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錦江書院

(四川成都市錦江書院)

鎖定
錦江書院,始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是中國古代書院。在中國歷史上,書院是一種特殊的教育組織和教育制度。自唐代出現書院,至清朝末年廢書院,書院制度存在達一千年以上。有學者統計,全國曆代書院在6600所以上。書院是我國重要的歷史遺產,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上曾出現過三所有名的錦江書院。
光緒二十七年(1902年),四川總督奉旨宣佈將尊經書院與1896年成立的四川中西學堂合併為四川通省大學堂,同年年底改稱四川省城高等學堂,第二年(1903年)錦江書院併入,即今四川大學前身。
中文名
錦江書院
地    址
四川成都
所建年代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
全    稱
成都錦江書院

錦江書院學院簡介

成都市錦江書院遺址 成都市錦江書院遺址
成都錦江書院,位於四川成都。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四川按察使劉德芳在文翁石室舊址上建。成都錦江書院有講堂、學舍等。諸生挑選秀才以上生員。教學要求“先經義而後時文,先行誼而後進取”。採宋王安石“三舍之法”,實行正課、附課和外課。初定正課、附課生各50人,外課生視成績和正、附課生名額盈缺而定,先約20人左右,是為候補。膏火正課生月給米1.5鬥、銀1.5兩,附課生減半,外課生無。

錦江書院發展歷程

康熙六十年四川提學方覲增建講堂、學舍,增加生額,擴大規模。雍正十一年(1733)列為省城書院,經費由政府所撥學田收入開支。乾隆三十九年(1774)四川總督文綬等又增修講堂學舍等設施,添置田產,再次擴大規模。嘉慶十九年(1814)成都知府李堯棟仿古制建石室於講堂後。二十四年四川總督蔣攸銛鑑於規制不備,學子懈怠,特制定《錦江書院條規》10條,以行整頓,加強教學管理。
道光二十八年(1848)擴大辦學規模,增加招生名額。按原額招生數:正生50人,附課50人,外課約20人。本年度增加為:正生60人,附課60人,外課約30人,共計150人左右。
咸豐七年(1857)增附課生28名,外課名額不限。學生總人數已逾200人。
歷任山長有顧汝修、敬南華、張晉生、侯度、姜錫嘏、易簡、牛樹梅、彭端淑等著名學者。“錦江六傑”之一的李調元,“文名籍甚”的舉人張邦伸等均為院中高材。
光緒二十七年(1901),成都錦江書院與尊經書院合併,次年(光緒二十八年、1902)四川川總督奏準在錦江書院原址設成都府中學堂,於尊經書院原址設立四川通省大學堂,旋即改名四川省城高等學堂。
錦江書院是清代四川地區延續最長的官辦省級書院,與今日四川大學有着密切的淵源關係,是四川大學的歷史源頭之一。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