爸爸華山是中國人,媽媽羅山是英國人,而且是一位熱愛馬術的騎手。如今,哈達鐵是北京一家馬術俱樂部的教練員。2008年北京奧運會,他希望中國馬術能有所突破,他説他的希望就是華天。為了備戰北京奧運會,華天休學一年。除了訓練,他還要參加一些商業活動,為自己的比賽籌措資金。  經過多方努力,華天終於找到了贊助商。2008年1月,華天的參賽馬匹全部到位,完成了在中國馬術協會的認定。4月,華天通過了國際三星級馬術比賽,獲得了2008年奧運會的入場券。哈達鐵説:在中國人裏,尤其是運動員裏,最大的夢想就是奧運會,參加奧運會。肯定要是跟這些馬術強國要比的話,落後很遠的時間,藉助北京奧運會,進入到奧運會賽場。還是需要做最基礎的事,培養年輕的騎手,做俱樂部,一點一滴做點基礎的事。


    第7集 幕後力量

      奧運賽場上,運動員呈現給世人光芒四射的瞬間,很少有人意識到,在這些奪目的明星背後,有多少人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正是這些默默支持的力量,鋪就了體育明星登上領獎台的道路。  這一集,我們由台前轉向幕後,將鏡頭聚焦於那些沉默的大多數,正是這些幾乎從未出現在人們視野中的人,為更高更快更強的奧運理念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貴州榕江,因為遍佈江邊的古榕樹而得名,聚居着侗、苗等15個少數民族。四十多年前,小學體育老師張光遠建立起當地的第一個體操訓練班,學員就是他的學生。多年後,張光遠的學生林莉第一次來到了奧運會的賽場。1958年,一次遍及全國各個行業的運動員選拔開始了,剛從師範學校畢業的張光遠被推薦參加貴州省的選拔。最終,張光遠並沒能通過省裏的選拔。但這次遍及全國的體育普及運動,形成了中國體育最基礎的力量。而這種通過基層推薦選拔運動員的形式,在之後的全運會歷史上再也沒有出現過。一運會後不久,和許多從此與體育結下緣分的年輕人一樣,張光遠成為了一名小學體育老師。  王衞星出生在安徽宿縣,他的名字帶有鮮明的時代特點。19歲時,王衞星在席捲全國的“上山下鄉”運動裏成為淮北前嶺煤礦的一名礦工。1978年,愛好體育的王衞星收到了他夢寐以求的北京體育學院的錄取通知書。當時的北京體育學院,也就是現在的北京體育大學。三十年前復招的那批大學生,成為之後中國體育幾十年來的人才儲備。洛杉磯奧運會時,是畢業後的王衞星在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研所工作的第二個年頭。空有理論,但缺乏實踐經驗,這並不是王衞星一個人的迷茫,當時中國體育科研團隊的現狀就是這樣。該如何科學認識“三從一大”訓練方法?科學的訓練理念又是什麼?80年代初期的中國體育界面臨着探索之路。  1987年,當時的吳壽章擔任天津市體委主任、天津體育學院黨委書記。那一年,吳壽章從他生活了48年的天津調職北京,任國家體委球類司的司長。經歷了1988年漢城奧運會的中國體育開始思索發展的新思路。1995年7月6日,一項以提高奧運成績為核心內容的《奧運爭光計劃綱要》正式發佈,它被簡稱為“95爭光計劃”。  在95奧運爭光計劃頒佈的同一年,中國賽艇隊重新組建,一名年輕的運動生理學碩士吳昊來到了隊裏。現在吳昊擔任中國賽艇隊的副領隊,負責一支十多人的科研醫療團隊,但在十幾年前,賽艇隊的情況並不是這樣。曹棉英是當時賽艇隊女隊隊長,也是被寄予厚望的主力選手。亞特蘭大奧運會女子雙人雙槳比賽,當時29歲的曹棉英最後一次以運動員的身份參加奧運會獲得銀牌,直到今天,這枚銀牌也是中國賽艇隊在奧運會上取得的最好成績。這屆奧運會後不久,曹棉英退役成為中國賽艇隊的一名教練。  95版奧運爭光計劃對體操等奧運傳統優勢項目的重視,也輻射到了貴州。肖莎就是在這段時間被母親送到了張光遠的體操班。如今,肖莎的努力正讓她踏上自己的夢想之路,對貴州,這種奇蹟也許會成為更多孩子夢想的起點。  2008年奧運會最後一次冬訓開始之前,中國跆拳道隊到海南進行了調整性訓練。王衞星被邀請來與教練組一起制訂冬訓規劃。奧運會新增項目,一直是中國奧運戰略中新的金牌增長點,乒乓球、羽毛球、女子柔道、女子舉重、跳水的雙人項目等都不斷為人們創造着驚喜,它們都曾經是奧運會的新增項目。但在開始階段,要認識其項目特點卻是最困難的。中國跆拳道走過的道路就是一個證明。1998年,陳立人結識了王衞星,並將其聘請為中國跆拳道隊的體能教練。2000年,陳中就在悉尼奪冠,僅僅開展4年就拿到一塊金牌,被稱為體育界的一大突破。  悉尼奧運會第二年,2001年12月,一支全部擁有博士學位的管理隊伍進駐到重建不久的中國皮划艇隊,吳昊當時擔任副領隊。直到現在,那支“博士軍團”在中國體育界還有着傳奇的色彩,它的高素質在當時整個中國奧運軍團裏,獨一無二。2004年雅典奧運會,楊文軍/孟關良終於拿到了奧運會金牌。但在這屆奧運會上,中國賽艇隊的最好成績只是第四名,賽艇項目依然是歐美選手的天下。因此吳昊現在來到賽艇隊,繼續進行着科研工作。  而吳壽章最高興的事情就是羣眾體育的發展。他認為國家體育總局提出來全民健身與奧運通行是一個戰略性的決策,它可以把奧林匹克精神、奧運知識普及到羣眾當中去,通過廣大羣眾參與健身活動來體現奧林匹克的文化,享受體育運動所帶來的的變化。


    第8集 冰雪記憶

      在中國,人們對於冬季奧運會的關注,遠遠低於夏季奧運會。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那是屬於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北國一隅的運動,參與者寥寥,成績平平,難以引起廣泛興趣。  中國冰雪運動的故事,如同那些北方的大河,常年被冰雪覆蓋,少人問津。然而,正是這些含而不露的河流,卻時刻激盪着生命中最動人的旋律。  在這一集裏,我們講述的就是這些故事。我們的鏡頭,將打開那些冰封多年的記憶,在新中國第一代速度滑冰運動員孫顯墀、中國第一個冬奧會冠軍楊揚、培養出幾對世界一流花樣滑冰運動員的教練姚濱等主人公們的引領下,走過一條由冰雪鋪就的階梯,瞭解中國冰雪運動艱難成長的歷程。  2007年夏天,在奪得中國第一枚冬奧會金牌五年之後,楊揚回到家鄉——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湯原縣。二十多年以前,楊揚從這座小鎮開始了自己的滑冰生涯。雖然中國幅員遼闊,但能在自然條件下開展冰雪運動的,只有北方的四五個省份。幾乎每一位中國滑冰選手,都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邁出了自己運動生涯的第一步。  今年76歲的孫顯墀是新中國第一代速度滑冰運動員,1950年,他用作裁縫的四姐偷偷塞給的零花錢在地攤上買了自己的第一副冰刀。1954年,中國選派22名學生赴前蘇聯學習體育,22歲的孫顯墀主修的專業是速度滑冰與自行車。中國學生求學的莫斯科中央體育學院,是前蘇聯體育的最高學府,在那裏,孫顯墀感受到強烈的對比。1956年,第七屆冬季奧運會在意大利舉行,前蘇聯第一次派團參加冬奧會的比賽便一舉奪得獎牌榜的第一名。速度滑冰四個項目的比賽,有三項冠軍被前蘇聯選手奪走。1957年,中國第一次派隊參加世界速度滑冰錦標賽,最終,名落孫山。1958年,孫顯墀畢業回國,成為哈爾濱體育學院的一名教師。1960年6月,黑龍江省速滑隊組建,在這支隊伍中彙集了當時中國最頂尖的速滑選手,28歲的孫顯墀帶領的黑龍江省男子速滑隊其實就是中國男子速滑隊。1963年,孫顯墀帶領着他的隊員在日本輕井滜奪得了世界男子速度滑冰錦標賽1500米的冠軍。這是中國冬季運動歷史上的第一個世界冠軍。更為重要的是,在新中國建國後的30年間,這是唯一一個在奧運會項目上取得的世界冠軍。  1980年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姚濱都不知道雙人滑究竟是怎麼滑,那次他的成績是最後一名。1983年世界冬季大學生運動會,姚濱獲得一塊銅牌,但當時是在有六個人蔘加的雙人比賽當中獲第三名,其實還是最後一名。1984年冬奧會,第二次站在冬奧會賽場上的中國代表團, 37名選手無一人進入前六名,最終,在49個國家和地區中名列第23位。  第十五屆冬季奧運會,中國隊取得了明顯的進步。李琰在表演項目中,為中國隊獲得一枚金牌,兩枚銀牌,並且打破兩項世界紀錄。雖然僅僅是一個表演項目的金牌,但這個新興的項目短道速滑,讓中國冬季運動看到了突破的新希望。1992年法國阿爾貝維爾冬奧會,短道速滑被列為冬季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中國短道速滑隊成為實現中國冬季運動突破的重中之重。然而,最終,實力強大的中國短道速滑隊只收獲了一枚銀牌。半個冰刀的距離,李琰與真正的冬奧會冠軍失之交臂。  1998年冬奧會,首次參加奧運會的申雪趙宏博作為姚濱的弟子獲得了第5名。我國雙人滑選手在冬奧會上開始突破。2002年冬奧會,申雪趙宏博在鹽湖城奧運會雙人滑比賽中獲得銅牌,取得歷史性突破,這是中國代表團在那屆冬奧會上獲得的首枚獎牌。兩天後,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決賽, 代表中國的楊揚世界排名第一位, 但是冠軍卻被韓國人拿走了。幾天後,楊揚在冬奧會短道速滑女子500米的決賽中,終於為中國實現了冬奧會金牌零的突破。2002年之後,楊揚為中國實現歷史性突破時所穿戴的冰刀和頭盔,被瑞士洛桑奧林匹克博物館收藏。  2006年都靈冬奧會,韓曉鵬獲自由式滑雪男子空中技巧金牌,實現了中國選手在冬奧會歷史上雪上項目金牌零的突破。而姚濱的弟子在花樣滑冰雙人滑的項目上獲得了第二、第三和第四名的好成績。


    第9集 申奧之旅(上)

      在中國奧林匹克史上,兩次申奧是繞不開的一段歷史。從1993年的蒙特卡羅到2001年的莫斯科,8年時間,是我們這個國家逐漸成熟的轉折時期。在這8年裏,東方古國在現代化的轉型中褪去了青澀與焦慮的外衣,而世界觀看我們的眼神,也漸漸少了傲慢與偏見。8年間,社會鉅變的同時,中國人的精神氣質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對奧林匹克的認知,也愈漸深刻。  本集所關注的就是兩次戲劇性的投票瞬間,和此間8年對我們這個國家,對身處其中的每個人的改變。我們的鏡頭,隨着親歷兩次申奧的四個主人公的命運變化展開……  叢欣竹,28歲,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博士生,2008年,北京奧運會第一批奧運歌曲入圍作品《人類競賽》的作者。2003年,當叢欣竹得知北京奧運組委會公開向全世界徵集2008年奧運會主題歌時,她譜寫了這首歌曲。《人類競賽》是從305 首候選歌曲中挑選出來的,這也是2003年北京奧運會奧運歌曲徵集活動中入圍的7首歌曲之一。  1991年2月底,中共中央正式批准關於北京申辦2000年北京奧運會的報告。  1991年,何振梁62歲,可以説已經到退休年齡,努力爭取申辦成功是他一生中最後能為國家和人民做的大事了。而他這個在國際體育組織擔任最高職務的中國人,在完成這件大事中責無旁貸。  在眾多的活動中,我們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當時中央電視台《正大綜藝》節目主持人,楊瀾。從奧林匹克知識競賽到陪同國際奧委會考察團參觀中央電視台,到各種以申辦奧運為主題的文藝晚會,楊瀾穿梭其間,樂此不疲。她的英語主持受到國際人士,包括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先生的一致好評,北京奧申委的領導們也對她屢次鼓勵。  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前,鄧亞萍正在緊張的備戰。那一年的6月26日,人民日報、北京日報刊登申辦奧運會口號。主題口號:開放的中國盼奧運。其他口號為:中國的機遇,北京的榮譽;億萬顆心暖人間;和平進步迎接新世紀;歷史名城,時代盛會;北京歡迎你。  到了1993年9月去摩納哥投票前,比較各城市申辦形勢,北京與悉尼已遙遙領先於其他城市。叢欣竹也已經14歲了,幸運的是,叢欣竹入選了2000年北京申奧代表團文藝分團,作為當時中國交響樂團少年女子合唱團的12名成員之一遠赴蒙特卡羅。  投票前一個多月,鄧亞萍得到通知,她將代表現役運動員在最後的陳述中講幾句話。但那時候,鄧亞萍根本不會講英語,國際司的劉北劍替她寫好了幾句話,一句一句地教,讓鄧亞萍硬背下來。  1993年九月,就在中國申奧代表團即將出發的一個星期前,奧申委邀請楊瀾同行,決定如果申辦成功,將由她在這個地中海濱的著名城市主持盛大的慶典宴會。  這一天晚上8時,最後一輪投票結束後,薩馬蘭奇最後一個走上主席台,他莊重地掏出決定申辦命運的信封,當眾拆開,取出表決結果,然後宣佈:“感謝北京、柏林、伊斯坦布爾和曼徹斯特對奧運會的熱誠和積極的參與,可惜贏家只有一個——悉尼。”  何振梁永遠不會忘記1993年9月23日那個令人沮喪的日子,不會忘記當時刊登在許多報刊上的那張定格了的照片。照片展示,體育界元老榮高棠和李夢華及王光美等其他不少人在北京聽到申奧未果時的茫然和沮喪。這種失落的表情深深刺痛了何振梁的心。他感到自己有負全國人民的重託。他下定決心,在他有生之年,只要再有申辦奧運會的機會,他一定要拼全力去爭取。1998年11月,中央批准由北京申辦2008年第29屆奧運會。這個決定再一次激發起全國人民支持申奧的巨大熱情。久藏在何振梁心底始終躍動着的火苗因中央的決定而熊熊燃燒,請纓再戰的時刻終於來到。


    第9集 申奧之旅(下)

      同樣是這一年,楊瀾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國際傳媒專業碩士學位;回到國內之後,她加入鳳凰中文衞視做名人訪談節目《楊瀾工作室》,並且從主持人轉變為獨立電視製片人,這樣的轉型,其實在美國,楊瀾已經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留學期間,楊瀾的視野開闊了許多,親身接觸到了許多成功的傳媒人和先進的傳媒理念。  而那個時候,鄧亞萍已經帶着18個世界冠軍,4個奧運冠軍成功退役。退役後的鄧亞萍是履行當年和薩馬蘭奇之間的約定,她選擇了清華大學英語系就讀,並且在1998年的2月,遠渡重洋赴英國留學。  第二次申辦,北京申辦的口號是“新北京,新奧運”,“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以申辦促發展,以發展助申辦”,這些口號顯示了由於近年中國的發展成就,北京的申辦相當積極自信。  1999年11月19日,中央電視台的“五環夜話”節目播放了對何振梁的採訪,何振梁在談到上次申辦未成時動了感情。後來中央電視台轉給何振梁一個台灣聽眾的來信。這位台灣同胞送給何振梁一本書,並在信中寫道:上次申辦未成,不僅你流了淚,我們也都流淚了。  2000年底,在英國求學的鄧亞萍,接到了參與第二次申奧的通知。趕在國際奧委會觀察團來臨前,她回到了中國。一天, 她到超市買東西,這時一個售貨員跑過來,拉起她的手,熱切地説:“你是形象大使,一定努力讓北京申辦成功,好嗎?”“為什麼?”“如果北京舉辦奧運會,我家的房子就能拆遷了,就能住漂亮的新樓了。”簡單的幾句話,讓鄧亞萍感慨不已。“我覺得這個售貨員代表的不是她自己,而是千千萬萬最底層的北京老百姓。他們自己無力改變生活的現狀,於是把希望寄託在奧運帶來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上,我一下覺得肩上沉甸甸的。”  1999年10月,楊瀾辭去了鳳凰衞視的工作。2000年3月,楊瀾和丈夫吳徵收購香港上市公司良記集團,並更位為陽光文化網絡電視有限公司,楊瀾任主席。自此,楊瀾跨入商界。2001年夏,楊瀾作為北京申奧的“形象大使”參加了在莫斯科成功申奧的活動。  2001年初,在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繫上四年級的叢欣竹用了一個晚上,為再次申辦奧運的北京寫了一首歌———《新北京,新奧運》。因此,當年那12個在蒙特卡洛唱歌的小女孩再次被人們記起;已天各一方的12個女孩,再次一起走進錄音棚,唱起這首《新北京,新奧運》。  2001年,楊瀾女士應邀出任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的形象大使;她將作為陳述人在莫斯科陳述中國奧林匹克文化。而鄧亞萍在一次作為運動員代表作陳述報告。所有聽過鄧亞萍講英文的人都對她充滿了信心。她現在可以用英文寫論文,用英語作報告,在美國學習過的楊瀾也對鄧亞萍的英語水平讚不絕口。  2001年,何振梁、楊瀾、叢欣竹這三個經歷過中國第一申奧的人,又因為同一個夢想走到了一起。  2001年6月,叢欣竹接受北京奧申委通知,她和當年的夥伴劉明燕將同中央音樂學院少年合唱團的8個女孩再組一個合唱團,到莫斯科去。從接到通知的那天直到7月7日出發,叢欣竹和劉明燕天天帶着8個女孩在中央音樂學院的一間排練室裏排練,那20幾首歌,除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之處,幾乎都是當年她們在蒙特卡洛唱過的歌。  7月13日是最關鍵的日子。這一天將決定2008年奧運會花落誰家。  莫斯科時間下午6時,薩馬蘭奇莊嚴地走上講台,拆開信封,宣佈:2008年第29屆奧運會舉辦權授予北京!  何振梁衝出友人和國際奧委會工作人員熱情祝賀的重圍,去出席散會後立即進行的新聞發佈會。有記者問何振梁他在申奧勝利那一刻的個人感受。何振梁深情地説:“我為我的國家而驕傲,我為我的人民而自豪。”這是何振梁多年來深植於他內心的兩句話。  1993年蒙特卡羅申辦失敗時,楊瀾曾傷心地哭了,然而這一次,她卻沒有像許多人那樣喜極而泣,她笑得很開心。在分析這種心態的變化時,楊瀾説:“其實哭並不是我表達高興心情的方式。上一次,我作為報道者,涉世未深,對一切充滿着好奇,同許多中國人一樣,對失敗估計不足。而這一次,我的身份是參與者,心態則是平和而理性的。我這次惟一想做的就是開心地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我最常説的一句話也是——歡樂是不需要準備的。”  當薩馬蘭奇吐出“北京”兩個字的時候,叢欣竹説她立刻就哭了,合唱團裏的女孩們也跟着哭了,在場的很多人北京奧申委的工作人員都哭了。她們就一邊流着淚,一邊唱國歌,然後,她們笑了。叢欣竹説,剛到莫斯科時,何振梁先生對她説,這次可不許再哭了,要笑着回北京。“我當時答應得好好的,但我沒做到。” 而鄧亞萍一聽到北京,一下子站了起來,眼淚馬上就流下來了,大家全都哭了,真是太不容易了。可以説,那一刻,比她拿任何一次世界冠軍都激動。  2001年,7月13日,中國成功取得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主辦權,這不僅實現了中國幾代人的夢想,同時也證明了中國正在走向世界,同時,中國也通過體育的方式和世界逐步的融合。但是,就體育本身而言,這個融合的過程又是多麼的艱難。


    第10集 我們的2008

      我們的2008終於來了。  在這部紀錄片的最後一集中,我們的鏡頭對準的,是無數個與奧運會相關的中國人的生活空間,他們將以不同的姿態,切入到2008北京奧運這個巨大的舞台中來。  當然,他們有着不同的身份:殘疾人運動員李端、武術運動員馬靈娟、見證了幾屆奧運會轉播的馬國力等等,他們各自故事有着不同的傳奇。但在2008——融合的世界這個大主題下,我們的鏡頭把所有人都還原為對奧林匹克抱有夢想的中國人。在他們身上,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本集將把聖火傳遞、中國代表團的積極備戰、各項奧運會前有條不紊的準備工作串聯在一起,中國奧委會主席劉鵬將向即將來到北京參賽的各國運動員教練員發出最熱情的歡迎:大家一起來,共同創造我們的2008。


我們的奧林匹克音樂原聲

01 是否
02 心夢
03 榮譽花環
04 嘴角邊的金色
05 愛讓我們繼續
06 誰與爭鋒
07 去年今日的迴響
08 迫
09 逝去的歲月
10 舞動的二零零八
11 我們的奧林匹克

我們的奧林匹克獲獎記錄

2008年11月5日,在意大利米蘭閉幕的第26屆國際體育電影電視節上,由中國中央電視台和中國奧委會聯合攝製的《我們的奧林匹克——微笑·1988》獲得了奧林匹克精神價值單元的最高獎——榮譽花環獎。《我們的奧林匹克》這次獲獎實現了中央電視台在體育電視製作上的新突破。

我們的奧林匹克幕後製作

全片共十集,每集45分鐘,從顧拜旦創辦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始,穿越20世紀到21世紀中國參加奧運會的歷史長河,最後停留在2008年。全片涉及從1984年到2004年的6屆奧運會,多個國家和城市,多位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參與者和見證者。
該片主創人員中匯聚了中國紀錄片界的精英,總編導為中央電視台《我的奧林匹克》欄目的製片人張朝夕;執行總編導為曾經主創過《故宮》等大型紀錄片的王沖霄;主創人員主要來自中央電視台《我的奧林匹克》欄目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