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成都府路

鎖定
北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治所在成都府成都縣(今成都市青羊區、武侯區)。所轄範圍涵蓋今成都市全境及資陽市樂山市等成都平原及周邊山陵地區。宋朝時期是成都在古代歷史中最為興旺的時期,其經濟地位在國內很高。
中文名
成都府路
類    別
古代行政劃分
時    期
北宋
現今地址
成都市青羊區武侯區
人口數量
14840000(1162年)

成都府路簡介

北宋初年,朝廷在成都設立成都府,為成都府路治所。北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王小波、李順在成都附近的青城起義,遂克成都,建立大蜀政權。當年五月,宋軍攻陷成都,起義失敗,成都府被降為益州,成都府路改為益州路,成都仍為治所。北宋嘉祐四年(1059)益州再升格為成都府,益州路再改成都府路,治所照舊。宋朝時期是成都在古代歷史中最為興旺的時期,其經濟地位在國內很高。

成都府路行政區劃發展

北宋-成都府等路(公元1111) 北宋-成都府等路(公元1111)
成都府路:乾德四年(966)鎮靜軍更名永安軍;
太平興國三年(978)永安軍更名永康軍
至道三年(997)定天下為15路,為西川路,治益州,以益州、眉州、蜀州、彭州、綿州、漢州、嘉州、邛州、簡州、黎州雅州、茂州、維州、陵州、梓州、遂州、果州、資州普州、昌州、敍州、瀘
州、合州、榮州渠州、永康軍、懷安軍、廣安軍、富順監來屬;
南宋-成都府等路(公元1208) 南宋-成都府等路(公元1208)
鹹平四年(1001)分置益州、梓州二路,益州路治益州,以益州、眉州、蜀州、彭州、綿州、漢州、嘉州、邛州、簡州、黎州、雅州、茂州、維州、陵州、永康軍來屬;
南宋-成都府路附近(公元1208) 南宋-成都府路附近(公元1208)
嘉佑四年(1059)升益州為成都府,益州路更名成都府路;
景定三年(1036)維州更名威州;
熙寧五年(1072)降陵州為陵井監,省永康軍;
元佑元年(1086)仍置永康軍;
大觀四年(1110)陵井監更名仙井監;
政和二年(1112)置祺州、亨州,三年(1113)置通化軍;六年(1116)置壽寧軍、延寧軍;七年(1117)置石
泉軍;
宣和三年(1121)省祺州、亨州、石泉軍、壽寧軍、延寧軍、通化軍;七年(1125)仍置石泉軍

成都府路所轄範圍

成都府路 [1]  轄成都府、眉州(今眉山市)、蜀州(今崇州市)、彭州(今彭州市)、綿州(今綿陽市)、漢州(今廣漢一帶)、嘉州(今樂山市)、邛州(今邛崍市)、簡州(今簡陽市)、黎州(今漢源縣)、雅州(今雅安市)、仙井監(即陵州)、陵井監(今仁壽縣)和石泉軍(今安縣東北)。另,“西山野川諸郡”(今小金、瀘定、寶興縣一帶)也屬成都府路羈縻。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