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成長需求

鎖定
深度心理學的始祖佛洛伊德有許多的心理學理論受人詬病,但是他主張一個人的成長受到6歲以前成長環境的根本影響,卻是受許許多多心理學家的贊同與肯定。在心理輔導的工作崗位上已超過15個年頭,在接觸過無數箇中外青少年及成人後,我也要語重心長地對各位家長説:孩子6歲以前的生活的確是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如果我們對人的發展有更多或更新的認識,縱使我們的孩子已是青少年,只要我們願意調整我們的想法與行為來配合他們的需要,這一切仍是有契機與希望的。那麼我們到底需要了解什麼.
中文名
成長需求
作    者
佛洛伊德
成長需求
愛的需求

成長需求背景簡介

在批評中長大的孩子,喜歡責難他人。 在誠實中長大的孩子,勇於奮鬥。 在嘲笑中長大的孩子,個性羞怯。 在羞辱中長大的孩子,充滿了罪惡感。 在寬容中長大的孩子,懂得容忍。 在鼓勵中長大的孩子,深具自信。 在稱讚中長大的孩子,懂得感謝。 在公正中長大的孩子,極富正義。 在接納和友誼中長大的孩子,不但愛人,也愛世界。 近幾個月來一連串的青少年兇殺事件發生,讓我怵目驚心,禁不住地想:到底是出了什麼問題.
為什麼年紀輕輕的孩子有這麼大的狠勁,仔細研究這些犯案青少年的背景,我們不難發現他們都有共同的地方,憤世嫉俗,不受歡迎,與父親、朋友、兄弟姊妹之間關係不佳,孤獨,不快樂,自私。

成長需求成長的需求

1.愛的需求.到底什麼是愛呢.聖經説,愛是含忍、慈祥、不嫉妒、不誇張、不自大、不動怒、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在心理學上講,人類最大的愛的需求就是無條件的愛(unconditional love),什麼叫做無條件的愛呢.其實就是一種我們常常形容的母親對子女的愛的表現。人類最大的害怕就是被遺棄與遺忘。這種母親的愛,是無條件的包容,這種無條件的愛會使人感受到很深的“安全感”。人一旦有了安全感,自信、穩定、自在的感覺也會繼而產生。如此人才能勇敢地冒險、犯難,不怕艱苦,所以説這種愛的需求是人類的最基本需求。
2.被聆聽、被瞭解的需求。人在小時候,透過愛撫、擁抱、搖動,孩子很容易體會到被愛。但在長大的過程中,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意見與看法,有自己的朋友與世界,有自己的喜好與語言。這時候噓寒問暖,也能使他們知道父母愛他們。但是能讓他們“體會”到父母無條件的愛,就需要聆聽他們,使他們感受到被瞭解、被接納,青少年尤其需要被聆聽、被瞭解,因為在朋友中,他們受到許多同行的壓力,但卻無處表達、申述。另一方面,由於荷爾蒙分泌的影響,情緒相當不穩定,若父母能瞭解他們,一定對他們有很多的幫助。
3.獨立自主的需求。一個人一生有兩個獨立期,一個是發生在二歲,一個則是發生在十二、三歲。這兩個時期的發展若是受到阻礙,則會影響到其一生。當然這兩個時期對父母、對子女都是最困難的時期,孩子要開始走出父母的安全保證,向外獨立去探索,這不是件容易的事。而父母開始體會到孩子漸漸遠離自己,也會感到不適應。這個時候父母要有更大的耐心與雅量,要允許他們走出家庭與依賴的小世界,並能隨時在旁隨時給予關懷、支持與鼓勵。 這個獨立自主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個孩子在這兩個階段不受鼓勵與支持,他的自我感就會發生混淆、困擾甚至薄弱的現象。當他成長之後,就會有做決定的困難,很難信賴自己與別人,常常要依別人的意見看法來行事,自己很怕有獨立不同的看法,如此,內心的衝突會影響到他與外界的來往。
4.成就的需要。每個人都需要“成就”一些事情,然後自信心、自尊心才會建立起來。小孩子尤其需要被鼓勵與誘導,自己獨立地完成某些事情。這個成就的需求與獨立自主的需求有很大的相關性。在心理分析學派的理論上,三歲到六歲這個階段是培養一個人成就、自信的關鍵時期。做父母的如何能滿足孩子的這個需要呢.其實説難也不難,就是放手讓孩子們去做一些事情,不要怕他們會失敗而代替他們或給予太多的指導。“放心”是很大的要素。
5.遊樂的需求。每個人都需要遊樂,聽音樂,玩遊戲,游泳,騎馬,聊天等,這些都沒有任何功利目的,只是輕鬆自在而已。君不見現代的許多兒童、青少年彈琴、下棋、游泳……都成了目的,父母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嚴重阻止了孩子們的心情放鬆和得到平衡的發展。一個再成功的人,若沒有休閒的時間放鬆自己,活起來就像一盤失了味的菜。不只是生活沒有意思,連帶的一個人的心理也會出狀況——心硬、沒有彈性、自私、沒有同情心、古板,甚至成為有暴力傾向的人。
身為父母,如果過分嚴厲或是自以為往往會忽略與阻礙孩子這方面的需求,其嚴重性不可不注意。 結論: 這幾個需求界線不是分割得非常清楚。它們是一個人成長的幾種重要維他命,缺一不可。反省一下這些殺父母、老師及同學的青少年們的背景,他們的這些需求一定沒有得到適量的滿足,因此才會產生這些怪異的行為。 在這兒我建議各位父母們要在“自我瞭解”、“自我同理”的情況下,做一個小小的反省,重新檢視一下我們的教養方式,也觀察一下我們的孩子:我們是否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提供了他們的需要,我們瞭解、聆聽他們嗎,我們讓他們有獨立自主的機會,有沒有注意到給他們遊戲、玩耍的時間。
為什麼,説要在自我瞭解及自我同理下做這件事,因為“人”多半有自責自傲的傾向,而自我瞭解及自我同理是包容,是公義,是接納,是信任,是瞭解。我們勿須自責,也勿須自傲,只要做一中庸的檢視,而後再出發——從一個瞭解、包容的起點,從一個接納、信賴的新開端。

成長需求經驗之談

人生的表現等於潛能減掉干擾。
重複舊的行為,只會出現舊的結果。
一個人最大的優點也是他最大的弱點。
我們都知道快樂的結果,但很難忍受艱苦的過程。
人的一生可能會看過一本書,認識一個人,聽過一場演講而改變。
你的命運決定你所結交的朋友,你是朋友圈中最差的表明你交對了朋友。
人生如果不是良性的循環,就是惡性的循環。
人覺得自己了不起了,就離失敗不遠了。
最大的成長就是付出,付出等於回報。
人本身沒有問題,只是性格的差異。
青桃理論:桃子熟了,就會腐爛。
一個人有定位才會有地位。
命好不如習慣好。

成長需求十大成長需求

孩子心靈的成長需要空間
孩子心靈的成長需要滋養
孩子心靈的成長需要尊嚴
孩子心靈的成長需要宣泄
孩子心靈的成長需要肯定
孩子心靈的成長需要包容
孩子心靈的成長需要磨難
孩子心靈的成長需要體驗
孩子心靈的成長需要溝通
關注孩子的成長需求,促進孩子健康
第一、關注孩子的需要層次滿足程度,切莫走入愛的誤區
第二、關注孩子的自我責任感的培養“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將成為什麼樣的人“首要責任人是孩子
第三、培養孩子積極的心態
儘管孩子已經走了一段人生之路,但是,還僅僅是個開始,不管他現 在是成功了,還是暫時的失敗,他畢竟還有很長的一段人生之路要走。而有沒有積極的心態,則關係到孩子能否幸福以及成功的關鍵。
第四、關注孩子的性健康
青春期是性生理、性心理發育的高峯期,是性別身份和性取向的展示期,也是性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現代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父母的性別教育觀念決定着父母對不同性別孩子的教養態度,影響着孩子性別角色社會化的方向,左右着孩子的自我性別觀念、生活態度,規範着孩子的行為,影響着孩子的性別心理,塑造着孩子的個性。
第五、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家長與孩子在心靈上的溝通,對教育孩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使用肯定的語調來要求孩子,使自己的要求既堅決又友善。 2.不要常用懲罰措施,以免孩子經常表現出愛挑釁的行為來。 3.及時關心孩子的要求,答應孩子的合理要求,但不放縱。當孩子提出什麼要求時,父母一定要考慮全面,提出明確答覆以及一定的限制。這樣,既能使孩子感到開心,又能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所表達意識。 4.給予孩子獨立的機會,並逐步給予孩子更多的權利和自由,培養他們的獨立性。平時注意與孩子進行平等和民主的討論,使孩子的道德認知、自制力以及對社會的適應能力有更好、更深入的發展。
發揮美術教育功能 滿足學生成長需求
傳統的美術教學是從小學、中學到大學走的一條由淺入深的專業美術之路,教學從單純的學科本位出發,知識的難、繁、專遠遠的脱離了我們多數學生的生活實際。這種狀況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大大背離了學生健康成長的人本需要和全面發展的需要。新的歷史時期對美術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課堂教學要求結合學科功能和學生成長需求,服務學生生活、服務學生的能力培養、服務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實踐水平的增強。
一、美術教育的審美功能和學生的審美的需要。
美是藝術的核心,沒有美,就沒有藝術,藝術就要塑造美的形象,對人們進行審美教育,滿足人們對美的渴求。使人們樹立正確健康的審美情趣、審美標準、審美理想,讓人們熱愛美、發現美、保衞美、創造美,這是藝術的根本功能。藝術能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使人們有正確的審美判斷。但由於種種差別,人們的審美心態、審美情趣是有差異的,通過優美的藝術作品,使人們樹立高雅的審美趣味,產生更高一級的審美追求,這就是藝術的審美功能。而和其相吻合的是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有審美的需要,因為世界上存在着許多的東西,需要我們去取捨,找到適合我們需要的那部分,即美的事物。有句話説得好“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套用一下,“上帝為我們開啓了心靈的窗户,我們用它來尋找美”人的智慧從客觀上決定了我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動物只是本能的適應這個世界,那人們則可以通過自己的指揮發現世界上存在的許對美的東西,豐富自己的物質生活和精神家園,以達到愉悦自己的目的。如著名的傑裏柯的《梅杜薩之筏》,觀賞者從中能感受到一種特有的心靈的震撼。正是這種震撼力加深了人們對現實生活中醜惡事物的認識,而這種認識恰恰是通過“審美”的過程實現的。
二、美術教育的認識功能和學生對世界的認識需要。
藝術的認識功能,源於藝術作品都是一定社會生活在創作者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它可以幫助人們獲得多方面的社會和人生知識,豐富人們的生活經驗,加深人們對某些社會規律和人類行為的理解。即使是不直接反映社會生活的美術作品,如中國的花鳥畫、外國的靜物畫,以及各個時代的建築、工藝美術品、現代工業產品設計,人們也能從中認識的到創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審美趣味,以及美術創作與時代發展的關係等等。由於美術本身就是對現實生活的全面的能動的反映,所以所有美術作品都能使人獲得程度不同的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從而有助於人們智能的形成、發展與情感、意志的培養。而處於身心健康成長過程中的學生們,也正向已知和未知的世界探索認知,以豐富自己的社會和人生知識。優美的線條,可愛的圖,、精巧的外形,還有那大膽創意的藝術字,一組合就是一個美的精靈。走上街,首映入眼簾的就是那一塊塊招牌,琳琅滿目,你怎麼看都看不過來。那顏色搭配,更是無比和諧,巧奪天工……透過這些美,我們認知到世界的五彩繽紛,感受到發自內心的人情的呼喚,在斷臂維納斯腳下,我們捕捉到她的明眸的愛的深遠,對失去也是一種美的哲理的感悟。
三、美術教育的成“人”功能與學生成人成材的需要。
所謂美術的教育功能,主要是指通過藝術作品所創造的藝術形象,對人的思想、情感和道德等起到一定的感化作用,使人們遵守一定的道德規範,或者是堅定某種信念。除此之外,美術的教育功能更多地表現 在對“道德”、“修養”的優化方面,魯迅對此曾指出:“美術可以輔翼道德。美術之目的,雖與道德不盡符,然其力足以淵邃人之性情。”蔡元培大力提倡“以美育代宗教”,也是因為“美育”有進步的教育功能之故。美術的教育功能不同於理論的説服,而主要在於通過形象的感染與激發效能,啓發觀者的意識與情感活動,從而達到提高思想、品德和情操的目的。美術是視覺的藝術,其造型藝術作品多數是人類美好情感與自然美、社會生活美的再現。而我們的美術教育正是通過充滿情感的藝術形象,從感情上打動學生,使之感之以形,動之以情。然後曉之以理,達到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目的。實用性美術雖然一般都不具有明確的主題和思想內容,但它們所體現的實用與美觀的和諧結合本身,就能使人感受到身心的愉悦和美好的情趣,這對人的思想情操特別是審美情趣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這本身就是一種教育的作用。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也正是我們之後,面向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的素質發展的需要。我們要學會生存,學會發展,學會學習,學會做人成為未來社會的新型人才,這無法脱離實實在在的活動過程,在美術的欣賞中我們學會了成長的道理,在美術的創造中我們實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實踐。
四、美術教育的娛樂功能及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的需求。
遊戲是孩子們的天性,孩子們和快樂天生有緣,孩子們在快樂中成長,沒有快樂就沒有創造的活力,野外的景物寫生,室內的裝潢設計,時裝秀上的張揚個性,小小賀卡上的温馨祝福,一張張漫畫,一幅幅寫真,一筆筆書法,一塑塑泥雕,都是孩子們在美術舞台上的快樂寫實,駐足田野,在無限風光中稍事休憩;揮筆運毫,在行雲流水中靜養身心;楨楨動畫,在畫面的交替中體驗生機;七彩的旋律,點線面的組合,立體的造型這些美術特有的符號給學生帶來了快樂,也就是我們常説的娛樂功能,我們在美術作品的欣賞和創造中,獲得激動和快適的感覺,使精神滿足和愉悦。可以説她是我們調節精神、減少疲勞、恢復健康、延年益壽的法寶,更是我們心靈最温馨、最愉悦、最滋養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