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

鎖定
《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是國家層面批覆的第三個都市圈規劃,也是中西部唯一一個規劃。
2021年11月2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印發《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 [1] 
中文名
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
發佈時間
2021年11月29日
發佈機構
四川省人民政府
批覆機構
國家發展改革委

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發佈歷程

2021年11月1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覆函同意《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 [2] 
2021年11月2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印發《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 [1] 

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總體目標

《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設成長期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東部發達地區水平,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5%,基本建成空間結構清晰、城市功能互補、要素流動有序、產業分工協作、交通往來順暢、公共服務均衡、環境和諧宜居的現代化成都都市圈。 [3] 

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內容解讀

《規劃》明確,成都都市圈以成都市為中心,與聯繫緊密的德陽市、眉山市、資陽市共同組成。主要包括,成都市,德陽市旌陽區、什邡市、廣漢市、中江縣,眉山市東坡區、彭山區、仁壽縣、青神縣,資陽市雁江區、樂至縣,面積2.64萬平方公里,2020年常住人口2761萬人;規劃範圍拓展至成都、德陽、眉山、資陽全域,總面積3.31萬平方公里,2020年常住人口約2966萬。
具體建設任務上,《規劃》提出優化都市圈發展佈局、加速推進基礎設施同城同網、協同提升創新驅動發展水平、共建現代高端產業集聚區、提升開放合作水平、促進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推進生態環境共保共治、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八大任務。
其中,優化都市圈發展佈局上,以同城化發展為導向,強化成都作為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發揮德陽、眉山、資陽比較優勢,增強小城市、縣城及重點城鎮的支撐作用,構建極核引領、軸帶串聯、多點支撐的網絡化都市圈空間發展格局。
加速推進基礎設施同城同網上,打造成都都市圈立體交通體系,推進能源、市政、水資源等基礎設施對接成網,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協同提升創新驅動發展水平,加強高能級創新平台建設,增強創新資源集聚轉化功能,建設成德眉資創新共同體。
共建現代高端產業集聚區方面,推動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和優勢產業核心競爭力,構建高端切入、錯位發展、成羣成鏈的現代產業體系。
提升開放合作水平層面,將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等重大戰略,主動服務新發展格局,深化開放合作,共建鏈接全球的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
促進公共服務便利共享領域,促進公共服務便利共享從羣眾急難愁盼問題入手,突出均衡化、便捷化、人文化、品質 化導向,推動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全部常住人口,整體提升優質公共服務水平,共同打造城鄉融合的優質生活圈。
推進生態環境共保共治上,構築多層次、網絡化、功能複合的“一心一屏三網三環多片”生態空間格局,開展生態共建環境共治,探索生態價值轉化有效路徑,重塑天府之國茂林修竹、美田彌望的大美城市形態。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層面,強化重點領域改革系統集成,促進資源要素高效配置,深化城鄉融合發展,開展同城化綜合試驗,推進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探索形成更多創新成果和改革經驗,打造重大改革先行地。 [1] 

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建設要求

《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實施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總體部署,充分發揮成都輻射帶動作用和德陽、眉山、資陽優勢,推動一體化、同城化發展,全面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現代產業協作共興、對外開放協同共進、公共服務便利共享、生態環境共保共治,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現代化都市圈,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提供強勁動力和堅實支撐。
四川省統籌做好規劃實施指導工作,健全都市圈發展協調推進機制,推動解決規劃實施中的突出問題,適時開展規劃實施情況評估,及時總結經驗做法。成都市及都市圈其他城市是成都都市圈建設的責任主體,要協同推進規劃實施,共同編制專項規劃,聯合制定年度計劃,推動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規劃》涉及的重大事項、重大政策和重大項目按規定程序報批。
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城鎮化工作暨城鄉融合發展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有關成員單位加強對《規劃》實施的指導,在有關規劃編制、體制機制創新、重大項目建設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為《規劃》實施創造良好環境。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