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成都血案

鎖定
清末四川總督趙爾豐鎮壓保路運動的重大事件。1911年9月7日上午,趙爾豐詭稱北京來電,將保路同志會、四川諮議局和川漢鐵路特別股東大會負責人蒲殿俊、羅綸、鄧孝可、顏楷、張瀾、胡嶸、江三乘、葉秉誠、王銘新等誘至督署 “磋商”,藉機逮捕。接着下令封閉 《西顧報》等報館,搗毀昌福印刷公司等。於是成都全城 “人心大憤”,成千上萬的人湧進督署請願,要求釋放蒲殿俊等。趙爾豐下令軍隊向羣眾開槍,當場打死數十人,受傷者不計其數。趙爾豐又派巡防軍分站各街口,開槍亂擊行人及學生、小兒,還放馬隊分巡各街,衝殺踐踏,“傷斃者尤多”。趙爾豐奉清廷“切實彈壓” 令,繼續屠殺羣眾,同時解散各處保路同志會,從而激起全川民憤,保路運動由此發展為反清革命。 [1] 
中文名
成都血案
發生日期
1911年9月
導火索
清政府宣佈鐵路國有政策
性    質
血案
事    件
四川保路運動

成都血案事件經過

從19世紀末開始,帝國主義為了進一步奴役中國人民,掠奪中國財富,開始對中國進行鐵路投資,爭奪鐵路的修築權。川漢鐵路是清政府為了打通千年的蜀道,促進四川經濟的發展而修建的,是深入內地的重要幹線,因而成為帝國主義爭奪的目標之一。為了奪回這條鐵路的自辦權,在四川總督錫良的建議下改官辦為官商合辦,不借外債、不招外股,採用徵集“民股”的辦法來籌集築路的資金,自辦川漢鐵路。因此可以説川漢鐵路與四川每一個人的利益息息相關。
晚清時期,清政府陷入巨大的財政危機,為了償還向列強的借款,1911年,清政府把原為民辦鐵路的粵漢、川漢鐵路主權強行收歸國有,並出賣給外國。這個消息一傳到四川,民眾極為憤慨。
在1911年6月17日,川漢鐵路股東大會在成都組織了“保路同志會”,並且喊出了“拒借洋款,廢約保路”的口號。當時全川142個州縣的工人、農民、學生和市民紛紛投身於保路運動之中,保路同志會的會員不到10天就發展到10萬人,成都全城罷課、罷市,進而發展到抗糧抗捐,保路運動很快由成都擴展到全川,一些地方還出現了搗毀税務局、警察局的現象,引發了清政府的震怒。
清政府決定武力鎮壓保路運動,他們逮捕了十幾名運動領袖。消息傳開,數萬羣眾前來請願,要求放人。趙爾豐面對手無寸鐵的羣眾,沒有絲毫的憐憫之情,竟然下命開槍射殺,造成30多人死亡,受傷者不計其數,釀成駭人聽聞的“成都血案”。
血案發生後,趙爾豐下令全城戒嚴,封鎖消息。但革命黨人發明了一種新的傳遞信息的方式——水電報。他們在木板上刻上:“趙爾豐先捕蒲、羅,後剿四川,各地同志速起自保自救”,然後刷上桐油、裹上油紙,投入江中,順流而下,這些被人稱為“水電報”的木板把消息傳遍川南、川東各地。血案徹底激怒了民眾,成都附近的同志軍率先揭竿而起,圍攻成都,四川各地羣眾也發動武裝起義,革命浪潮空前高漲。
清政府獲知成都被圍和四川各地起義的消息後,嚇得手忙腳亂,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裏先後調派湖北新軍日夜兼程地入川鎮壓起義,鄂軍入川,造成湖北武昌的兵力空虛,革命黨人抓住了這絕佳的機會,1911年10月10日發動起了武昌起義,由此拉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2] 

成都血案後世紀念

1913年,當時的川路總公司為了紀念在四川保路運動中犧牲的烈士,在成都(現在的人民公園)修建了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這是對四川保路運動的紀念,更是四川人民反帝反封建鬥爭的重要歷史見證。 [2] 

成都血案歷史意義

孫中山曾對四川保路運動的重要性給予高度評價——“若沒有四川保路同志會的起義,武昌革命或者要推遲一年半載”。四川的保路運動為武昌起義的爆發創造了條件,提供了機遇,間接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索。聲勢浩大、規模壯闊的四川保路運動,沉重地打擊了清王朝及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極大地鼓舞了革命黨人的鬥志,直接導致了辛亥革命的總爆發,為推動中國社會的變革立下了不朽的功績。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