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成都市農林科學院

鎖定
成都市農林科學院(Chengdu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是在整合成都市農業科技資源基礎上,於2007年成立的成都市人民政府直屬正局級事業單位, [1]  是集科研、培訓、推廣於一體的綜合性農林科研機構 [2]  包括一個職業學院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和九個研究所。 [1]  2009年9月將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劃出,歸口成都市教育局,2009年11月將水產研究所承擔的檢驗檢疫行政職能劃回成都市水務局
主要開展農業、林業、水產業的基礎技術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推廣等公益性農業服務,承擔國家、省、市下達的相關任務;開展農業、林業新品種、新技術和水產品選育(引進)及配套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開展相關科學技術宣傳、諮詢和服務;開展農業科技的研發推廣及農業和農村實用人才短期培訓 [2] 
根據2017年12月科學院官網顯示,成都市農林科學院新院區佔地總面積297畝,科研試驗基地730畝;全院總編制282人,在編職工234人;有科技人員160人,其中正高級職稱8人、副高級職稱64人,博士8人,碩士61人。 [2] 
中文名
成都市農林科學院
外文名
Chengdu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osttry Sciences
成立時間
2007年
機構地址
温江區公平街道農科路200號
主管部門
成都市人民政府
機構性質
綜合性農林科研機構

成都市農林科學院歷史沿革

成都市農林科學院是在整合成都市農業科技資源基礎上,於2007年成立的成都市人民政府直屬正局級事業單位, [1]  包括一個職業學院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和九個研究所(農業信息與經濟研究所、園藝研究所、作物研究所、農業機械研究所、林業研究所、水產研究所、再生能源研究所、畜牧研究所、農產品研究所)。 [1] 
2009年9月,將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劃出,歸口成都市教育局
2009年11月,將水產研究所承擔的檢驗檢疫行政職能劃回成都市水務局
2010年2月,成都市農林科學院整體搬遷至温江新院區。 [2] 
2017年4月17日,四川省林業生態環境監測中心與成都市農林科學院在成都舉行簽約儀式,就林業生態環境監測達成戰略合作協議,成立了四川省林業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成都分中心。 [4] 
2018年11月,成都市農林科學院與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將依託各自的科技和人才優勢,推進資源整合共建都市農業研究中心,共同開展現代設施農業植物工廠領域的科研和成果轉化研究 [5] 
2019年1月14日,成都市農林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馮秀富,副院長曾超韓慶新率行政辦、科規處、人事處負責人到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調研。雙方簽定了合作協議書,以科技合作為主要載體,共建深度合作平台。 [6-7] 
2022年10月21日,四川省農業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立,成都市農林科學院參加聯盟的首批成員 [23] 

成都市農林科學院科研條件

成都市農林科學院人員編制

根據2020年9月科學院官網顯示,成都市農林科學院有在編人員237人,其中科技人員174人(取得高級職稱資格120餘人,碩士學歷79人、博士學歷15人)、現有獲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四川省創新團隊專家、四川省優秀專家、成都市優秀專家等稱號以及成都市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36名。 [2] 
國家級突貢專家:張汝全 [8] 
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張汝全 [8]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韓慶新 [9]  、楊壯志 [10]  、桑有順 [11]  、陶蘭蓉 [11]  、鄒瓊 [12]  、王繼勝 [11] 
四川省優秀專家:鄒瓊 [12] 
四川省創新團隊專家:韓慶新 [9]  、帥正彬 [13]  、陳玲 [14]  、曾先富 [15]  、沈超 [11]  、桑有順 [11] 
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張汝全 [8] 
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楊進 [16]  、陳霞 [17] 
成都市十大傑出青年:張汝全 [8] 
成都市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徐敬洪 [18]  、袁亞章 [11]  、王繼勝 [11] 
成都市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韓慶新 [9]  、楊壯志 [10]  、帥正彬 [13]  、陳玲 [14]  、張建軍 [19]  、肖前剛 [20]  、徐敬洪 [18]  、桑有順 [11]  、袁亞章 [11]  、鄒瓊 [12]  、王繼勝 [11] 
(上述名單不全)

成都市農林科學院科研部門

根據2020年9月科學院官網顯示,成都市農林科學院設有9個個研究所;建有國家改良中心分中心1個,國家原原種繁殖基地1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3個,四川省原原種脱毒快繁基地1個,成都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此外還是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成都分院、四川省林業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成都分中心。 [2] 
國家改良中心分中心(1個):國家油菜改良中心四川成都分中心
國家原原種繁殖基地(1個):國家油菜原原種繁殖基地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3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成都油菜綜合試驗站、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成都馬鈴薯綜合試驗站、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成都蔬菜綜合試驗站
四川省原種脱毒快繁基地(1個):四川省馬鈴薯原原種脱毒快繁基地
成都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成都優質油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都優質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研究所(9個):都市現代農業與信息研究所、園藝研究所、作物研究所、農業裝備研究所、林業研究所、水產研究所、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研究所、畜牧研究所、農產品加工與貯藏研究所 [2] 

成都市農林科學院硬件設施

根據2020年9月科學院官網顯示,成都市農林科學院建有科研試驗基地730畝,總建築面積31054平方米,建有專用實驗室通用實驗室科研用房科技成果展示廳、檔案室、學術報告廳、標本及成果陳列室等科研輔助用房,以及貯藏室冷凍庫、機具庫、標準廠房等,另建有22000平方米鋼架大棚和隔繁網室。 [2] 

成都市農林科學院科研成就

成都市農林科學院科研成果

建院三年來全院共實施各級各類科研項目221項次(國家級34項次,省級89項次,市級59項次,對外合作39項次)。爭取並落實了油菜、馬鈴薯、蔬菜、大麥等4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項目(成都綜合試驗站);7項成果獲省、市科技進步獎; 17個新品種通過國家、省級審定,10餘個新品種被農業部四川省農業廳推薦為主要推廣品種;蓉油系列雜交油菜新品種在全國20個油菜主產省(市、區)得到推廣;19個蔬菜新品種在成都市內外進行了示範推廣;新申請國家發明專利6項,獲得2項;鑑定新成果、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10餘項;新申請國家新品種保護權15項;進入四川省創新團隊崗位專家或協作崗位專家7個;馬鈴薯原原種的供應量約佔全省的80%;組培供應巨桉樹苗約佔成都市種植面積的50%;成都市80%以上的沼氣池由成都市農林科學院設計;自行研製的“走道式秸稈還田生態種植新技術”已在成都市範圍開展技術示範和推廣;篩選的10餘個脱毒彩色薯品種發展了近萬畝,並提供種苗技術支撐,吸引了食品企業的積極響應;承擔的國家星火計劃項目“規模養殖場畜禽糞便高效沼氣發酵裝置及沼氣發電研究與開發”有效解決了規模養殖場禽畜糞便利用率低,能耗高,環境差等問題;自行研製的“特色農產品微環境調控集成技術”、 “彩色薯精深加工技術”等十幾種新技術、新工藝已和近二十家企業達成合作協議。三年多來,全院共研製引進推廣應用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等357個(項),推廣應用新設備6種。

成都市農林科學院科技服務

開展現代農業新技術和農民實用技術專題培訓630餘次,培訓人數達50730餘人次;與雙流區彭州市、蒲江縣崇州市政府簽訂了院縣(市)合作協議,分別與200餘個鄉(鎮)、村、專業經營大户、專合組織、科技園區達成了科技服務外包協議,有效推動了成都市農林科學院和各區(市)縣、企業的合作;選派了在相關專業領域具有高級職稱和豐富經驗的44名專家作為科技特派員到各區(市)縣進行科技服務,為各區(市)縣爭取落實各級各類項目60餘個,並作了大量專項服務工作,得到了各地的肯定與好評;新建科技諮詢點、專家大院39個,新建科研試驗示範點(片)68個。 [2] 

成都市農林科學院機構領導

姓名
職務
職責
陳一軍
黨委書記、院長
主持院全面工作。
吳永勝
黨委副書記
負責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負責綜合協調、信訪、宣傳、保密、後勤、科研基地管理、安全生產和防疫工作。分管行政(黨委)辦公室、科研基地管理處(後勤管理服務中心)、林業研究所、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研究所、畜牧研究所。
曾超
黨委委員、副院長
負責財務、科研、科技成果轉化、對口幫扶等工作。分管財務處、科技與成果轉化處、都市現代農業與信息研究所(成都鄉村振興產業研究中心)、水產研究所、農產品加工與貯藏研究所。
楊進任
副院長 [26] 
-
參考資料: [21]  [24-25]  [27] 

成都市農林科學院單位地址

成都市温江區公平街道農科路200號 [2] 

成都市農林科學院所獲榮譽

2020年5月,被四川省科學技術廳評為“四川省科技特派員先進集體”。 [2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